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結語 讓商業更靠譜(1 / 2)

新商業人

麵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人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看似到處是機會,實際上處處皆風險。看似信息更透明,實際上更難區分是否有用。大數據概念看似不錯,卻越來越容易被數字所糊弄。

當商業人麵對變化心裏沒底的時候,可以將目光轉向那些商業“原生態”,看看那些最不起眼的人在網絡上是怎麼玩生意的。他們甚至連基本的營銷概念都不懂,卻能把自己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而傳統營銷卻有可能走到頭了,因為指望信息不對稱來賺錢的商業模式失去了存在的邏輯。

樂活良品的Jane曾是一位媒體人,在傳統媒體迷惘和電商困境的夾逼下,她沒有嬗變為傳統商業人,商業的玩法在變,新商業運營需要更多的媒體屬性。

“微雜誌”的二當家擠在幾個自媒體人圈子內,總顯得有些特別,甚至有些清高。特立獨行,旋即表達出不俗的價值觀。不需要寄生於別的商家,他有能力做自商業。

本書中唯一沒法當麵訪談到的瑪莎·斯圖爾特,用幾十年的不屈和勤勞打造出了一個強大的個人品牌。這位傳奇的美國老太太,既有傳媒渠道,又做媒體內容,還賣貼牌商品,她又是自己的品牌代言人,她更是美國社會認可的生活達人。她的商業崛起之路,也是為主張個體個性的新商業人蹚出的一條道路,至少她是精神上的引路人。

翻遍美國人舍基的著作和講演,找不出絕對學術化的對未來的理念。他與同是TED演講者的斯內克都有點“民間科學家”的意思。但正因為如此,反而使他們更為受眾所接納,這正是舍基提出的“大規模業餘化”觀點。互聯網帶來的是“大規模業餘化”,隻孤零零地咀嚼這一句,意義不大,這背後還應加一句意思才完整:互聯網帶來的“大規模業餘化,業餘能做專業的事情”。“大規模業餘化”對傳統商業的衝擊前所未有地強烈。傳統小生意人、大企業公司、區域經濟體,要特別留意企業生態化的轉變,實現組織去中心化,但要避免業務空心化。白溝商業生態,海爾互聯網轉型,它們要麼是原生、要麼是原創,能夠帶給包括互聯網公司在內的傳統商業組織很多思考。

在新商業人思考時代的同時,也要搞清楚,“大規模業餘化”與有能力、有實力是兩回事。自代言、自營銷,還隻是技術操作。要始終清楚自己立足時代的核心力是什麼,這是重中之重。沒有核心力,沒有心,就會產生空心化。

被誤讀的概念

以“互聯網思維”為代表的一係列概念詞彙,被快速熱炒又迅速坍塌,也是同樣的道理。唯有過了若幹年,在後人總結盤點商業史的時候,才能予以置評。

當前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一些商業熱點現象,充其量隻是劃亮的火柴,光明但短暫。火柴的意義,僅在於點燃新商業的火把,有的能點燃,有的不能點燃。但一定會有燃起的火把照亮新的商業文明。

無論是對一般新商業人、自商業者或所有當代人來說,都要走實當下的每一步。導言中的圖2是商業發展必然規律模型,商業路徑在理想主義張力和產生羈絆的向心力作用下,必然會走出一條曲線。隻看那個模型會有出世的幻覺,如果將模型曲線拉平,其實就是如圖13.1所示的樣子。商業人即使看清了方向,也要應付每天的阻力。有的阻力來自於團隊,有的阻力來自於老板,有的阻力來自於用戶,還有的阻力來自於自己。有的阻力無傷大雅,有的阻力卻招招斃命,還有些看似不存在的阻力卻會突然冒出來,也有感覺上堅不可摧的阻力實際上卻是紙老虎。新商業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化解或繞過這些阻力,不停思考,不斷前進。而不幸的是,互聯網同時帶來的碎片化,正悄悄地削弱人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