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外來樹種(五)(3 / 3)

施肥可可樹生長迅速,幼樹每年抽生新梢6次左右,進入結果期後,除了營養生長外,還終年開花結實。因此,每年需從土壤中吸收大量養分。

根據我國海南島的土壤條件和國外一些可可肥料試驗的結果,以及興隆試驗站多年的施肥試驗,認為我國可可的施肥原則是:以有機肥為主,再配合適當的化學肥。

土壤管理可可樹的根係比較弱,主要根係都分布在表土層,因此,加強土壤的管理,保護好土壤表層有機質和良好的結構是重要的。

覆蓋長期覆蓋可以避免土壤遭受陽光輻射,減輕土壤溫度變化,提高土壤中碳氮比,增加雨水滲入土壤,減少徑流和土壤水分蒸發.還可以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結構,從而提高可可產量。

除草與壓青除草次數取決於可可園的情況。一般每年進行2~3次。在可可樹冠旁邊,每年進行一次挖穴壓青。

排水與灌溉在雨水分布不均勻,有明顯旱季的地方,當土壤水分減少到隻有有效水的6^時,可可樹的光合作用與蒸騰作用開始下降。因此,在旱季應及時灌溉。但在雨季要保證可可園排水良好。

丁香

一、形態特征

丁香屬桃金娘科蒲桃屬常綠喬木,莖高10~15厘米,樹冠圓錐形,枝葉茂密,但小枝細脆,樹皮灰白色、光滑。

葉為對生、葉片革質,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尖,全緣側脈多、近平行斜伸,細脈不明顯,葉長5~12厘米,密布油腺點,葉柄明顯,葉芽頂尖、呈紅色或粉紅色。

花芽頂生、呈綠色。集成聚傘形圓錐花序、頂生、兩性小花三朵一組,花冠圓頭形,花辦四枚,複瓦狀排列,白帶淡紫色。花萼肉質、肥厚、呈筒狀閉合,幼時綠色、成熟時轉紫紅色,雄蕊多數、子房下位。柱頭細小。

果為漿果紅色或紫色,卵圓形、長1.5~2厘米、寬3厘米,內含種子一粒、呈楷圓形,果熟期5~7月、8~10月。

二、原產地概況

丁香的原產地說法不一,有的人認為是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群島北部馬裏安島,有的認為是菲律賓,亦有認為是伊朗。曾經有一批阿拉伯人訪問馬魯古群島,見到那裏丁香生長繁茂,因而把該島看作是丁香原產地。1970年哈維特傑傑論證,認為新幾內亞是丁香原產地,1972年皮來則認為馬魯古群島是丁香原產地。

三、引種概況

中國於19世紀50年代中期引入海南東部試種,60年代在海南島海南植物園首次開花結果。同時期湛江引入也開花結果,後因遇特大寒流而凍死。隨後海南那大、興隆、屯昌等相繼引種獲成功。目前正在海南中部、東南部擴大種植。廣東廣州,福建廈門、浙江平陽引進後因不能露地越冬而逐漸死亡。雲南西雙版納有少量栽培。

四、生長與適應性

全年都可抽芽長葉,以春末、秋末長葉最多,在海南島那大,一年抽梢3~4次,從葉芽萌動—葉片伸長—穩定變綠需三個月時間,一般4年以前生長較慢。

海南島可以種植丁香,該地區在一年之內、濕熱同期,幹冷同季,一般高溫多雨季節生長得快,而低溫幹旱季節生長得慢,可見丁香生長速度和季節有密切關係,和原產地相比丁香的生長節奏發生了變化。

五、育苗、造林與管理

防風在台風侵襲之前,做好防風準備工作,采取措施固定植株、以減少丁香植株倒伏和折斷。

保花保果丁香種植在不同地區,其落花落果情況不一,尤以低溫幹旱季節為甚度以種在那大地區表現突出。為了確保丁香產量可采取保花果措施。

五加科

八角金盤

一、原產地概況

原產日本本州、九州、四國等地區。這些地區溫濕潤,氣溫高而無酷暑,最冷月份平均在0攝氏度以上,又因受太平洋影響,降水量多而分布均勻,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升以上。土壤肥沃而疏鬆,多呈酸性或微酸性。各種植物生長繁茂。

二、引種概況

本種在19世紀上半葉引入歐美庭園栽培,19世紀末引入我國。現華南各地園林常見栽培,杭州、南昌、長沙一帶以南都能適應;上海、南京及武漢地區則應選避風處方能露地越冬。長江以北地區則僅在室內栽培,各地公園的溫室均可見到。

三、生長與適應性

八角金盤生長比較緩慢,年生長量在3毫升以下,顯得整個植株緊密。性喜蔭蔽,忌陽光暴曬;畏寒,畏幹熱氣候,喜溫暖而濕潤環境:要求土壤濕潤、肥沃,但不能長期積水;喜通風良好,忌悶熱不通風的閉塞環境。對土壤選擇不嚴,一般在中性、微酸或微堿土中均能適應,

四、繁殖及栽培

繁殖可以播種,亦可扡插,但以扡插為主,因播種苗生長緩慢。扡插多在3~4月份進行,南方可在露地進行,北方則在溫室進行。插後保持溫度在20攝氏度以上,30天左右即可生根,生根後進行移植或上盆栽植。5~6月份也可用嫩枝扡插;還可於移植或換盆時分蘖繁殖。

八角金盤在南方可露地栽培,應選較蔭蔽的肥沃而排水好的地方,切勿在曝曬的空曠地上栽植,以建築北麵或有較大喬木遮陰處為宜;要帶土移植。長江流域以北目前隻能盆栽,盆栽用土應注意排水好,盆底墊骨粉、蹄片等含磷高而肥效長的有機肥;春夏季節注意遮蔭及通風,幹燥的5、6月注意澆水,秋末冬季可適當曬太陽?每3~5年應換一次盆,換盆時應將過密的蔭孽進行修剪或重分新株。在通風不良而高溫悶熱時最易發生介殼蟲或紅蜘蛛危害,應隨時注意除治,以免蔓延。

五、用途

本種葉大而厚,葉色濃綠,四季常青,是良好的觀葉樹種,又耐蔭蔽,在江南溫曖地區宜植於庭院觀賞;北方盆栽室內觀賞或布置大型會堂均為優秀材料。它對多種有害氣體都具較強的抗性,是江南工廠、街道綠化的好樹種。

洋常春藤

一、原產地概況

本種產歐洲至高加索,為夏季幹燥,冬春潮潤地區。瀕臨地中海、黑海,裏海屬地中海型亞熱帶及暖溫帶氣候,年均溫10~15攝氏度,最高溫32~36攝氏度,最低溫-10攝氏度以上,年降水量700~1500毫升,植被為常綠落葉混交林。土壤多中性及石灰性土,肥沃而疏鬆。

二、引種概況

19世紀末期,我國引入西洋常春藤,到20世紀30年代,淮河以南沿長江流域各城市幾乎均可見到,多作建築牆壁,庭院牆垣攀緣栽培。60年代以後不少老植株被毀,也很少繁殖新苗,80年代中期後開始興起室內觀葉植物栽培,它的一些品種得以興盛、售價甚高。

三、生長與適應性

喜陰,但亦能在強陽光下生存,對土壤要求不嚴,微酸土、中性土或鈣質土、輕鹽堿土中均可生存,喜土壤濕潤而透氣性良好,耐旱忌澇;適於空氣濕度高的地方生長,在空氣幹燥的寒冷地區生長不良,在高濕度環境中能耐-20攝氏度低溫,而幹燥環境則-15攝氏度即開始枯葉,延續-10攝氏度以下低溫20天以上即受害死亡,故北方多盆栽於室內越冬。

五、繁殖栽培

可以播種,但種子處理比較費事,且初期生長緩慢,故多以扡插繁殖為主。扡插可用成熟枝,亦可用嫩枝或半成熟枝隨時進行。保留3~4芽,頂部保存2片葉片剪去一半,有利生根。在氣溫18。0以上插後2周即可開始生根,約30天就可移植;秋季氣溫逐日下降,生根及移植期需延長10~20天。移植的扡插苗尚需在移植床上度過一年,使根係發展後方可定植,通常定植苗為2~3年生苗,過小苗根係不發達,養護跟不上就易死亡,故通常在苗床上還要移植一次,再長1~2年方可定植。

病蟲害很少,適應力強,除栽培初期為盡快發揮效果,可於早春或入冬時施腐熟有機肥並於旱季澆水I植後三年即可令其自然生長,無需人為管理。北方盆栽,可置於稍有側方光線之室內,按自己喜好修剪或綁紮成各種形狀。

為建築牆麵、牆垣、柵欄、山石、枯樹或河、湖泊岸攀緣綠化的優良品種,亦可植於石、樹旁令其依附,既可裝飾樹幹,又不致損傷古樹。還可盆栽置室內觀賞,尤以斑葉、小葉品種,更可將其盤曲綁紮成各種形狀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