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藻、菌、地衣類中藥(3 / 3)

【考點5】含量測定

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本品含靈芝多糖以無水葡萄糖計,不得少於0.50%。

茯苓★★

【考點1】來源、產地、采收加工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主產安徽、雲南和湖北。多於7~9月采挖,挖出後,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麵幹燥,再“發汗”,反複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幹,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製,陰幹,分別稱為茯苓皮和茯苓塊。

【考點2】性狀鑒別

藥材茯苓個:類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體重,質堅實,不易破裂,斷麵顆粒性,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鬆根(習稱茯神)。氣微,味淡,嚼之粘牙。以體重堅實、外皮色棕褐、皮紋細、無裂隙、斷麵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茯苓皮:削下的茯苓外皮。外麵棕褐色至黑褐色,內麵白色或淡棕色,體軟質鬆,略具彈性。茯苓塊:去皮後切製的茯苓,呈塊片狀,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飲片白茯苓:表麵白色至類白色。赤茯苓:表麵淡棕紅色至棕褐色。茯苓皮:同藥材。茯神:為類方形的片塊。表麵白色至類白色,中間或一側有類圓形鬆根木。

【考點3】顯微鑒別

粉末①用水裝片,可見無色不規則顆粒狀團塊或末端鈍圓的分枝狀團塊。②用水合氯醛液裝片,菌絲細長,有分枝,無色或淺棕色(外層菌絲)。③粉末加α-萘酚及濃硫酸,團塊物即溶解,可顯橙紅色至深紅色。

【考點4】化學成分

①主要為β-茯苓聚糖。②多種四環三萜酸類:如茯苓酸、齒孔酸、塊苓酸、鬆苓酸等。③麥角甾醇。④膽堿、腺嘌呤。⑤卵磷脂。

茯苓聚糖無抗腫瘤活性;若切斷其支鏈,成為茯苓次聚糖則顯抗腫瘤活性。

【考點5】理化鑒別

①取粉末的丙酮提取液,蒸幹,殘渣加冰醋酸使溶解,再滴加硫酸,顯淡紅色,後變淡褐色(麥角甾醇反應)。②取茯苓片或粉末少許,加碘化鉀碘試液,顯深紅色。

豬苓★★

【考點1】來源、產地、采收加工

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幹燥菌核。主產陝西、雲南。春、秋兩季采挖,去淨泥沙,幹燥。

【考點2】性狀鑒別

藥材呈不規則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表麵黑色、灰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質致密而體輕,能浮於水麵,斷麵細膩,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以個大、皮黑、肉白者為佳。

【考點3】顯微鑒別

粉末①菌絲團大多無色(內部菌絲),少數棕色(外層菌絲)。菌絲細長,彎曲,有的可見橫隔,有分枝或呈結節 狀膨大。②草酸鈣結晶眾多,呈雙錐八麵體形或不規則多麵體形,有時聚集。

【考點4】化學成分

①水溶性多聚糖豬苓多糖。有抗腫瘤作用,對細胞免疫功能的恢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②麥角甾醇。③α-羥基二十四碳酸。④生物素,如維生素H。⑤粗蛋白。

【考點5】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加稀鹽酸置水浴上煮沸15分鍾,攪拌,呈黏膠狀。另取粉末少量,加氫氧化鈉溶液適量,攪拌,呈懸浮狀。

鬆蘿

【考點1】來源

鬆蘿科植物鬆蘿或長鬆蘿的幹燥地衣體。

【考點2】性狀鑒別

藥材鬆蘿:絲狀纏繞成團。地衣體呈二叉狀分枝,主枝基部較粗,越向先端分枝越多越細。表麵灰綠色或黃綠色,粗枝表麵有明顯的環狀裂紋,故稱“節 鬆蘿”。質柔韌,略有彈性,不易折斷。氣微,味酸。長鬆蘿:地衣體呈絲狀,主軸單一,不呈二叉狀分枝,兩側有細短的側枝密生,似蜈蚣足狀,故名“蜈蚣鬆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