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未來一百年(2)(3 / 3)

網絡既是美軍的優勢,也是美軍的軟肋。在過去近十年中,對美國軍方電腦網絡發動的進攻次數和複雜程度呈幾何指數遞增。每一天,美國的軍方電腦網絡都會遇到上千次進攻,上百萬次窺測。敵人通過入侵美國軍方網絡,至少獲得了數以千計的機密文件,其中包括先進武器的藍本、作戰計劃以及監測數據等。

網絡戰是不對稱戰爭。美國的敵人不需要花費巨資建造先進的武器,比如隱形戰鬥機或航空母艦,隻要有幾個身手不凡的電腦黑客,就可以發動進攻。據林恩三世透露,至少有100多家外國情報機構試圖攻破美國的網絡屏障。在網絡戰中,攻方始終會占上風。從問世的那一天起,互聯網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了促成合作,迅速傳播信息,因此,安全性隻是第二位考慮的目標。網絡戰是遊擊戰,機動性是最重要的。美國也無法在網絡戰中修築一條堅固的馬其諾防線,躲到後麵,高枕無憂。

和傳統的戰爭不同,在網絡戰中無法實施報複策略。很多時候,你根本無法確定入侵者的身份。就算能確定入侵者的身份,可能也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等到你弄明白誰進攻了你的時候,進攻者可能早就揚長而去了。很多入侵者是從中立國甚至友邦的服務器上發動進攻的,你又該如何反擊呢?即使找到了進攻者,很可能會發現,進攻者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組織,甚至是一個空殼的組織,沒有人員,沒有資產,靠打擊什麼才能實施報複策略呢?

入侵者進攻的目標不一定是軍方的電腦,非軍方的電腦網絡一樣可以成為目標。如果敵對力量可以入侵美國的民間電腦網絡,造成電網、交通網絡、金融體係的癱瘓,將給美國帶來極大的恐慌和沉重的損失。打擊民間的電腦網絡,也就等於間接打擊了美國軍方的力量,軍隊總要靠交通運輸兵力、武器和作戰物資。入侵者也會通過潛入民間的電腦網絡,竊取美國的知識產權。如果美國的知識產權在不知不覺中被人悄悄搬家,日久天長,美國在科技方麵的領先地位就會受到挑戰。

入侵者的進攻途徑也不一定局限在網絡。通過軟件和硬件,同樣可以發動網絡進攻。在軟件中可以放入“邏輯炸彈”(logic bomb),又稱惡意代碼(rogue code)。這些被事先插入的程序,在一定環境下會突然爆發,讓係統崩潰。在硬件中可以通過在軍方使用的電腦芯片中設置“合金殺手”(kill switches)或後門(backdoors),就可以從遠程操控電腦。這可能是最隱蔽的入侵方式,美國軍方已經在其使用的電腦中查出盜版的硬件。但是,在全球供應鏈的汪洋大海中,要想找到惡意進攻的毒針,是非常困難的,即使偵測出來,也很難清除幹淨。

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網絡戰爭,美國國防部在2009年6月任命四星上將基斯·亞曆山大為網軍司令。網軍司令部設在馬裏蘭州米德堡。2010年5月,對亞曆山大的任命在參議院正式通過。當前,美國共有10個大型聯合司令部,其中6個是按地區劃分的戰區司令部,包括太平洋總部、歐洲總部、中央總部、南方總部、北方總部和非洲總部,其餘4個是按職能劃分的,包括戰略司令部、軍事運輸司令部、聯合部隊司令部和特種作戰司令部。按照目前美軍的作戰指揮序列,網絡司令部是美軍戰略司令部領導下的二級司令部,但五角大樓之所以要選擇一名與戰略司令部司令同級的上將領銜網絡司令部,足以顯示出其對網絡戰爭的重視。網軍已經和陸軍、空軍、海軍平起平坐。從美軍對網絡戰的重視程度來看,新網絡戰司令部成為第11大司令部的可能性也很大。早在2005年3月,美國五角大樓公布的《國防戰略報告》就已經指出,網絡空間是與陸、海、空、天同等重要的、需要美國維持決定性優勢的第五大空間,這意味著美軍將追求“製網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