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修身治心
【導讀】
釋迦牟尼說:“世間一切萬物,壯無過心”。所謂治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苦其心誌”“曾益其所不能”的功夫,是“天將降大任”前的首門功課。李鴻章說,我老師有所成,乃善治心也。蔣介石稱“曾國藩治心之言,皆閱曆之語”。毛澤東說,欲動天下者,先動天下之心。心無定旨,人如浮萍,終將無成。曾國藩積數十年之曲折,總結出若幹治心之法,雖然所選篇目未能涵蓋其所有治心之法,但窺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助我們了解曾國藩在治心方麵所做的努力。
1、鹹豐八年正月十一日致沅弟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七、初八連接弟由便足寄回及由胡二、安七送回兩信,具悉一切。亮一去時,信中記封有報銷摺稿,來信未經提及,或未得見耶?二十六早地孔轟倒城垣數丈,而未克成功,此亦如人之生死早遲,時刻自有一定,不可強也。
總理既已接劄,則凡承上起下之公文,自不得不照申照行,切不可似我疏懶,置之不理也。餘生平之失在誌大而才疏,有實心而乏實力,坐是①百無一成。李雲麟之長短亦頗與我相似,如將赴湖北,可先至餘家一敘再往。潤公近頗綜核名實②,恐亦未必投洽無間也。
初八日祖父大人八十四冥誕,共二十席。彭壽七、曾題五等皆來,留蕭丕八之龍午飯。初九日溫弟婦來曾家坳住,二妹子亦同在彼。七十侄女則回老屋。紀澤隨易芝生至羅、李、峙衡三家拜年,即至沅堂先生家,吊其師母之喪。溫弟十一日至永豐等處拜年。澄弟擬節後至城一次。王福、韓升均不在此,餘甚不方便。
近日身體略好。惟回思曆年在外辦事,愆咎③甚多,內省增疚。飲食起居,一切如常,無勞廑慮④。今年若能為母親大人另覓一善地,教子侄略有長進,則此中豁然暢適矣。弟年紀較輕,精力略勝於我,此際正宜提起全力,早夜整刷。昔賢謂宜用猛火煮、漫火溫,弟今正用猛火之時也。
李次青之才,實不可及。吾在外數年,獨覺慚對此人。弟可與之常通書信,一則少表餘之歉忱,一則凡事可以請益。
玉班兄送弟《二十二史》甚好。餘京中書籍承漱六專人取出,帶至江蘇鬆江府署中,此後或易搬回。書雖不可不看,弟此時以營務為重,則不宜常看書。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稱用誌不紛,乃凝於神,皆至言也。
家中四宅大小平安。甲五目疾,右目尚未好,略有光,能辨對聯字耳,左目已將全好。因穀四胡子仙逝,今日自往一吊,餘亦未出門也。諸不詳盡,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具
【注釋】
①坐是:因是之故,因此。
②綜核名實:全麵考核事物的稱說是不是與實際相符。
③愆咎(qiān jiù):罪過。
④廑(jǐn)慮:殷切關注。
【當代闡釋】
心無旁鶩,貴在專精
當陽光散落在我們身上時,我們隻會感到溫暖;而當它穿過透鏡迎麵而來時,卻變得犀利不可逼視。一個用心不專的人往往一事無成;而當一個人把他所有的精力凝縮成一點時,他會成為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刃,戰無不勝。這個道理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依然有很多人會犯貪多而不務得的錯誤。
根據以往對曾國藩的認識,我們知道他是一位極愛讀書,且始終以督促兄弟、子侄認真讀書學習為己任的人,可是在這封家書中卻勸誡弟弟“不宜常看書”,何也?原來,此時曾國荃(沅甫)所率領的湘軍剛剛攻占九江,氣勢很盛,這種情況下,當務之急是整飭營務,奮力作戰,而決不能又想做學問,又想搞軍務,其結果很可能就是一事無成。所以曾氏說“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荀子稱耳不兩聽而聰,目不兩視而明,莊子稱用誌不紛,乃凝於神,皆至言也。”是想要提醒弟弟,無論做什麼事,成功的秘訣其實隻有一個:“心無旁鶩,以專而精。”
這裏曾氏所說的專,就是求精之意,欲求精必須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如是練兵,必練成可以赴湯蹈火、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戰士,這樣才稱得上精,如是做學問,經則專主一經,史則專熟一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把一部書研究得爛熟,甚至終身以此一書為研究中心,這就算得上是專了。
現代學校和教育,要說終日沉潛於一本書或一門課程,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取法他的意思,用全副精神去學習,去做事,還是可能的。雖然隻是看一小時的書,就在這一小時內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忘卻書外的一切;雖然一天中需要做很多件事情,但是每做一件時,不去想其他的事情,直到把這件事情做完為止。
生活中最明智的事情是精神集中,最壞的事情就是精神煥散,如果我們深諳此理,並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養成專心致誌,心無旁騖的好習慣,恐怕想不成功都難了。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三日劉福一等歸,接來信,借悉一切。
城賊圍困已久,計不久亦可攻克。惟嚴斷文報是第一要義,弟當以身先之。
家中四宅平安。季弟尚在湘潭,澄弟初二日自縣城歸矣。餘身體不適。初二日住白玉堂,夜不成寐。溫弟何日至吉安?在縣城、長沙等處尚順遂否?
古來言凶德①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②之不肖,曰傲曰嚚訟③,即多言也。曆現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餘生乎頗病執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筆下亦略近乎嚚論。靜中默省愆尤,我之處處獲戾④,其源不外此二者。溫弟性格略與我相似,而發言尤為尖刻。凡傲之淩物,不必定以言語加人,有以神氣淩之者矣,有以麵色淩之者矣。溫弟之神氣稍有英發之姿,麵色間有蠻很之象,最易淩人。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則達於麵貌。以門地⑤言,我之物望⑥大減,方且恐為子弟之累;以才識言,近今軍中煉出人才頗多,弟等亦無過人之處。皆不可待。隻宜抑然自下⑦,一味言忠信行篤敬,庶幾可以遮護舊失,整頓新氣。否則人皆厭薄之矣。沅弟持躬涉世,差為妥葉。溫弟則談笑譏諷,要強充老手,猶不免有舊習。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聞在縣有隨意嘲諷之事,有怪人差帖之意,急宜懲之。餘在軍多年,豈無一節可取?隻因傲之一字,百無一成,故諄諄教諸弟以為戒也。九弟婦近已全好,無老掛念。沅在營宜整刷精神,不可懈怠。至囑。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凶德:違背仁德的惡行。
②丹朱:堯 子名。《史記·五帝本紀》:“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
③嚚(yín)訟:奸詐而好爭訟。
④獲戾:得罪;獲咎。
⑤門地:即門第。
⑥物望:人望;眾望。
⑦自下:謙遜退讓﹐敬重他人。
【當代闡釋】
傲物失德,多言招怨
觀古通今,恃才傲物的人多半沒有什麼好結局,輕則招人怨艾,重則惡德壞事。而“禍自口出”則更是中國人千百年來不曾停止過的訓誡。一般來說,傲者多是才華淺薄的。“傲人不如者必淺人。” 恃才傲物者,往往自負、偏執,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和周圍人相處良好。一個不說話的人恐怕不會在說話中惹麻煩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歡說話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禍上身,又容易引起別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點。過多的言辭必然會在不經意間觸及到某些人的痛處,而給自己帶來意料不到的麻煩。
說到“傲物”與“多言”的代價時,我們所想到的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三國時期的楊修了。用“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來形容楊修的才學是絕不為過的。但恃才傲物的結局是講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於非命。楊修的“禍”的根源便在其口,麵對他的遭遇,我們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楊修所表現的究竟是一種智慧抑或是一種頑癡?
英國文學評論家撒繆爾·約翰遜曾說過:“許多道德家都曾談到,人的諸種惡行中,驕傲為最,它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出現,而又在極其繁複的偽裝下隱匿,那種偽裝好似掩蓋月光的那層翳障,既是月亮的光輝,又是月亮的陰影,它雖可以把月亮藏匿起來,叫我們看不見,又因藏匿得不徹底而叫月亮泄漏了自身。”
《聖經》裏提到:“這個世界上不可挽回的有三件事,就是射出的箭、失去的機會和說出的話。”因此,從這個角度講一個真正的君子應該是符合孔子所謂“訥言”標準的。
所以,長於自省、自修的曾國藩自然不會看不出這一點,且他在這方麵較常人看得更深、更遠,他認為:長傲不必表現在言語上,神氣麵色上的長傲,也足以拒人於千裏之外。多言不必一定是話多,書信文章裏好議論人、好多閑事等等,亦令人討厭。在心理上,要認識到天下人才很多,自己並無過人之處,從而根絕“傲”的滋生;在修養上,要寬厚含渾,少譏評、少嘲諷。曾氏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是非皎然於心而一言不發,勁氣常抱於胸而纖毫不露。這是被稱為“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氏始終不忘修習的“內功”之一。
3、鹹豐九年十月十四日諭紀澤
【原文】
字諭紀澤:
接爾十九、二十九日兩稟,知喜事完畢,新婦能得爾母之歡,是即家庭之福。
我朝列聖相承,總是寅正①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傳早起,吾得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約一個時辰,始見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②黎明即起,有事則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爾所及見者也。餘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紹③先人之家風。爾既冠授室,當以早起為第一先務,自力行之,亦率新婦力行之。
餘生平坐④無恒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已可深恥矣。逮辦理軍事,自矢⑤靡他⑥,中間本誌變化,尤無恒之大者,用為內恥。爾欲稍有成就,須從有恒二字下手。
餘嚐細觀,星岡公儀表絕人,全在一重字。餘行路容止⑦亦頗重厚,蓋取法於星岡公。爾之容止甚輕,是一大弊病,以後宜時時留心。無論行坐,均須重厚。早起也,有恒也,重也,三者皆爾最要之務。早起是先人之家法,無恒是吾身之大恥,不重是爾身之短處,故特諄諄戒之。
吾前一信答爾所問者三條,一字中換筆、一“敢告馬走”、一注釋得失,言之頗詳,爾來稟何以並未提及?以後凡接我教爾之言,宜條條稟複,不可疏略。此外教爾之事,則詳於寄寅皆先生看讀寫作一緘中矣。此諭。
【注釋】
①寅正:舊時計時,指淩晨四點。
②甫:剛剛,才。
③紹:連續,繼承。
④坐:因,由於,為著。
⑤自矢:立誌不移。
⑥靡(mí)他:無二心。
⑦容止:儀容舉止。
【當代闡釋】
以己為誡,教子治恒
中國有句俗話:隻要有恒心,鐵杵磨成針。這其中有一個典故:李白年少時曾一度輟學,一次他看見一位老婦人正在磨鐵錘,上前詢問緣由,知道了她想磨成針的願望!李白深受啟發,重返書房,堅持完成了學業,成為了一位受萬人景仰的大詩人。由此不難看出,一個人的成功不會隨隨便便,隻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真正品嚐到喜悅的滋味。
在曆史的長河上,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都因持之以恒而成就其偉業的:德國大詩人歌德耗費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他的長詩《浮士德》,直到臨終前,這位84歲的老人仍伏在桌上嘔心瀝血地寫作;富蘭克林經過30年的努力終成碩果,正確地解釋了電的性質-電荷守恒定律;明代李時珍用了整整27年的時間終完成了醫學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綱目》,完成時已經兩鬢白發……
可見,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隻要你去麵對它,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夠做到的,隻不過是少數人罷了。成功就在於堅持,這是一個並不是神秘的秘訣。
雖然,“恒”字在此信中反複被曾氏所提及並非其獨創。但是此中可貴之處,即在父道尊嚴的時代曾氏卻可以坦然地向兒子承認自己“無恒”,並在兒子的麵前責備自己的德無成,業無成,萬事無成。今天的家庭教育學,提倡父母與子女做朋友,彼此平等相待,這是很有道理的。家庭中的成員,盡管有輩分、年齡之別,但人格是一樣的,平等相待正是對人格的尊重。在曾氏生活的時代,當然沒有這個道理,有的隻是“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聖教”。曾氏在兒子麵前說自己的不足,便將“板起麵孔訓人”的生硬狀態,化為推心置腹的友好氛圍。曾氏家教的成功,此亦為一重要因素。
【文化常識】
冠禮
古代漢族男子的成年禮稱之為“冠禮”,這一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具有濃鬱的中國味。在漢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
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華夏族的成年禮,為男子的為冠禮,女子的為笄禮。
經書記載,冠禮最初實行於周代。按周製,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
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讚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再授皮弁,最後加爵弁。每次加冠完畢後,都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的大意是: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誌趣,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鹿皮作為報酬,另外再饋贈牲畜的肉。
受冠者穿上禮帽禮服拜見父母後,還要拿一些禮物去拜見鄉大夫等。如果父親已經去世了,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的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加冠、取字、拜見君長的禮儀,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的冠禮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情況不一樣。清朝中期以後,多在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