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再來看,“沒有粉絲的品牌都會消亡”這樣的話是對的。社會整體從剛需經濟時代邁進到體驗經濟時代,沒有誰家的商品不可替代,但不與用戶粉絲並肩而行,必會孤獨終老。
其實,粉絲這個詞,以前還有個名字,叫上帝。很多年前有一句話:顧客就是上帝。
既然是上帝,至少別去欺騙他。
自商業準則
現在再來說商業,很多人都能意識到,別人的經驗已經難以複製了。而總結性的技巧,也不再具有長時效性。但一些基本的準則,卻仍然可以作為參考。
自商業不是單獨一個人做生意,是一種新商業物種,但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戰略。兼顧這些,有下述的四項準則。
第一準則:先有圈子,後有生意。
如果我們再回過頭看“三年老母雞”、樂活良品以及書中提到的其他案例,都是先形成了一定的圈子,這種圈子有商品的需求,才推著他們做出一個生意。“產品—服務—用戶”中,很多是“用戶”需求擺在那兒,因為圈子的信任,天然地減少甚至避免了“服務”溝通的成本,剩下的就是找到合適的“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圈子不要有太高的維護成本,甚至應該沒有成本。如果最大的成本花在維護圈子上,那麼這種生意模式將是陳腐的,典型的是舊有的“商業賄賂”現象。
第二準則:用長處去戰鬥。
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分工的變化最大,也帶來了商業碎片化。這已在倒逼商業領導人的主觀意識,再沒有任何一家商業體可以“包打天下”而不需要合作。經濟和商業都將從“競爭關係”過渡到“競合關係”。以前的商業是彌補短板,最後盛的水多;現在的商業是用自己最長的板跟別人的長板合成一個大水桶,以高效合作盛來更多水。
在尋找自己長處的時候,可能會犯很多錯誤。自己認為的長處實際卻不是,甚至脆弱不堪。為避免這種問題,要學會逆向思考,找自己的短處。把不擅長的東西都找出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長處。必要的時候,還要懂得示弱。讓合作夥伴感知到自己是可信賴的、誠實的人,是凡人,不是狂人。
第三準則:先有壁壘,再談發展。
第二準則講的是合作,但合作並不是不要壁壘。壁壘保持了自商業的唯一性。
應從“產品—服務—用戶”三元素中找到壁壘,或者發展出複合壁壘。如果擅長做“產品”,那麼就在“產品—服務”、“用戶—產品”兩段通路上做通、做足,形成核心力,例如趙雷的木智工坊。如果擅長做“服務”,那麼 “產品—服務”、“服務—用戶”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讓別人仿製不了,比如Jane的樂活良品。
當一個“產品—服務—用戶”的自商業模式運轉起來後,首要的考量就是自己能否形成壁壘,如果形不成壁壘,那就關掉。
第四準則:小夥伴參與創造。
當一本書讀到最後幾頁的時候,一般都會迫不及待地翻完。那麼接下來,本書主要以圖的方式,分享第四準則。還記得第1章中我現身說法講自己用過的移動設備嗎?如果那是本書的第0個案例,那麼以下算是最後一個案例。
我開通了一個微信公眾號“炭岩科技”。2013年,我在這個公眾號上寫了200多篇文章,約40餘萬字,有很多長期關注者(粉絲)。2013年年底,我想在雙節(聖誕節、元旦節)期間做個答謝活動。定了個規則,仿照”微雜誌“的玩法請關注的朋友們手寫一段創意的祝福;公眾號收到後整理“曬”出來,找出一些最有創意的祝福寄送一份小禮物。原先的設想比較簡單,活動規則發出來後,各種創意層出不窮(見圖12.4)。當時的規則是:
1.手寫一段祝福的話;
2.內容有“楊老師”、“炭岩科技”;
3.拍個照片直接回複。
圖12.4微信小夥伴們積極參與的作品
在收到的創意祝福裏,有用五穀雜糧擺的祝福語,有寫書法的,有剪紙的,有讓自己的小寶寶手繪的,有寫在紙巾上的,有寫在雪地上的,有用銀杏葉擺的,還有專門買了箱木炭擺到一塊石頭上的(意為“炭+岩”)。
此外,更多的是在各種物品上的手寫祝福,有寫在綠蘿葉子上的,有寫在雞蛋上的,有在水果上刻字的,有寫鏡子上的,有寫樂器上的,有寫麵包上的,還有繪製情節故事的,有在實驗報告上的,有用化妝品畫的,有在電子鍾上繪製的,有做成電影海報的,有水墨勾勒的,有寫在自家產品上的,有寫在考研試題上的……在活動已經結束很長時間之後,還有小夥伴發來在實驗室用原子模型擺放的創意圖,活動一玩起來,就有刹不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