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十九日接弟十四日緘,交林哨官帶回者,具悉一切。
肝氣發時,不惟不和平,並不恐懼,確有此境。不特弟之盛年為然,即餘漸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強自禁製,降伏此心。釋氏①所謂降龍伏虎。龍即相火也,虎即肝氣也。多少英雄豪傑打此兩關不過,亦不僅餘與弟為然。要在稍稍遏抑②,不令過熾。降龍以養水,伏虎以養火。古聖所謂窒欲③,即降龍也;所謂懲忿④,即伏虎也。儒釋之道不同,而其節製血氣,未嚐不同,總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軀命而已。
至於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皆須有此二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⑤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⑥,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稟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若能去忿欲以養體,存倔強⑦以勵誌⑧,則日進無疆矣。
新編五營,想已成軍。郴桂勇究竟何如?殊深懸係⑨。吾牙疼漸愈,可以告慰。劉馨室一信抄閱,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注釋】
①釋氏:即指佛教。
②遏(è)抑:抑製,壓製。
③窒欲:抑製欲望。
④懲忿:克製忿怒。
⑤柔靡:柔弱委靡。
⑥貞固:守持正道堅定不移。
⑦倔強:強硬直傲,不屈於人。
⑧勵誌: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
⑨懸係:惦念。
【當代闡釋】
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一個人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戰勝自己的過程,一個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沒有這種自強的精神,人就有可能受到外界的誘惑而迷失自己的方向,就有可能經不住嚴峻的考驗而丟掉自己的前途,現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一個人要成大事,就必須時刻堅持自強不息,不斷完善自我。
曾氏反複強調的“倔強”就是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欲成功業文章,均須倔強二字貫注其中。“孟子所謂至剛,孔子所謂貞固,皆從倔強二字做出”,可見這是從先賢哲人傳繼下來的一個至理。孔子也好,孟子也好,都是這個觀點。再從曾國藩的家庭祖訓來說:“吾兄弟皆稟母德居多,其好處亦正在倔強”。可見曾氏所倡導的倔強深受其家教影響。那麼該如何達到倔強、自強的境界呢?最重要有兩條:
第一,從自修處求強。凡國家要強盛,必須多用賢明臣將;家庭要興旺,必須多出賢良子弟。一個人要自強,亦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靠鬥智鬥力得到的強盛,這是勝人處求強。比如李斯、曹操、董卓等就是這樣。他們的智力均遠遠超出世人,也曾顯赫一時,但失敗起來也是很慘烈。另一種是於自修處求強,也就是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素質的提高,通過日積月累,形成高山仰止的道德品行,這是更高層次的強。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第二,能自勝者謂強。強毅之氣,決不可無,但強毅不等於剛愎,強毅在於自勝。例如,強製自己改正缺點,強製自己寬恕別人,強製自己多做善事,都是自己戰勝自己的意思。如果有睡懶覺的惡習,就應鍛煉自己早睡早起;如果不習慣端莊居敬,就應時常暗示自己端坐肅立;如果平日不喜勞作,就應強製自己勤勞處事。這樣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叫做強毅,也才能增強自己的意誌力,最終戰勝自己。
“天助自助者”,人生就是如此。每個人都要奮鬥,靠自己的本領打天下。有的人之所以成功,不僅僅是運氣,主要還是自己爭氣。曾國藩的性格使得他養成了不求人的習慣,自己站直了腰,別人便把他當成了可以乘涼的大樹。他的一生,從個人求自立,到使國家富強,一直貫穿著自強的思想。“倔強”也是他始終修冶的內功心法之一。
5、同治二年七月十一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初十夜接初六日專人來信,具悉一切。
鶴儕掯留①弟營委員至三個月之久,宜弟恚怒②不平。弟去之嚴劄③,其是處餘以圓圈識之,其太繁處餘以尖圈識之。喬來之戇④稟,餘亦以圓圈尖圈識之。何銑之事,本擬俟筠仙查複後再行嚴辦。今筠公有撫粵之行,後來者不知為誰。意欲嚴懲何銑,竟不知如何下手乃為恰如題分⑤。蓋譴罰有罪,亦須切當事理,乃服人心。筠、南二公日內必到此間,商定後再行舉發可也。
近人摺稿,弟處谘到者少,餘當飭抄成本,陸續寄去,每月寄送二份。古人奏疏,亦當抄二三十篇,以備揣摹。
強字原是美德,餘前寄信亦謂明強二字斷不可少。第⑥強字須從明字做出,然後始終不可屈撓。若全不明白,一味橫蠻,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證之以後效,又複俯首輸服,則前強而後弱,京師所謂瞎鬧者也。餘亦並非不要強之人,特以耳目太短,見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輕於一發耳。又吾輩方鼎盛之時,委員在外,氣焰薰灼⑦,言語放肆,往往令人難進。吾輩若專尚強勁,不少斂抑,則委員仆從等不鬧大禍不止。
鹽務規複引地,餘有寄南坡一信,抄稿付閱。所索子藥太多,候酌發之,即問近好。
國藩手草
【注釋】
①掯留:扣留。
②恚(huì)怒:憤怒。
③劄:信件。
④戇:魯莽,冒失。
⑤恰如題分:即恰如其分,指辦事或說話正合分寸。
⑥第:但。
⑦氣焰薰灼:比喻以氣勢淩人。
【當代闡釋】
“強”字須從“明”字做出
所謂明強,就是要知道強的壞處,知道什麼時候該強,什麼時候不該強,也就是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特長,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得最好的曆史人物大概應推範蠡了。範蠡在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以處安”,就激流勇退,放棄了上將軍之大名和“分國而有之”的大利,退隱於齊,改名換姓,耕於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後居然“致產十萬”,受齊人之尊敬。但範蠡又以為“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散盡其財,“閑行以去,止於陶”,從事耕畜,經營商賈,又致貨累矩萬,直至老死於陶。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範蠡三徙”。範蠡之所以辭官歸隱,就是考慮到不要讓尊名大利給自己帶來身家性命之憂。事實上他的考慮是有道理的。與他共扶勾踐的文種就因不聽範蠡的規勸接受了越國的尊榮大名,結果死在勾踐手下,說到底像範蠡這樣處理名位的方式,就是對“明強”的正確理解,他懂得何時該強,何時不該。
曾氏一向強調倔強,強毅,但是此時,曾國荃下嚴劄給喬鬆年,又欲嚴懲何銑。對於老九的這些強硬做法,曾氏並不十分讚同,認為有點過頭了。認為凡成大事者應先“明強”,《中庸》對學者提出五項要求,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五者,其要歸於愚必明,柔必強。對於“明”,“三達德之首,人見其近,吾見其遠,曰‘精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曰‘精明’;高明者,譬如室中所見有限,登樓則所見遠穎,登山之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致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如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明絕倫矣。高明由於天分,精明由於學問。能明則斷,謂之英斷;不明則斷,謂之武斷。強字須從明字做出,然後始終不可屈撓,若全不明白,一味橫蠻,待人折之以至理,證之以後效,又複俯首輸服,則前強而後弱,京師所謂‘瞎鬧’者也。”
所以說“強”要在“明”的基礎上,應該知道何時強,何時不強,隻有從“明”字出發,這樣的“強”才不是強梁,而是真正的使人心服口服。
6、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接初五日戌刻來函,具悉一切。旋①又接十九日所發摺片之批諭,飭無庸單銜②奏事,不必谘別處,正與七年四月胡潤帥所奉之批旨相同。但彼係由官帥主稿會奏,飭令③胡林翼無庸單銜具奏軍事,未禁其陳奏地方事件,與此次略有不同耳。弟性褊激,於此等難免怫鬱④,然君父之命,隻宜加倍畏慎⑤。餘自經鹹豐八年一番磨練,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訓誡,始知自己本領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強,不免客氣⑥用事。近歲思於畏慎二字之中養出一種剛氣來,惜或作或輟,均做不到。然自信此六年工夫,較之成豐七年以前已大進矣。不知弟意中見得何如?弟經此翻裁抑⑦磨練,亦宜從畏慎二字痛下功夫。畏天命,則於金陵之克複付諸可必不可必之數,不敢絲毫代天主張。且常覺我兄弟菲材薄德,不配成此大功。畏人言,則不敢稍拂輿論。畏訓誡,則轉以小懲為進德⑧之基。餘不能與弟相見,托黃南翁麵語一切,冀弟毋動肝氣。至囑至囑。
國藩手草
【注釋】
①旋:不久。
②單銜:獨自署名。
③飭令:上級命令下級(多用於舊時公文)。
④怫(fú)鬱:憂鬱,心情不舒暢。
⑤畏慎:戒惕謹慎。
⑥客氣:一時的意氣;偏激的情緒。
⑦裁抑:製止;遏止。
⑧進德:增進道德。
【當代闡釋】
慎在於畏小
畏懼是一種情感,人是需要有畏懼感的,沒有畏懼感的人是可怕的,沒有畏懼感的人群更是可怕的。
孔子是讚成人有畏懼感的,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說嶽全傳》裏有個大理寺卿周三畏,大概就取此義,所以他在審理嶽飛的事情時,感到人心可畏,天理可畏,所以他寧願棄官而去,不肯冤殺嶽飛。秦檜和萬俟卨等是無畏的,所以他們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殺害嶽飛,不怕遺臭萬年。
記得有個故事說,有個人向一個官員行賄,官員說不敢接受。此人說,怕什麼?沒有別人知道。那個官員說:“怎說沒人知曉,眼前就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就是畏懼。儒家講究慎獨,不欺暗室,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中間不愧於人。瞞哄別人是容易的,關鍵是不能欺騙自己,不能欺騙自己的良心。儒家主張立功、立德、立言,主張人要流芳百世,人言可畏。這樣就形成了外在的和內在的對人的製約,他使人不僅要麵對世人後人,還要麵對自己的良心,說話辦事,一定要合乎道德準則,不能一意孤行,為所欲為。
曾氏有一句名言:食能止饑,飲能止渴,畏能止禍,足能止貪。將畏與食、與飲相提並論,足見畏於生命之重要。如果說,食與飲食生命生理上最需要的,畏和足則是生命心理上最需要的。知畏而後能慎,能慎而後成事,這是不言而喻的結論。
他認為,慎以畏為本。人如無畏,就無可救藥了:書生無畏就會荒廢仁德,農夫無畏就會遲誤種植,工人無畏就會拖延做工,商人無畏就會失掉生意,兒子無畏就會忘記孝順,父親無畏就會喪失慈愛,臣子無畏就不會有什麼功績,帝王無畏就不能整治亂世。反之,任何人隻要心中有所畏懼,必然不會有大的過失,而小的過失也會被鬼神所諒解。
在曾氏看來,古人所說的敬、謹、慎、謙等,其實都是一個“慎”字。慎就是要有所畏懼。由於天有圓滿與方虛,人有艱難與危險,不謹慎是不能應付和補救的,所以養性一定要先懂得自慎。在每一處小事上都謹慎的人,才不會畏懼擔當大事。
7、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諭諸兒
【原文】
餘即日前赴天津,查辦毆斃洋人焚毀教堂一案。外國性情凶悍,津民習氣浮囂,俱難和協,將來構怨興兵,恐致激成大變。餘此行反複籌思,殊無良策。餘自鹹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恐邂逅及難,而爾等諸事無所稟承,茲略示一二,以備不虞①。
餘若長逝,靈樞自以由運河搬回江南歸湘為便,中間雖有臨清至張秋一節須改陸路,較之全行陸路者差易。去年由海部送來之書籍、木器等過於繁重,斷不可全行帶回,須細心分別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毀者焚毀,其必不可棄者,乃行帶歸,毋貪瑣物而花途費。其在保定自製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但水陸略求兵勇護送而已。
餘曆年奏摺,令胥吏②擇要鈔錄,今已抄一多半,自須全行擇抄。抄畢後存之家中,留於子孫觀覽,不可發刻送人,以其間可存者絕少也。
餘所作古文,黎蓴齋抄錄頗多,頃渠已照抄一分寄餘處存稿,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無幾,尤不可發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壯不克努力,誌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適以彰其陋耳。如有知舊勸刻餘集者,婉言謝之可也,切囑切囑。
餘生平略涉儒先之書,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③不求為重。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④,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常見,每發露⑤於名業相侔⑥、勢位相埒⑦之人;求不常見,每發露於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⑧,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⑨,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汙。餘於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掃除淨盡。爾等欲心地幹淨,宜於二者痛下工夫,並願子孫世世戒之。附作忮求詩二首錄右。
曆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餘生平亦頗以勤字自勵,而實不能勤,故讀書無手鈔之冊,居官無可存之牘。生平亦好以儉字教人,而自問實不能儉。今署中內外服役之人,廚房日用之數,亦雲奢矣。其故由於前在軍營,規模宏闊,相沿未改,近因多病,醫藥之資漫無限製。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在兩江交卸⑩時,尚存養廉二萬金。在餘初意,不料有此,然似此放手用去,轉瞬即已立盡。爾輩以後居家,須學陸梭山之法,每月用銀若幹兩,限一成數,另封秤出。本月用畢,隻準贏餘,不準虧欠。衙門奢侈之習,不能不徹底痛改。餘初帶兵之時,立誌不取軍營之錢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負始願,然亦不願子孫過於貧困,低顏求人,惟在爾輩力崇儉德,善待其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