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發現孩子的興趣,在孩子感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孩子開闊視野,增加“遊戲深度”,才能對孩子加以真正的引導。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指引成功最好的老師,隻要父母能夠發現孩子的興趣,因勢利導,那麼不但能更好地完成對孩子的教育,而且還能通過興趣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子在積極樂觀的態度之下找尋勝利的目標。
李嘉誠曾說:“我在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賺錢。你必須對你的工作及事業有興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念書。因為老父親的病,我便時常去買些有關醫學的舊書來看。我的童年歲月很艱苦,苦在沒有人可以傾訴。父親過世前一天,他沒有什麼話要說,反過來問我,有什麼事要跟他說。細想一下,覺得很悲傷,但我當時很自信地安慰他:我們一家一定會過得很好的!”為了信守自己的承諾,李嘉誠很努力地工作,不用數年,已有小成。
“我18歲已經當上經理,19歲當總經理,負責辦公室和工廠的工作。在創業的時候,我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有時候做到晚上非常疲倦,而寓所晚上11點以後就沒有電梯了,我經常走10層樓梯才回到家門。有時候,倦得不得了,我就想一定有一個辦法,可以令自己走樓梯時會舒服一點。我就閉著眼睛,一邊走,一邊數,數夠了樓梯級數,就睜開眼睛……”
正是這種勇往直前的個性,使李嘉誠在數十年間,從一無所有,發展至今天擁有龐大的上市王國,市值13400億港元。經曆逆境與順境,李嘉誠深深體會到做人的意義,並非單是賺錢那樣簡單。李嘉誠說:“在1957年、1958年,我初次賺到很多錢,但對是否快樂感到迷惘,覺得不一定。後來想明白了,事業上應該多賺錢,有機會便用錢,用到好處去,這樣賺錢,一生才有意義。”
或許是因為父親的這一番充滿感情的話語,當小兒子李澤楷選擇自立門戶,籌謀了12年時間最終選擇“離巢”之後,李嘉誠當時也隻是與兒子通過電話激烈地“交鋒”了一陣。李嘉誠明白,兒子的心已經不在這裏,再如何說教,也是無濟於事了。而李澤楷也非常不負重望,憑著自己的一鼓作氣的幹勁與對事業的極度熱情,最終用自己的名字再一次刻下了香港的一個神話。
其實,在求知欲的促使下自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然而,有調查顯示,隻有6%的學生認為學習是快樂的,94%的學生感覺學習是讓人厭煩的。之所以出現這種現狀,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厭惡學習,主要是覺得‘學習是一種痛苦’。那麼孩子為什麼覺得學習痛苦呢?就是因為父母把學習和分數扣上了必然的聯係,每天催促孩子去學習。”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孩子如果做他感興趣的事,他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即使是過分疲倦和辛勞,他也能保持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難重重他也不會輕易放棄,而是想辦法克服困難。如果讓孩子學他感興趣的知識,即使學習的時間很長,但是孩子也不會感到苦累,反倒像在玩遊戲。例如大發明家愛迪生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辛苦工作長達18個小時,吃飯、睡覺都在裏麵,但他絲毫不覺得苦。“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愛迪生宣稱,“我每天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