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產地概況
可可原產於南美亞瑪遜河上遊,是熱帶美洲雨林下的一個下木樹種,作為濕潤熱帶的典型作物,隻分布在赤道南北緯的20度以內,而主要分布在南北緯10度以內較為狹窄的地帶。
三、引種概況
自從本世紀以來,拉丁美洲的可可生產已每況愈下,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在國際市場上競爭不過西非,生產便一蹶不振,開墾停滯,種植園廢棄,病蟲害蔓延,使它原先的地位便讓位於西非。相傳可可是在19世紀由聖多美島和馬西埃島傳入非洲大陸的。現在,非洲大陸已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可可產區。主要生產國是科特迪瓦、加納、尼日利亞和喀麥隆。目前,90%左右的可可集中在這四個國家。
馬來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是亞洲兩個新興的可可生產國。馬來西亞在本世紀50年代才開始種植。起初由於樹幹基部病害嚴重,阻礙了進一步發展,直到60年代中期引入新品種後情況才有好轉。後來發現它能在椰子樹下順利生長,於是,在椰子園間種可可,可可種植麵積才大量增加。1989年產量達25.5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9.3%,成為可可生產的大國。巴布亞新幾內亞也在椰子樹下種植可可獲得成功,以後又在新開墾的土地上種植,使可可種植麵積大量增加,其年產量已超過了3萬噸。
現在,世界上已有60多個國家或地區種植可可,其種植麵積為466萬多公頃,其中非洲占75%,拉丁美洲占21%,亞洲和大洋洲隻占4近年來,世界可可出口量、加工量和磨製量也在不斷增加。近年世界可可產量,1990年產量為200萬噸左右。
可可於1922年引入我國台灣省試種,海南島在1954年由華僑少量引入興隆華僑農場,此後保亭育種站、海南植物園、海南外貿基地局和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興隆試驗站等單位也相繼引入可可進行試種。此外,雲南、福建、廣西也有少量引種試種。興隆試驗站對可可的引種試種及其生物學特性進行了係統的觀察研究。結果表明:可可在興隆地區可以正常的生長與開花結果,其產量和品質也不遜於一些可可生產國。近年來,海南墾區在南部和東南部地區擴大試種。
四、生長和適應性
可可是典型的熱帶作物,它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比較高。是具有代表性的可可產區的月平均溫度和降雨量。
認為,可可能生長的下限溫度為最低月平均溫度15攝氏度和絕對最低溫度10攝氏度。這些極限溫度在文獻中常常用來確定可可生長的海拔高度和緯度的界限。但事實上,在巴西聖保羅州小麵積種植,年平均溫度為22.5攝氏度,而絕對最低溫度時常下降到4~6攝氏度,同時在最冷月份的平均溫度約10攝氏度。據興隆試驗站的觀察,絕對低溫3.6攝氏度,在有良好蔭蔽及靜風條件下的幼齡可可樹受害很輕或完全不受害。
可可種植區的年降水量,在多數地區,一般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升,不同地區降水量分布差異很大。巴西的伊塔布納和烏魯蘇卡實際上沒有旱季。在西非一些國家,旱季較長,大約80%的可可是在較短的時間(2~3個月)收獲的。
同時,還要求比較疏鬆、肥沃的土壤和地勢較低、靜風的環境。在以上的影響因子當中,溫度是限製分布和影響產量的主要因子。
根據可可在生產國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和在興隆地區試種的情況,海南的樂東、保亭、三亞、萬寧、陵水以及萬泉河以南的瓊海等縣市是較適宜種植的。
五、開花和結實習性
可可的主幹有生直生枝的能力,直生枝有主幹的生長特點。枝條的每個葉腋間都有休眠芽,當頂芽生長受到抑製或遭損傷時,就會促使休眠芽萌發。可可分枝的生長是較為集中的。在海南興隆地區,一般一年新梢5~7次。
可可結果在海南島有兩個主要時期,第一期在每年的4~5月,約占全年實數的14.0%,這些果實在當年的8~9月成熟。第二個時期是8~11月,在翌年的2~4月成熟,約占全年的69%。
可可花受精後子房膨大,果實生長迅速,在受精後的2~3個月尤其迅速,4~5個月時果實定型。從受精到成熟需5~6個月。
可可的枯果率很高,據興隆試驗站的觀察平均為76.2%。枯果的原因主要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不平衡。此外,有一部分果實是因病蟲害、幹旱或強風等影響而枯果。在觀察中發現實後60~70天,果橫切的果實枯果比例最高,占全年枯果總數的88%,這與果實的增長速度一致,即果實增長最快的時候也是枯果出現最多的時候。
六、繁殖特性
1.有性繁殖
種果的選擇和保存為獲得高產,種子應采自高產母樹。可可種子沒有休眠期,即隨采隨播,發芽快,發芽率與成苗率都高。如保存最好不超過7天。
種子處理剖開果實,將種子從胎座中取出。用幹木屑洗除果肉,防止螞蟻等為害。
苗圃建立和播種選擇近水源、靜風、排水良好的緩坡地或平地作苗圃。建立苗圃地要開好排水溝,要設立蔭棚,蔭蔽度以70度~75度為宜。
2.無性繁殖
以插條法為主,嫁接法和空中壓條法較少采用。
插條一般采用枝插。從優良母樹選取,插條長23~28厘米,3/4的部分呈綠色,稱為“半硬木插條”。宜在早晨7~9時截取,截下後留頂端3~6片葉,並將其剪去1/3~1/2。基部切門要平,用幹淨的河沙作基質,用椰糠保濕,塑料薄膜覆蓋。一般發根率為60%~65%。插條發根後,須經鍛煉與健壯,方可移植苗圃。
七、定植與管理
1.種植形式
間種根據海南省的氣候特點,應以椰子間作為主。椰子可給可可提供蔭蔽,又有經濟收入。所以,利用椰園間作可可是一項有效的農業措施。
椰子的植距較大,每公頃種植150~165株。即使在成齡階段,椰園的有效光照率仍為40%~60%。因此,實行椰子間作可可,不會限製可可的生長。
實行椰子和可可間作能在生態上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可防除雜草和保持水土,能調節土壤溫度,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動。
從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興隆試驗小麵積椰子間作可可的情況看,椰子和可可長勢良好,1984年8月定植的1986年已大部分開花結果。南林農場、南平農場、三道農場和南濱農場進行的椰園間作可可開發性試驗,椰子和可可都生長正常。有些單位在可可幼齡期在其行間種菠蘿、花生,增加土地單位麵積產值,這種方法也可考慮。
方式在土壤肥沃,肥料來源充足的地區,采用適當密植的方式可,這樣可提高可可前期的產量。
其它形式可可與檳榔、橡膠間作也可以嚐試。
2.可可園的建立
園地的選擇及規劃根據可可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最好選擇靜風、濕度大、土壤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森林地。確定園地後,應根據地形、植被和氣候等情況,周密規劃林段麵積、道路、排灌係統、防風林帶、蔭蔽樹(包括臨時蔭蔽樹,一般采用銀合歡、山毛豆,蔭蔽度為70%左右)的設置等方案。
可可根係較弱,葉片大,易於失水,定植後要經常淋水,保持土壤濕潤。同時,要有70%左右的臨時蔭蔽。
3.田間管理
整形修枝在不同地區、不同栽培技術與不同品種間、可可樹型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以分枝低而冠幅擴展的樹型較好。
整型的目的在於形成結構良好,便於管理和采果的平衡骨架。實生樹的主幹長到一定高度會長出3~5條扇形枝,整形時,一般隻留下3條間距適宜的健壯分枝。主幹上長出扇形枝以後,還會從主幹分枝點下直生枝,以增高樹冠。所以實生樹的整形原則是:“一幹二層六分枝”。
修枝的目的是剪除不需要的枝條,使植株形成適宜的樹型。修枝一般是將主枝上離主幹300厘米以內和過密的、較弱的、受病蟲害的分枝剪除,並經常除去無用的徒長枝,使樹冠通氣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