二 樹德養望(1 / 3)

二 樹德養望

【導讀】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不朽”事業,故而被稱之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本章中就擇要談談他在立德、樹德方麵所做的努力,使我們了解到一個德高望重之人是如何磨練出來的。

1、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諸弟

【原文】

四位老弟左右:

昨二十七日接信,快暢之至,以信多而處處詳明也。

四弟七夕詩甚佳,已詳批詩後。從此多作詩亦甚好,但須有誌有恒,乃有成就耳。餘於詩亦有工夫,恨當世無韓昌黎及蘇、黃一輩人可與發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詩;用心思索,則無時敢忘之耳。

吾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穀;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家私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門生為本省學政,托以兩孫當麵拜為門生。後其兩孫歲考臨場大病,科考丁艱,竟不入學。數年後兩孫乃皆入,其長者仍得兩榜①。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定。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橫慮②,大加臥薪嚐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

九弟勸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荊七遣去之後,家中亦甚整齊,問率五歸家便知。《書》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莊嚴威厲,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後,當以九弟言諸紳而刻刻警省。

季弟信天性篤厚,誠如四弟所雲“樂何如之”。求我示讀書之法及進德之道,另紙開示。餘不具。

國藩手草

【注釋】

①兩榜:唐朝時期,進士會試分甲、乙兩科,即稱為“兩榜”。到了清朝,會試即進士會試,鄉試即舉人試,分別為甲榜、乙榜,合稱“兩榜”。

②困心橫慮:心意困苦,憂慮滿胸。表示費盡心力。

【當代闡釋】

惟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

君子應有包融世間一切人和一切物的胸懷,有內以聖人道德為體、外以王者仁政為用的功業,然後才能對得起父母的生養,不愧為天地之間的一個人。因此君子所憂慮的是德行未修煉,學問不精通。

曾氏雖然是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得官位進而得以升遷的,但他對箝製心智、殘害性情的科舉製度卻貶損有加,他主張治學的目的應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叫作進德與修業。“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

他在給諸弟的信中說:“吾輩讀書,隻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述,以圖自衛其身。”一方麵,他繼承了先秦孔子、孟子、墨子的觀點,認為讀書是為了提高品德情操,增長知識才幹,使自己成為“賢人”、“君子”以至“聖人”。一方麵秉承宋朝朱熹之學說,主張讀書要“明天理”。從孔子到朱熹,都反對為個人消遣和利祿名譽讀書。但另一方麵他又不拘於朱熹的“性命”、“道德”空談,而繼宋朝陳亮“經世致用”之說,認為讀書大可報國為民,小可修業謀生,以自衛其身。

而且他所謂的靠得住,也是他對功名的一種客觀認識,不汲汲於功名,因為其中包含的主客觀因素很多,但可以“汲汲”於進德修業,因為此二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收獲的,“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穀;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家私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

所謂“達己者達人”,曾氏的進德修身的延伸便是既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如果我們周圍都是為達人而先達己的君子,那麼這個社會將會更快地發展,國家也定會越來越富強。

【文化常識】

科舉製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通過逐級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吏的製度。中國的科舉製度從隋代開始建立,直到清末才廢除,曆經一千三百多年。

在實行科舉製之前,封建社會選拔官吏主要靠“察舉”,就是從地方到中央逐級推薦選拔。這種製度隻重門第,不重才學,被選拔推薦的大多數是地主,官僚家庭的子女,平民百姓很少有機會被推薦。所以,科舉製代替察舉製,這在當時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它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個機會,出身貧賤的人隻要有才學,都有可能通過考試去做官。當時的科舉製,曾經選拔出不少才華橫溢的人,如白居易,韓愈,蘇軾,王安石等。

科舉考試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考試程序。唐朝時,每年冬天由尚書省禮部主持科舉考試,稱為省試,再經複試,對及格者授予相應官職;宋朝又增加了殿試,由皇帝親自對考試合格者策問,殿試第一名成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自下而上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幾個階段。其中,院試由各省提督學院主持,鄉試由皇帝欽命的主考官在各省省城主持,鄉試合格者通稱為舉人。會試則由禮部在京城主持。科舉考試科目繁多。唐朝設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童子科等。其中參加秀才科合格的稱為秀才。而選拔官吏則主要通過進士科,所以進士及第是非常榮耀的,俗稱“登龍門”。

科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是儒家經義。元朝就曾經規定試題必須在“四書”,“五經”內出。到了明代,科舉考試以考八股文為主。八股文是一種非常死板的文體,限定論題,格式和字數,考生不能自由發表思想見解,也無法顯露自己的才華,隻要熟讀“四書”,“五經”就能應付,這就使得天下千萬學子棄書不讀,都把精力放在學作八股文上,束縛了人才的培養,學問由此而衰,學風由此而壞。到了清代,科舉考試製度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清政府隻好下令,於1906年廢除。

2、鹹豐十年九月二十四日致沅弟季弟

【原文】

沅、季弟左右:

恒營專人來,接弟各一信並季所寄幹魚,喜慰之至。久不見此物,兩弟各寄一次,從此山人足魚矣。

沅弟以我切責之緘,痛自引咎,懼蹈危機而思自進於謹言慎行之路,能如是,是弟終身載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季弟信亦平和溫雅,遠勝往年傲岸①氣象。

吾於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進京散館,十月二十八早侍祖父星岡公於階前,請曰:“此次進京 ,求公教訓。”星岡公曰:“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遺訓不遠,至今尚如耳提麵命。今吾謹述此語告誡兩弟,總以除傲字為第一義。唐虞②之惡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紂之無道,曰強足以拒諫,辯足以飾非,曰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皆傲也。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為戒惰字以儆③無恒之弊。近來又為戒傲字。昨日徽州未敗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見,既敗之後,餘益加猛省。大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餘於初六日所發之摺,十月初可奉諭旨。餘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須成行。兄弟遠別,未知相見何日。惟願兩弟戒此二字,並戒各後輩常守家規,則餘心大慰耳。

【注釋】

①傲岸:高傲自負,不屑隨俗。

②唐虞: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

③儆(jǐng):使人警醒,不犯過錯。

【當代闡釋】

敗由惰中生,戒惰功將成

豪門大望和軍國要事的敗落,原因諸多,可究其根由,理歸一二,最主要的應數怠惰。怠惰是貽誤時機的根本原因,時機是事機,事機是成敗的關鍵,勤勉者可以臨機決斷,怠惰者則坐失機緣。在曾氏看來,惰與傲的罪責是相同的“軍事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所以怠惰是人生的一個忌諱。

然而,我們知道每一個人的本性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惰性,我們所謂懶惰的人,不過是把人人皆有的惰性放大了,在懶惰的泥沼裏越陷越深。當這種惰性被放縱到一定限度的時候,失敗也就接踵而至了。那麼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曾氏言:“戒惰字以儆無恒之弊”,在他看來所謂“惰”者,就是做事沒有恒心,做事隻有三分熱度,不能持之以恒就是懶惰的表現,而在人一生的成敗中,在這其中改變局麵的就是“意誌”。懶惰的人往往意誌不堅,而堅強的意誌就是治療怠惰的最好辦法。人的行為是由意誌控製的,意誌堅強的人比普通人離成功更近些。雖然不是所有意誌堅強的人都能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是意誌堅強的人。而懶惰的人,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

海倫·凱勒自小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口不能言,幾乎所有的不幸都降臨在她的身上,可她憑著僅存的感覺能力——觸覺,發奮學習盲文,堅持不懈的寫作,最終成為知名的作家。貝多芬在創作時患上耳聾症,這對於音樂創作者幾乎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但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用牙咬著咬著樹枝一個音,一個音的試著,創作出了《英雄交響曲》等傳世之作。他們都是憑著勤奮取得了成就,如果他們任自己懶惰下去,怎麼會有日後的成功呢?

俗話說的好:勤能補拙。當意識到自己的懶惰時,就應該用加倍的勤奮來彌補,一味的懈怠自己,就是在浪費自己的人生。人生是短暫的,經不起耗費,時間無情,不會為你而停下腳步,反而的,懶惰正是加劇了時間的流失,所以,懶惰也是生命的加速器。

懶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無視它的存在。懶惰猶如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戰勝懶惰,從現在做起。隻要勤奮多一點,懶惰會就減一分,重要懶惰少一分,成功就會離我們近一些。

3、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此次洋槍合用,前次解①去之百支,果合用否?如有不合之處,一一指出,蓋前次亦花大價錢買來,若過於吃虧,不能不一一與之申說也。

吾因近日辦事,名望關係不淺,以鄂中疑季之言相告,弟則謂我不應述及。外間指摘吾家昆弟過惡,吾有所聞,自當一一告弟,明責婉勸,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豈可秘而不宣?鄂之於季,自係有意與之為難。名望所在,是非於是乎出,賞罰於是乎分,即餉之有無,亦於是乎②。去冬金眉生被數人參劾,後至鈔沒其家,妻孥③中夜露立④,豈果有萬分罪惡哉?亦因名望所在,賞罰隨之也。眾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上。有才者忿疑謗之無因,而悍然不顧⑤,則謗且日騰;有德者畏疑謗之無因,而抑然自修,則謗亦日熄。吾願弟等之抑然,不願弟等之悍然。願弟等敬聽吾言,手足式好⑥,同禦外侮,不願弟等各逞己見,於門內計較雌雄,反忘外患。

至阿兄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深恐吾全盛之時,不克庇蔭弟等,吾顛墜之際,或致連累弟等,惟於無事時,常以⑦苦語,互相勸誡,庶幾免於大戾。酷熱不能治事,深以為苦。

【注釋】

①解(jiè):發送。

②判:分開,截然不同

③妻孥(nú):妻子和兒女。

④露立:無居處。

⑤悍然不顧:凶暴蠻橫,不顧一切。

⑥式好:骨肉和好。

⑦危詞:駭人之言。

【當代闡釋】

麵對指摘宜自修

常言道:“哪個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應當承認,每個人都難免有遭人議論的時候。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天,一個老翁和一個小孩用驢馱著貨物上街去賣。貨物賣完後,小孩騎著驢回來,老翁跟著走。路人責備孩子不懂事,竟叫老人步行。聽了這樣的議論,孩子和老翁便換了一下位置,可路人又說老人於心何忍,竟讓小孩子步行。老人趕忙將孩子抱到鞍上,路人又說他們殘忍,不顧驢的死活。於是,老翁和孩子都不騎驢,幹脆牽著牲口走。可路人又笑他們傻,空著驢不騎而徒步。最後無奈的老翁對小孩隻好抬著驢走了。這說明,在人生旅途中,由於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難以十全十美,加之有的人熱衷於張家長李家短,因此,難免遭人議論。

相比而言,名人、要人、公眾場合中的人物遭人背後議論則更多,這是因為人們對這些人要求更高、更嚴,所謂“《春秋》責備賢者”是也。麵對著來自別人的指摘,應取何種態度呢?曾氏在回憶了同僚“被數人參劾,後至鈔沒其家,妻孥中夜露立”,後感歎道“豈果有萬分罪惡哉?”他不相信同僚真犯有那麼大的罪,但也立刻反省導致同僚獲罪,致使妻子兒女所處安身的原因,“亦因名望所在,賞罰隨之也。”於是提出“眾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上。有才者忿疑謗之無因,而悍然不顧,則謗且日騰;有德者畏疑謗之無因,而抑然自修,則謗亦日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