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喝健康水養出健康(2 / 2)

隻注意人體物質30%的研究,忽視了70%的研究。國內外營養學主要研究的是人體內30%的固形物,例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對人體內存在的70%的水物質研究甚少。

總之,我們對水的營養學、水的生理學研究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現在看來水不但起體內物質輸送與媒體作用,而且直接參與生物大分子結構,水與生物大分子共同完成了人體的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信息代謝。水與衰老、壽命、免疫、代謝有直接的關係,我們對水的深層認識要重新開始。

在研究深度上,重視水的宏觀(大水概念)描述與研究,而忽略對水的亞微觀和微觀水平的研究。這方麵的研究遠遠落後於其他科學領域。

在知識結構上,生物醫學界涉及水方麵的研究人員很少,反映在相關的文獻較少。當前從事水研究多為物理、化學、工程等方麵的科研人員,而生物界,特別是生理、營養、生物化學等領域直接參與水研究者甚少。

“水退化”與“水激活”

全球的水危機具體表現在可利用的淡水越來越少。我國640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城市缺水。水汙染不但越來越嚴重,而且水退化也越來越嚴重。

我曾在1994年一次學術討論會議上,首先提出水退化的假說:汙染物質進入水中,在帶給水的汙染的同時,也造成水的功能降低,會把水的有序狀態變為無序狀態,這個過程就是水的退化過程。由於水的退化,使水成為病態水、衰老水、失去活力的水。水的汙染與退化均會給生物體的健康帶來危害。汙染的水是看得見的“殺手”,那麼水的退化則是看不見的“殺手”。水的退化可以說是現代文明病發生率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據此概念,我們就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不管用何種淨化材料、膜設備等先進淨化技術,把水中汙染物質全部清除掉,哪怕是純了又純,但這些汙染物質引起的水退化與破壞而造成的病態水並沒被解決。純淨水解決了水汙染,達到幹淨,但沒有解決“病態”水複原為“健康”水的問題。

水退化是一個嶄新和重要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在把“病態水”激活為“健康水”方麵,取得了一些突破。新近在美國匹茲堡國際新發明博覽會上獲得一項金獎和兩項銀獎的駿豐頻譜水治療保健儀,即是通過特定電磁振蕩頻譜場作用於水,改變原水的一些物理化學特性,使之成為優化水、健康水的一項領先國際的成果。

健康水的含義及理解

1994年我就提出健康水要符合以下七個標準的觀點:

1.不含任何對人體有毒、有害及有異味的物質(尤其要重視有機汙染物);

2.水的硬度適度,50~200毫克/升(以碳酸鈣計)為宜;

3.人體所需要礦物質含量及比例適中(主要考慮人群普遍缺乏的常量元素)

4.pH值要呈微堿性(7.0~8.0);

5.水中的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適度(水中溶解氧≥6毫克/升);

6.水分子團小(半幅寬≤100Hz);

7.水的營養生理功能(如水的溶解力、滲透力、擴散力、乳化力、洗淨力等)要強。

上述七點也可以簡略歸納為下述三條:

第一,沒有汙染的水;

第二,沒有退化的水;

第三,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

滿足上述第一點隻做到了飲水“安全”,隻有三點全做到,飲水才能達到健康。

上述七點標準可作為水產品的具體水質指標製定的指南,若上述七點是定量概念,我們還可以從定性上理解,即健康水應是淨水、整水、活水三位一體。

淨水--針對汙染水而言;

整水--針對病態水而言;

活水--針對死水而言。

在水質淨化、潔淨基礎上,再使汙染物引起的功能降低的“病態水”、“衰老水”、“死水”通過“整理”與“激活”工藝和技術,使水回歸與複原為具有潔淨、活性的健康水,從而使水達到“純淨”與“健康”統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