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病蟲害防治
黃槐抗病力強,很少發生大麵積病害,藥液灌入新鮮洞口;也可用毒餌誘殺,用可濕性敵百蟲粉劑,加入炒香的麥麩或細糠,拌勻成毒餌,撒在苗床,敵敵畏原液塞洞,以黃泥封口熏殺。
八、用途
木材淡黃或淡黃褐色,材質堅重致密,富有韌性,可供車軸、滑輪、農具柄或軍工用村或建築、電杆、礦柱、美術工藝材。可用於部分弦樂器,榨油木槌,還可用作室內裝修,高級家具用材。樹形美麗,花鮮黃色,花期長(3~12月開花為園林城鎮綠化的良好樹種,也是優良的行道樹,是很好的防護林;葉可入藥,做緩瀉劑。樹皮含單寧3~7:^,莢果含5^,可提取鞣料。黃槐也可放養紫膠蟲。
鳳凰木
一、形態特征
落葉大喬木高達20厘米,胸徑11厘米,樹冠扁圓形,開展如傘狀。樹皮灰褐色,粗糖羽狀複葉,對生,10~24對,長7~15厘米,每羽葉有小葉20~40對,小葉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厘米,寬約先端鈍圓,基部略偏斜,兩麵被柔毛,上麵中脈凹下,中脈明顯,側脈不明顯。托葉羽狀分裂。
二、原產地概況
原產熱帶地區,在馬達加斯加島、非洲、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均有種植。原產地屬熱帶雨林氣候,11月至翌年3月為雨季,4至10月為旱季,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8~33攝氏度,原產地常有成片純林或零星分布於熱帶雨林中,多生長在山坡中下部,山穀、平原,沿海地區。在年降水量6000毫升以下的幹旱地區生長不良,在山脊、風口、鹽堿地、低窪積水地、石礫含量高及貧瘠地生長不良,甚至不能生長。
三、引種概況
據考證,早在16世紀(《植物名實圖考》有記載)傳入我國,引種到澳門的鳳凰山,故稱為鳳凰木,現在廣植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即台灣、海南、福建、廣西、雲南等省區,在福州、泉州、廈門、漳州、廣州、汕頭等沿海各縣市,廣西的梧州、南寧、百色、龍州、寧明,貴州的興義,雲南的開遠、西雙版納、元江、景洪、猛臘、元謀、盈江、隴川、潞西、瑞麗、金平、河口、建水、巧家、保山怒江壩等地廣為栽培。各地引種均已開花結實,並能順利地繁殖後代。廈門市於本世紀30年代引種,多作為行道樹及庭園觀賞樹栽培,並作為廈門市的市樹。
四、生長與適應性
鳳凰木在我國各引種區均生長良好,特別是在南亞熱帶以南地區生長較快,其生長量比原產地還要快,而且樹體高、冠幅大,開花結實量多。
開花期花期較長,每年5月開始開花,常持續到8月,隨著各地的氣候、立地條件等不同,花期持續時間也不同,開花期隨緯度的增加而推遲並縮短。
結實期開花授粉後形成幼果,果實成熟期為10~12月,緯度較高的地成熟較早,而海南、廣西南部、雲南南部緯度較低的地區成熟期較晚,一般在12月。
停止生長期在較南的地區,全年都在生長,無明顯的休眠期,僅表現出生長減慢,而在較北地區常有1個月左右休眠期。在休眠期間、直徑基本上停止生長。
五、開花結實習性
鳳凰木種植6~8年開始開花結實,各地開花結實期有所差異,在福建永春6月初開花,10月果實成熟,而廈門5月下旬開花11月果實成熟,在海南5月中旬開花12月果實成熟,雲南西雙版納5月中旬開花,11月底至12月初果實成熟^成熟的果實由青色轉為褐色、黑褐色,成熟後長期懸掛樹上不脫落亦不開裂。每果內有10~20多粒種子,種子呈紡錘狀,兩端鈍圓,中部扁而稍彎,種殼骨質,極堅硬,暗褐色,部分種子雜有醬紫色及乳白色花紋,略有光澤。
待果實成熟時上樹采收,莢果置於烈日下曝曬,待幹枯後用木棒打碎,種子脫出,去其並用風選法去其夾雜物,即得純淨種子。種子曬幹袋藏,在常溫條件下,發芽力可保持一年。在3~5攝氏度低溫環境中可貯藏二年。
六、育苗、造林與經營
“加強肥水管理,播種時施足基肥,在生長旺期,每月追肥2至3次,配合澆水,苗期注意防治害蟲,幼苗忌霜凍,入秋後停止施氮肥,並注意防霜凍。一年生苗可出圃種植。
鳳凰木通常為“四旁”零星栽植。由於“四旁”地的立地條件差異大,栽植時應注意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疏鬆、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特別是有填方土更好。栽植前必須挖大穴,並施基肥回表土。栽植以春季未發葉時為好,也可以在雨季種植。為了提高成活率,可適當剪去部分枝葉。植株萌芽力強,也可采用截杆栽植,從莖基部約處剪斷。為了減少人畜為害,應在幼樹周圍設保護支架條。
七、病蟲害防治
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50%鋅磷硫乳油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鳳凰木夜蛾,可用燈光誘殺成蟲,人工摘除卵塊或對準卵塊噴80%的敵敵畏乳油50倍液,用白僵菌粉青蟲菌噴霧防治幼蟲,也可以用蘇雲金杆菌水懸液防治。
八、用途
鳳凰木枝葉繁茂,花開如火焰,甚美麗,為重要的風景樹、城鎮街道、公園綠化和觀賞^樹種。木材致密,質輕而有彈性,為良好樁木,可維持百年之久,可做家具,板料,火柴杆,造紙原料等。
美國皂莢
一、形態特征
落葉喬木;成深縱裂,有長而窄的縱向隆起,表層粗糙、具小而宿存的鱗片;枝細長、伸展而稍下垂,形成廣展而平頂的樹冠;小枝有細皮孔,幼時淺紅褐色,微被柔毛,不久變為有光澤、微紅帶綠色,第二年變為綠褐色,並生出堅硬的長尖刺上有1~3枚分枝小刺,紅色,成熟時呈亮栗褐色。
二、原產地概況
美國皂莢原產美國東部和中部,從賓夕法尼亞中部向西至南達科他的東南,南到得克薩斯州中部及東鹵部,東至阿拉巴馬州由部,然後句東北至馬裏蘭州西部,遠離中心的群體可在佛羅裏達州西北部,得克薩斯州西部,俄克拉何馬州的中西部發現。美國皂莢在印第安納州和伊利諾州南部河川的穀地生長最好。
在美國皂莢分布區的西部為亞濕潤氣候,而在中部和東部屬濕潤氣候。通常年降水在南達科他州、得克薩斯州約5而在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生長季在北部及東北部約150天,至南部及東南部超過300天。
美國皂莢耐低溫,在北部可耐-29攝氏度~-34攝氏度。北部小種休眠相對早,南部小種仍能繼續生長。如果將南部小種移栽在北部就會受霜害。
美國皂莢分布於主要河流的衝積平原及由石灰岩風化的土壤,在礫質土或重粘土上生長不良。耐幹旱,但需足夠的水分,在美國大平原上作為防護林的一個有價值的樹種。
美國皂莢在原產地與櫟類、白蛣、薄殼山核桃等混生。
三、引種概況
據文獻記載,美國皂莢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引種,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在維多利亞引種,作為城鎮觀賞樹、河流兩岸的庇蔭樹、溫帶低地水土保持樹種;地中海東部的塞浦路斯引種,在海拔30001的保護的局部環境下栽培,表現出耐寒、耐旱的特性,但易遭風苫;地處西非熱帶的加納引種,在稀樹草原林地區試種生長良好;印度引種作為行道樹和公園觀賞樹栽培。
我國山東青島、新疆伊寧和遼寧等地引種,生長良好。青島市中山公園在本世紀初引種,由於氣候條件較適宜,曾栽植成林,但因屢遭破壞,現尚存1株,已經開花結果,樹下有天然下種長出的小苗。1989年又從美國引進少量種子種植。
四、生長與適應性
在森林環境中,美國皂莢的樹高可達21~24米,直徑60~90厘米,最大株樹高達42米,直徑1.8厘米,生長較快,120年以後達到成熟期。據報道,美國內布拉斯加東部的5塊林地中,18~35年生的林木每10年直徑平均生長從北達科他州到得克薩斯州的林帶中,前7年,年平均高生長4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