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之後進攻又占上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是一支德國的裝甲坦克部隊向騎在馬背上的波蘭騎兵發起了閃電戰。冷戰之後,核武器的出現使得防守力量占據上風。在核時代,進攻的成本將帶來全麵的核毀滅,因此,幾乎不可能再發動全麵戰爭了。
到21世紀,攻守之勢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雷默的新書《不可思議的年代》中,談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美國至今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而這一優勢基本上是建立在美國有強大的空軍的基礎上的。當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時,靠的就是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伊拉克當然也有地麵雷達和地對空導彈,但是,美國自有其對策。當地麵雷達開啟並搜索空中的飛機時,這些雷達會發射出微波光束,然後等待接受信號。但這些信號恰恰能夠讓美國的飛機準確地找到敵人的位置,所以,隻要雷達一開,美國飛機上的導彈就會直接瞄準地麵防空基地,以每小時2000英裏的速度呼嘯而下,直接摧毀敵人的基地。美國飛行員在沙漠風暴行動開始後不到24小時,就發現他們隻要在伊拉克地麵防空雷達監視的頻道中播放戰鬥機出動的信號,所有的伊拉克地對空導彈就會全部關閉。薩達姆花了數千萬美元,辛辛苦苦建造起來的防護係統,頃刻之間變成了無用的廢物。
但是,中國發明了一種不起眼的裝置,隻有一個旅行箱那麼大。這個裝置裏麵有上千個微型發射器,打開這個裝置的開關,它就開始發射出一萬個地對空導彈的頻道信號。這真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美國飛行員知道,從地麵發出的一萬零一個地對空導彈信號中,隻有一個是真的,但肯定有一個是真的。可是,哪個才是真的呢?沒有人能告訴這個可憐的飛行員。他隻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正有一枚速度比音速快5~6倍的導彈,直接飛向他的飛機。
且不論這個故事的真偽如何,至少,我們或許要承認,如今進攻的成本更小了。“9·11”事件中恐怖分子花了大約100萬美元,就完成了襲擊美國的計劃。僅僅在美國一個國家,為了防止這樣的襲擊再次發生,在警局、機場安檢和其他係統花費的代價大約是每小時100萬美元。這意味著什麼呢?冷戰時期的短暫和平可能將一去不複返,盡管我們不太可能會遇到大國與大國之間的常規性戰爭,但是,按照“進攻—防守假說”,我們在將來會遇到更多的暴力和衝突。
網絡戰
在《外交》雜誌2010年9—10月號上,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威廉·林恩三世(William J.Lynn Ⅲ)介紹了美國軍方應對網絡進攻的策略。
2008年,在美國駐中東的軍事基地,一個感染了病毒的優盤插進一台美國軍方的筆記本電腦。這個優盤上已經被一家外國間諜機構設置了惡意代碼。通過這個優盤,外國間諜機構能夠輕而易舉地竊取美國的軍事機密文件,並把文件發送到域外指定的服務器上。這是美國五角大樓的電腦網絡經曆的最嚴重的一次入侵,這件事情敲響了美國軍方反製網絡攻擊的警鍾。美國國防部很快發動了“揚基鹿彈行動”(Operation Buckshot Yankee),這是美國網絡防禦策略的轉折點。
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美軍的作戰方式。最早,電腦網絡在軍隊中是輔助性的,主要用於日常的管理,但很快,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於軍事行動和作戰計劃。如今,美國依靠先進的網絡技術,能夠決勝於千裏之外。離開網絡,美軍已是寸步難行。目前,至少有9萬名技術人員,負責維護龐大的美軍電腦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