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未來一百年(2)(1 / 3)

矛和盾的軍備競賽

如果世界上最銳利的矛能夠戳破世界上最堅固的盾,會怎麼樣呢?很可能,這個世界上就會有更多的暴力衝突。如果這個世界上最堅固的盾能夠抵擋世界上最銳利的矛會怎麼樣呢?很可能,這個世界上就會有一段比較消停的日子。

這種矛和盾的軍事競賽,就是國際政治學中著名的“進攻—防守武器假說”。按照這種假說,當進攻性武器占優勢的時候,戰爭爆發的頻率更高。喬治·奎斯特(Quester)在《國際體係中的進攻和防禦》中寫道:“進攻帶來戰爭和帝國,防守支持獨立及和平。”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傑維斯(Jervis)在197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對“進攻—防守”假設進行了係統的分析。他談到,進攻性武器占上風的時候,首先發動進攻就更有利可圖,如果稍有遲疑,讓對手首先動手,代價就會更大。這就會使得雙方都會爭著開火。防守性武器占上風的時候,誰先開火,誰的傷亡就越大,誰能沉住氣,誰的勝算就更多,所以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就減少了。

中世紀晚期,防守性的武器占了上風。頻繁的十字軍東征,使得各國都加緊修築城堡和要塞。結果攻城變得越來越難,攻下一座城池耗費的時間越來越長。久攻不下,補給就會成問題,到時候自然要灰溜溜地撤軍。此外,在這一時期,騎士的鎧甲從板甲變成了鎖子甲,這大大降低了騎士的機動性。防守方的長矛方陣可以有效地抵禦騎兵的進攻,英國出現的長弓也增加了防守的優勢。因為其射程更遠,使得敵人難以接近。總之,到1300年,防守性武器戰勝了進攻性武器,歐洲出現了相對的和平。

15世紀中期,大炮從輔助性的進攻武器變成了戰場上的主力。重型火炮的發展使得進攻性武器重振雄風。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淪陷是這個時期“進攻—防守”力量轉變的重要轉折點。中世紀最堅固的城堡,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之內就被土耳其攻陷,原因就在於匈牙利籍的火炮設計師烏爾班為土耳其的穆罕默德二世造出了威力空前的巨炮。中世紀巍峨高聳的城堡在新型火炮的轟擊下,幾乎不堪一擊。這一時期,在捷克出現的胡斯戰爭(Hussite Wars)中,胡斯軍采用了戰車和火炮相結合的戰術。戰車保護火炮,火炮發動進攻,極大地提高了進攻的威力。在大約兩個世紀內,利用火炮進攻的優勢不斷提高。防守一方的長槍兵、戟兵和重甲騎兵慢慢退出了曆史舞台。整個歐洲都開始學習土耳其的作戰方法,步兵配備短劍和長弓,同時有輕騎兵護衛。在這一時期,威尼斯多次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英國和法國之間也出現了百年戰爭。

到了16世紀,修築城堡的技術又得到了提高。為了避開炮彈,城堡不再修築得高聳入雲,而是盡可能地貼近地麵。這一時期出現了棱堡(trace italienne),即把城堡修成五角形,躲在城堡裏麵的槍炮手可以對接近的敵人交織開火。當時法國著名的軍事工程師沃邦(Vauban),設計並建造了數百座要塞,其精細的施工和複雜的結構至今仍令人歎服。16世紀的城堡和13世紀的城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攻下一座城池的時間從幾天延長到幾個月,甚至幾年。隻要食物和彈藥儲備充足,像威尼斯或梅斯這樣的城市,幾乎是堅不可摧的。

18世紀早期,進攻一方又占了優勢,於是,歐洲進入了長達數個世紀的戰亂。大炮的機動作戰能力提高,炮筒長度被縮短,這能提高炮彈的速度,使其能夠炸開城牆。火炮的機動性也大大增加。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和法國的拿破侖之所以能夠在歐洲開疆拓土、所向披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借助了進攻性武器的威力,當然,也和他們對作戰策略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有關。

到19世紀晚期,防守的力量東山再起。這在美國內戰期間體現得最為明顯。戰爭開始的時候,南北雙方還都能靈活地發動進攻,但到戰爭後期,基本上就轉變成了壕溝戰。這一時期的步槍射程為拿破侖時期滑膛槍的2倍,能夠在1000米之外射殺敵人。1874年發明的鐵絲網也能夠有效地減緩敵人的進攻速度,躲在戰壕中的機槍手和步槍手可以更從容地消滅敵人。如果在進攻方和防守方之間有大片的開闊地帶,敵人要想穿越過來,必定付出慘重的傷亡。遺憾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大部分將領都相信,進攻性的武器勝於防守性武器。1914年夏天,歐洲的將軍們發動戰爭的時候,都覺得有了神威的機關槍,這次大戰就可以速戰速決,打完仗正好回家過聖誕節。結果這一仗整整打了四年,雙方都困守在折磨人的戰壕裏麵。整整四年時間過去了,歐洲的將軍們才想明白,機關槍其實是防守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