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外來樹種(五)(1 / 3)

文丁果

一、形態特征

常綠小喬木至中等喬木;樹高6~12厘米胸徑約400厘米;樹皮光滑較薄,纖維豐富!單葉互生,葉上半部有稀疏據齒。本樹種適應性強,在沙地或石礫地都能生長,但忌積水地和板結土。樹幹木質堅韌,除較大台風外,一般不易被風吹斷。文丁果較耐低溫,種植在大陸北回歸線附近均能正常開花結果,一般年份無寒害現象。

二、原產地概況

原產熱帶南美洲及西印度群島等地,當地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約26攝氏度左右,最冷月5攝氏度以上,冬無嚴寒;年降水量1600~3000厘米,本樹種當地群眾多用做果樹或庭園樹種栽培。

三、引種概況

本樹種除原產地外,現已廣泛被引種至世界各熱帶地區。早在1912年被引入斯裏蘭卡,我國台灣也於1936年引入做果樹栽培,在嘉義以南市區的住宅多有栽植。廣州於1963年從柬埔寨引進,海南尖峰也於1964年從越南引入。目前以海南栽培較多,常見於村前村後及住宅四旁,作遮蔭樹和庭園綠化之用。

四、生長與適應性

從我國已引種的各地生長情況來看,文丁果生長迅速,樹冠濃密、平寬,起到很好的遮蔭作用。一般立地條件後當年即可達3~40攝氏度高,以後生長漸慢,一年後即開花結果,以後常年開花結果,為其它樹種所少見。

五、繁殖特性與育苗技術

文丁果伐後易長出萌條,有時甚至從粗大的側根萌出植株來,其種子易得,多以種子繁殖,1千克種子約有200000粒。種子甚小,易喪失發芽力,隨采隨播發芽率較高。從漿果洗出種子後,均勻拌以細沙播下,無需特別處理。播種後要在播床四周撒滅蟻藥,防止螞蟻搬食。本種果實香甜,成熟時雀鳥喜歡,常見通過鳥類覓食排出未消化的種子,以後長成幼苗,樹種由此而得以遠播。

六、病蟲害防治

文丁果幼枝和嫩葉披有絨毛,且具粘液細胞或腺,自身起到防止病蟲害的作用,故甚少病蟲害,但種植在積水地則容易產生根腐,防治不及時可導致全株死亡,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可起到一定防治效果。

七、用途

文丁果為熱帶與南亞熱帶地區,優良庭園綠化樹種,主要用做公園、住宅、學校、工廠、農村等綠化;木材可作薪炭材,此外也作果樹栽植,因本樹種四季皆開花結果,果實香甜帶蜂蜜味,果雖細小但其數量多,易采摘,除作鮮果食用外,還是製作果醬的好原料;鮮葉經衝泡後可當茶飲用。

心葉椴

一、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高可達30厘米,枝黃褐色,初具柔毛或光滑。葉近心形,長48厘米,端長尾尖,基心形對稱,下麵具柔毛或星狀毛與柔毛並生;葉柄細,長1.5厘米。花序下垂,聚傘花序,具7~9花,花色黃白,有香氣;雄蕊與花瓣等長,花序總苞片匙形,長3.5~8厘米,光滑。核果球形,徑約0.5厘米,被絨毛,黃褐色,殼薄,種子1~2粒。

二、原產地概況

原產歐洲,分布幾近全歐,垂直分布高達1600千米左右,在阿爾卑斯山有群落形成。因受地中海暖流影響,冬季濕潤而溫暖、夏季略幹而涼爽;在北歐或東歐分布區,雖冬季溫度低,但仍濕潤,能在-30攝氏度安全越冬,分布區的夏季最高溫度一般不超過32攝氏度,冬季最低溫多在-5~25攝氏度,全年相對空氣濕度60%以上,年降水800~12000毫升,土壤為中性至微酸性沙壤土及山地棕壤。喜排水良好深厚而濕潤的土壤,要求光照好,耐寒耐旱。

三、引種概況

在加拿大東南部及美國西北與東北都有引種栽培。我國引種較早,自唐代通過“絲綢之路”引入我國西安等地,現新疆仍有栽培。青島市中山公園也為本世紀初由歐洲引入,現仍生長健壯。在北京、青島雖均保存有大樹,但都未能擴大繁殖,主要原因恐是尚未引起注意,一般誤將其認為小葉再者,其苗期長而生長慢,主幹偏斜,且種子不多。唯新疆有少童發展,在瑪納斯、伊寧、塔城均有栽培。

四、生長與適應性

從已引種的青島、北京、新疆等地情況看,其生長適應均不錯,但在北京由於夏季高溫高濕,2年生苗期生長很旺,在冬季土壤結凍而大氣幹燥情況下,常易發生枯梢現象。

心葉是陽性樹,在過分蔭蔽條件下生長不良。根係中等,苗期缺乏須根,但移植成活較易。喜深厚、濕潤而排水好的壤土生長,對鈣質土有強適應性,但忌鹽土或強酸性土。其生長習性與東北的和華北的蒙椴近似,但它的主梢明顯,幹形好。栽植密度不得過大。株行距過小有礙生長。生長快速期從10年~40年生,以後多表現為徑粗生長。

五、開花結實習性

一般15~20年開始開花結實,據資料介紹百年老樹仍可結實。核果內種子常受開花期天氣影響,花期6月份若遇雨水往往受粉不良而形成空癟球果;核果10月成熟,熟後可在枝上保存至11月中旬,以後即逐漸脫落。

繁殖主要靠播種。種子因種皮不可滲透,有休眠胚,不易磨損果皮,即種子有很長後熟性,最好采種後盡早播種。

六、育苗、造林與經營

心葉椴播種育苗,純淨飽滿種子發芽率可達85%以上。一般采集的核果,應用碾子壓破果皮取出種子,若核果數量少,用碾壓法易將種子壓碎,可用手搓除果皮。種子千粒重約35克左右。播前浸水3~4天,撈出來置於溫暖,入秋應控製澆水,勿使圃地過濕,避免秋季貪長而影響越冬。越冬前需澆足水或適當覆蓋碎草,也可全部挖掘假植,次春移栽一次。

心葉椴上山造林以2年生苗為宜,若用作庭園觀賞或作行道樹,則須8年生以上大苗。心葉椴苗期較長,通常苗期主梢偏斜,5年生以後主幹粗壯挺直。為獲得主幹明顯挺直的苗木,可在移植後生長一年於次年春季進行平茬修剪,重新萌發的芽長到15%左右時,選留一枝健壯萌條,將其餘枝條全部齊地麵剪去,至秋季即可獲得主幹挺直的健壯苗木。培育大苗時,中途還應進行一次移植,加大株行距、擴大營養麵積,以免生長瘦弱難以如期出圃。

七、病蟲害防治

目前尚未發現嚴重病蟲害,僅見嫩枝受蟬害,多發生於7~8月產卵期,受害嫩枝幹枯,秋末斷落,應剪掉燒毀。

八、用途

心葉椴木材輕軟,紋理通直是工藝用材及膠合板良材。花為上等蜜源,樹皮纖維可代繩及作上等紡織原料。用作庭蔭樹或行道樹。歐洲早有作行道樹,以往翻譯為菩提樹大街的巴黎行道樹就是心。

錦葵科

吊燈花

一、原產地及引種概況

原產非洲東部熱帶地區。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常見栽培,華南各地多用作公園和庭院綠化樹種,華東地區江、浙、滬一帶常溫室栽培。

二、生長與適應性

在華南地區能正常生長和開花結實,耐修剪、好陽光,宜濕潤、肥沃土壤。喜溫暖、濕潤氣候,可在野外安全越冬,但自然結實率較低。一般常用扡插繁殖方法來增加種群數量,4月份在露地扡插,插條多用頂梢2~3節,插在沙床中,適當遮蔭,每日噴水一次,20多天後普遍生根,再培育2個月即可上盆栽植。

三、用途

常作綠籬和庭院綠化觀賞樹種。花冠豔紅色或橙紅色,反卷,深細裂,呈流蘇狀,幾乎終年開放。也用作觀食灌木花籬,亦可盆栽觀賞。在北方盆栽,冬季溫室越冬,最低溫5攝氏度。

梧桐科

可可

一、形態特征

成熟的葉片呈暗綠色、全綠、葉麵革質,長約7~寬3~長卵形,葉柄兩端有明顯的結節。在陽光過強時,可自行調節葉片傾斜度,以減少光照和蒸發量;花著生於枝幹上,老莖開花是可可的一大特色,在樹幹和老枝上終年都可以看到花蕾、花和果實。著生花或果實的地方叫花枕或果枕;花整齊,聚傘花序,兩性;果實為聚果,果實似短小的苦瓜,有紅色、綠色和紫色,其色澤和形狀因品種不同而異;果皮分為外果皮、中果皮和內果皮。外果皮有縱溝,果麵光滑或呈癭瘤狀。成熟果實的色澤有橙黃、淺紅和黃色等。外果皮堅硬多肉,中果皮較薄,內果皮柔軟而薄。果實中有排列成5列的種子30~40粒,有的多達50粒。每粒種子均為果肉包圍。種子呈橢圓形。子葉的色澤視品種而異,有白色、淡紫色、暗紫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