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友⑾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
吾早歲久宦京師,於孝養之道多疏,後來展轉兵間,多獲諸弟之助,而吾毫無稗益於諸弟。餘兄弟妹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歿之後,爾等事兩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視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從省嗇⑿,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期於彼此有成,為第一要義。其次則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諸昆季⒀默為禱祝,自當神人共欽。溫甫、季洪兩叔之死,餘內省覺有慚德。澄候、沅甫兩弟漸老,餘此生不審能否相見。爾輩若能從孝友二字切實講求,亦足為我彌縫缺憾耳。
附忮求詩二首
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妒者妾婦行,瑣瑣奚比數。已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已若無事功,忌人得成務;已若無黨援,忌人得多助。勢位苟相敵,畏逼又相惡。已無好聞望,忌人文名著;已無賢子孫,忌人後嗣裕。爭名日夜奔,爭利東西鶩。但期一身榮,不惜他人汙。聞災或欣幸,聞禍或悅豫。問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爾室神來格,高明鬼所顧。天道常好還,嫉人還自誤。幽明叢詬忌⒁,乖氣⒂相回互。重者災汝躬,輕亦減汝詐。我今告後生,悚然大覺悟。終身讓人道,曾不失寸步。終身祝人善,曾不損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獲吉祥,我亦無恐怖。(右不忮)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團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未得求速償,既得求勿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求榮不知饜,誌亢神愈忲⒃,歲燠⒄有時寒,日明有時晦。固來多善緣,運去生災怪。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憂,精爽日凋擦。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⒅。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途,奚事生嗟愾?於世少所求,俯仰有餘快。俟命堪終古,曾不願乎外。(右不求)
【注釋】
①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
②胥吏:舊時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官吏。
③忮(zhì):嫉妒,忌恨。
④懷土懷惠:出自《論語》,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懷:關心,德:道德,土:財富,刑:法度,惠:恩惠、小利。
⑤發露:顯示;流露。
⑥相侔:同樣。
⑦相埒(liè):相等。
⑧立品:培養品德。
⑨穿窬(yú)之心:即穿牆逾屋,奸利之心。
⑩交卸:卸去職務交付與後任。
⑾孝友: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
⑿省嗇:愛惜。引申為節儉節約。
⒀昆季:兄弟。長為昆,幼為季。
⒁詬忌:責難和忌恨。
⒂乖氣:邪惡之氣;不祥之氣。
⒃忲(tài):奢侈。
⒄燠(yù):曖,熱。
⒅憝(duì):怨恨,憎惡。
【當代闡釋】
欲求造福,先去忮求
眾多先賢們在初步讚歎了一些古人評訴真理的書後,發現在眾多教人修身養性的話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不忮不求。所謂忮,就是指嫉妒賢能,拚命地邀功爭寵的人——自己懶惰、不進步,卻嫉妒別人,害怕別人超過自己;所謂求,是指不能安於現狀,隻去追名逐利的人——沒得到的,拚命弄到手,弄到手後,又擔心失去。
那麼忮求之心是否隨處可見?忮求之心對一個人有多大的危害呢?
曾氏認為,忮,並不常見,通常發生在名聲相當、事業相當、地位相當的人身上;求,也不常見,通常出現在有錢財往來,或仕途與別人相互衝突的時候。如果想為天下人謀求幸福,首先就要消除忮心,這樣,才沒有貪心,也沒有害人的念頭,同時也有用不完的仁義。如果想要品德高尚,就該除掉貪心,除掉了貪心,便沒有患得患失的想法,心中便有用不完的道義。除掉了忮心,心中就沒有了荊棘;除掉貪心,心靈便不會日漸卑劣。如果人們要使心靈純潔,就該在去貪、去忮這兩個方麵下功夫。
一個被嫉妒心支配的人,定是痛苦的人。一個人心中若充滿了貪念,幸福也是裝不進去的。《詩經》雲:“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說:不嫉妒,不貪求,幹什麼都不會不好。人們隻有泯滅了“忮”、“ 求”之心,真正的幸福才會到來!
8、同治十年十一月諭紀澤紀鴻
【原文】
一曰慎獨①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②,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謙,《中庸》所謂戒慎恐懼③,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④,孟子之所謂仰不傀、俯不怍⑤,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祭,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⑥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程子謂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⑦畢至。聰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帝,蓋謂敬則無美不備也。吾謂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莊敬日強,安肆⑧日偷,皆自然之征應,雖有衰年病軀,一遇壇廟祭獻之時,戰陣危急之際,亦不覺神為之悚,氣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強矣。若大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⑨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彙⑩,是於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
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達者四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後世論求仁者,莫精於張子之《西銘》。彼其視民胞物與,宏濟⑾群倫,皆事天者性分當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曰悖德,曰賊。誠如其說,則雖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⑿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⒀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
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丕顯,文王日昃⒁不遑⒂,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無不勤勞自勵 。《無逸》一篇,推之於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曆曆不爽。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之周乘四載,過門不入,墨子之摩頂放踵⒃,以利天下,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稱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勞也。
軍興以來,每見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艱苦者,無不見用於人,見稱於時。其絕無材技、不慣作勞者,皆唾棄於時,饑凍就斃。故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抵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餘衰年多病,目疾日深,萬難挽回,汝及諸侄輩身體強壯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強而後有振興之象,必使人悅神欽而後有駢集⒄之祥。今書此四條。老年用自儆惕,以補昔歲之愆;並令二子各自勖勉⒅,每夜以此四條相課,每月終以此四條相稽⒆,仍寄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同治十年金陵節署中日記)
【注釋】
①慎獨:在獨處中謹慎不苟。
②好色:美好的容顏;美色。
③戒慎恐懼:出自《禮記·中庸》就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
④自反而縮:出自 《孟子·公孫醜上》意思是,自我反省之後能夠理直氣壯,無愧於良心道理。
⑤怍(zuò):慚愧。
⑥篤(dǔ)恭:純厚恭敬。
⑦四靈:古代神話中掌東西南北四方之神。
⑧安肆:安樂放縱。
⑨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礎。
⑩庶彙:各種物類,萬物。
⑾宏濟:大力匡救。
⑿韙:肯定,認為是對的。
⒀酣豢(hān huàn):沉醉於某種情境。
⒁日昃(zè):太陽偏西,約下午二時左右。
⒂不遑(huáng):無暇,沒有閑暇。
⒃摩頂放踵:摩禿了頭頂,走破了腳跟。形容不辭辛勞,舍己為人。
⒄駢(pián)集:湊集;聚會。
⒅勖(xù)勉:勉勵。
⒆稽:考核。
【當代闡釋】
慎獨則心安
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也。
《大學》雲: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慎其獨也。
《中庸》雲: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獨”是君子和小人所共同所有的。當小人獨處時,往往會產生一個狂妄的念頭,狂妄之念聚集多了就會產生縱肆,如此欺負別人的壞事就出現了。而當君子獨處時,產生的念頭由其稟性決定,往往是真誠的。誠實積聚多了就會謹慎,而自己唯恐有錯的功夫就下得多了。君子和小人在獨處時的差距就在於此。
對於個人來說,慎獨是個人修為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不有小人之為!這是為人最大的美德,如果能做到這點,那麼他的品行還有什麼不能令人放心的呢。曾國藩常用此二字來砥礪自己的人生,還改名為滌生,大概是洗滌心靈,獲得新生的意思,這樣時時刻刻都能激勵自己了。外因永遠隻能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從他的兩本遺世之作家書和冰鑒中,也能看出他在麵對戰功赫赫、日益驕橫的下屬和幻變莫測、沉浮不定的官場等各種複雜的鬥爭中表現出來的堅韌和隱忍精神,這也恐怕很大程度得益於他在慎獨方麵的艱苦努力,這也是他能成為一代中興名臣的重要原因,古今中外,大概他是在這方麵做的最為成功的了。
【國學故事】
敦厚大度,慎獨謙讓
陳重,字景公,是東漢豫章宜春人,生性敦厚大度。他與豫章鄱陽的雷義自小是好朋友,雷義為人善良憐憫,重義慎獨,兩人一起學習經典,修身養德,因為互相謙虛推讓而出了名。
陳重和雷義都曾在郎署任職。當時同在郎署任職的一位郎官欠了人家幾十萬錢,債主天天來向他要錢,陳重於是悄悄替這位郎官把債還上。那位郎官知道後,非常感謝陳重,陳重說:“不是我做的,或許有同名同姓的人。”始終不說自己對別人的恩惠。
還有一次,一位郎官因事告假回家,錯拿了隔壁一郎官的一條褲子。褲子主人懷疑是陳重偷的,陳重沒有替自己申辯,自己去買了條褲子還給了他。後來告假的那位郎官回來,將褲子還給了主人,這件事終於水落石出,周圍的人這才知道身邊居然有這樣一位能夠受汙不辯的有德有量之士,於是對他十分欽佩。
雷義在郡府擔任功曹時,一直提拔推薦善良的人,但從不誇耀自己的功勞。雷義曾經救過一個犯了死罪的人,這人後來送來了二斤金,雷義堅決不肯接受。於是這個送金人趁雷義不在的時候,悄悄將金子放在了他家的天花板上。雷義後來修理房屋,這才發現金子,但金子的主人早已過世了,沒法送還了,於是雷義便將金子交給了縣裏的有關官員。這同楊震“天知、地知、我知”的慎獨功夫可以說是相互輝映了。
雷義還非常重道義,他後來升任尚書侍郎,有位同時當郎官的人犯了罪將要被判處服勞役,雷義悄悄上書承擔了罪責,因此被發配邊遠地區。同在台省的郎官發現後,棄官上書,請求替雷義贖罪,漢順帝這才下詔書免去了他的刑罰。
雷義後來被舉薦為茂才,他想把職位要讓給陳重,刺史不同意,雷義就假裝發瘋,披頭散發的在外麵跑,不理官府的任命。先前陳重被太守舉薦為孝廉時,他也曾要將孝廉讓給雷義,先後給太守寫了十多封信,但太守不聽他的。
同鄉的人都讚歎說:“膠和漆自認為堅固,但也比不上雷義和陳重啊!”兩人因為謙虛推讓的美德而出名,當時的“三公府”(丞相、太尉、禦史大夫)決定同時召用二人,並委以要職。
陳重和雷義兩人在切身利益麵前,能夠沒有私心,互相謙讓,這真是了不起,被後人視為與人交往的典範。
【相關閱讀】
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
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
明代·洪應明《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