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在學習中成材,讓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3)(1 / 3)

有位學者曾說:“興趣是父母撒在孩子心田裏的一顆火種。當這顆火種在孩子心中點燃時,需要麵對一堆柴草。如果風大了就會把火種吹滅,如果風小了就不能燃燒這堆柴草;柴草太緊了不透風,太鬆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濕了更不行。這時候,父母要小心嗬護這小小的火種,要‘哄’著它一點點燃起來,旺起來,最後成為熊熊烈火。”

同樣地,事實也證明,如果父母把學習當做輕鬆的話題,孩子就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他們就不會對學習感到厭煩。父母越是逼迫孩子,孩子就越對學習沒有好感,直至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所以,父母要轉變教育思想,隻有把催促孩子學習變為引導孩子學習,才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望,孩子才會享受學習中的快樂。

因此,作為家長,首先要欣賞孩子的興趣,支持孩子去追求興趣。但是僅僅如此還不夠,還要成為一個善於發現孩子興趣的家長。不管孩子的興趣是不是你喜歡的,你都應該以極大的熱情去發現並支持,使孩子在他感興趣的方麵有所突破和成就。

74.拿創業來說,知識比資金更重要

在歐洲,對一些出生在猶太人家庭的孩子來說,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無疑都會被負責啟蒙教育他們的母親要求回答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了,你的財產就要被人搶光,那麼這時候你將會帶著什麼東西去逃命呢?

幼小的孩子們此時還不明白這個問題的真正含義,在他們的腦海裏,自然會想到錢這個好東西,因為隻要這樣就什麼都不缺了。但是母親卻會鄭重其事地對孩子說:“孩子,記住,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你的知識。因為知識是任何人都無法從你手裏搶走的。隻要我們活著,那麼知識就永遠跟著我們。”在精明的猶太人眼中,任何東西都是有價的,都能夠失而複得,隻有知識才是人生無價的金幣。

要讓孩子聰明,要想讓孩子早日成材,就要讓孩子把知識學得紮實,成為博學多聞的人。沒有知識,頭腦空空,何以能夠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呢?當然,我們強調知識的重要性不等於否定財富,隻是要擺正知識與財富的關係,獲取財富是目的,掌握知識是手段,隻有學到了知識,才能掌握金錢,所以,知識比資金更重要。

當年的李嘉誠既沒有學曆,又沒有任何顯赫的背景,隻能從一個小小的茶樓夥計做起。但是李嘉誠並不甘心於此,他沒有像他的同事一樣,上班下班重複著簡單的生活,而是發憤圖強,用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知識,提高自己。那些按部就班的同事,如今依然是默默無聞,而李嘉誠卻成為同輩中的佼佼者。

李嘉誠說過,當年他最大的遺憾就是從小因戰亂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他從沒有放棄學習,所以他至今仍然每晚習慣睡前閱讀,常常設定一個鬧鍾,提醒自己不要入迷而讀書至淩晨。他通過閱讀掌握了很多新領域的新知識,他把工作中的學習視為事業發展的動力。

經營工廠時,李嘉誠時常訂閱美國著名的塑料工業雜誌,從中了解世界市場和新產品技術。20世紀50年代,香港普遍采用的塑料模機多是注射式,即將塑料溶液注入模內。李嘉誠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部機器,可以把壓縮空氣注入模內未成形的膠管,製成膠瓶或玩具,不過機器價錢很貴,要兩萬元。那時香港還沒有引進這種機器,軟膠瓶也未出現,李嘉誠認為生產膠瓶的前景很好,可惜自己的經濟能力有限,無法購買這部機器,於是他決定自行研製。

李嘉誠先利用工廠的機器製成一條條軟而熱的膠管,試製過程中李嘉誠連續36小時不眠不休。膠管製造出來,形狀與自己心中所想、在雜誌上所見差不多,然後他便想著造模、購買壓縮空氣機。就在電光火石間,忽然他看見身旁的可樂玻璃瓶,靈機一動,立即將可樂瓶頸弄斷,將膠管放進可樂瓶裏,然後注入壓縮空氣,口含吸管一吹,不用3秒,膠管沿著透明的可樂瓶身膨脹,製成品便出現。李嘉誠自製的機器雖然簡陋,但價錢隻是雜誌上介紹的那部機器的十分之一,也能成功製造出一模一樣的產品。很快,這部機器製造出來的塑料產品為工廠賺了不少錢,同時塑料花的生意也非常理想,工廠的資產以每年至少10倍的速度增加,這便是李嘉誠最開始創建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