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現在,隨著網絡的發達,“宅男宅女”的群體越發壯大。他們整天蹲在家裏上網、看電視、打電動,足不出戶。但是最近醫生表示,這樣的生活狀態其實是一種亞健康。
一名女生大學畢業7年,還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成天蹲在家裏上網、看電視,一提起工作就害怕。近日,醫生診斷,這名“家裏蹲”女孩患了社交恐懼症。醫生還指出,近年來這類患者不在少數,一般都是城市家庭的獨生子女,年紀在20歲左右,家庭條件不算差,就算不工作賺錢,父母也能養活他們。
據調查顯示,有57%的大學生有熬夜的習慣。其中,大四學生中有熬夜的習慣的更高,達71%。由於晚上沒有統一就寢時間,大部分學生早晨不出操。再加上豐富的業餘生活導致很多學生睡得很晚,其中40%的學生因為打遊戲等娛樂活動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這類人群無生存壓力,“寄生”在父母身邊,習慣接受來自父母或親戚的照顧與安排,他們多半不能正確評估自己,或眼高手低、怕吃苦或社會適應不良。專家說,如果長期待在家裏,不去主動適應社會,這些人的交往能力會逐漸退化,嚴重者還可致抑鬱,並與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大,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會頹廢。
時下,一些年輕人把在家裏當成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每天睡到自然醒,飲食不規律,在家大部分時間都跟電腦一起度過,他們被稱為“宅男宅女”。近日,醫生指出,“宅男宅女”的生活方式實際是一種亞健康。
“宅男宅女”基本上都有明顯的“鼠標手”:手腕處磨出一層顏色很深的老繭。若握鼠標姿勢不當,還可引發“腕管綜合征”,手掌麻木無力、局部疼痛。
長時間看電腦屏幕,眼睛會幹澀,出現幹眼症或角膜炎,高度近視者視網膜易脫離,每上網1個小時應休息5-10分鍾。“由於飲食和睡眠極不規律,也不運動,他們的身體消化等功能會受損,引起肥胖和抵抗力下降,加之室內環境不佳,還可能引發呼吸道感染。”
醫生建議“宅男宅女”應走出“宅子”,改變生活方式,走到真正的外界去呼吸新鮮空氣,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體育運動,回歸單位,回歸社會,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重新擁有健康的身體並快樂地生活。
五招讓宅男宅女走出來
時下網絡流行的語言稱他們為“宅男宅女”,他們大多單身,上世紀80年代後出生者居多。他們依賴電腦,沉迷於網絡,喜歡沉溺於自己的世界當中;極少出門,不願與陌生人接觸,性格多少有兩麵性;作息時間不穩定,少數人則不想上學、工作。
“宅生活”的出現與現今社會競爭壓力過大、生活節奏加快、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雖然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的,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然而無論從心理學角度還是社會學角度來看,“宅生活”都是不利於健康和未來生活的。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人的心理、性格、能力都是在社會交往、人際互動中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長期脫離與現實社會的真實接觸,會造成社會性退化,心理上會趨於退縮和自我保護,難以有切實的自我評價,可能會過分自卑或者自傲,還可出現社交能力減退,人際關係淡薄,社會適應不良等。
那麼,對於習慣了這樣生活的“宅男宅女”們來說,要想改變的話從何做起呢?
1.首先仔細想想自己的生活目標究竟是什麼。“宅生活”隻是一種生活方式或生存的狀態,對任何人而言,這都絕對不是最終的生活目標。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自我成長的力量,有著種種對生活的期待和渴求,試著聆聽一下自己內心的聲音,慢慢激發起改變的願望,要相信自己是可以而且有能力改變的。
2.從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例如,試著偶爾上街去購物,不要完全依賴於網絡交易;重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不要總是熬夜或是睡懶覺;每當完成一件事時,給予自己適當的獎勵,以增加自信心。
3.從周圍環境入手逐漸拓展自己的社交圈。良好的人際關係來自對自我的認識和接納,來自對他人的溝通和體諒。隻要你真誠待人,心懷友善,學會微笑,樂於不斷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麵,敢於開放自己、表達自己,一定會遇到不少真正欣賞你、懂得你的朋友和知己。
4.積極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比如散步、慢跑、遊泳等。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功能、知覺力和控製力,增加血液循環,調節心率,改善機體的含氧量,強健體魄的同時還能放鬆心情,緩解壓力,提升精力。當你慢慢習慣了運動帶給你的那種愉悅的感受之後,生活方式自然也就不知不覺也發生了變化。
5.多到戶外走走。到外麵感受一下清新的空氣和明媚的陽光;條件許可的話,製定幾項旅行的計劃,定期出門旅行,這樣不僅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還會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