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肺動脈高壓的影響因素
華西醫科大學陳文彬教授等對189例肺心病急性期患者采用肺阻抗血流圖測定,血氣分析和血液流變學檢查,觀察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紅細胞壓積和血液粘稠度增高對肺動脈高壓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合理防治措施。結果發現,全組患者除61例平均動脈壓屬於正常範圍外,重度升高者84例,輕、中度增高者分別為67例及77例。說明肺心病急性期患者缺氧和高碳酸血症為它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缺氧所致的增加則使進一步加重。
實驗證明缺氧,酸中毒和增高為肺心病急性期引起的可逆性或功能性因素。因此,在控製呼吸道感染,改善通氣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長程氧療,應用紅細胞去除療法以及鈣帛子阻斷劑(硝苯吡啶、異搏定或硫氮簞酮)與肼苯噠嗪等,有效地改善缺氧,糾正潘留和高粘度血症,在防治肺心病發生,減輕右心負荷,阻止右心衰竭的發生和發展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建議:對的慢性阻塞性肺心病患者,以低流量低濃度麵罩持續吸氧,每天不少於15%,並進行血氣分折定期監護,使保持在8%以上,控製在正常範圍以內,以達到阻止發生和發展的目的。
近代認為,對合並高粘度綜合征的患者,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可采用等容血液稀釋療法,反複靜脈放血術,或輸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療。還主張對繼發於低氧血症紅細胞增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用紅細胞去除法、作二口進行治療,當其下降至50%以下,可達到降低肺血管阻力和1:1的作用。至於應用上述鈣離子阻斷劑及肼苯達嗪等,是為著抑製低氧性血管收縮所致的肺血管阻力增高,並降低肺動脈壓,作為對症治療用,但其確切療效尚待進一步觀察。
輕症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的保守治療被淘汰
原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是致高血-的最常見原因。自從生化測量方法的廣泛應用,使越來越多的早期血鈣升高患者得以診斷--其中至少一半是無症狀型。
那麼到底用什麼方法去治療那些早期血鈣升高的輕症患者呢?持保守方法治療者認為,已有事實表明,此類患者致腎髒、骨骼肌損害和急性高血鈣的可能性很小。況且,把甲狀旁腺切除術加以推廣來治療此類患者的費用非常昂貴,故還主張用保守的藥物療法或無需治療。
然而用甲狀旁腺切除術來治療無症狀的輕症原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也有其充足的理由,首先患者可能存在症狀,隻是在治療前未曾被意識到而已;再者,長期發展,患者有致腎衰的可能,還有骨骼損耗的危檢,這對老年婦女的影響尤大,同時可引起代謝紊亂或其惡化而致急性高血鈣症。切除甲狀旁腺則可避免上述問題:還有一強有力的理由: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未作甲狀旁腺切除的高血鈣患者經過14年觀察,其死亡率相當高,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而原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可致心血管疾病。行甲狀旁腺切除者,死亡率明顯下降,441例輕症原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患者,作甲狀旁腺切除後其死亡率低於預料。
原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的精確診斷日益簡易,甲狀旁腺素測定方法的改良使此類患者盡早得到發現。甲狀旁腺切塗術得以推廣的首要問題是需有經驗的外科醫篩。作者等在10年來為387例甲狀旁腺機能亢進患者作了根治手術,僅失敗4例,無一人死亡,發病率也降到最低。類似的治療結果在世界上還有報道。綜上所述,作者認為對輕症原發性甲狀旁腙機能亢進患者應作根治術而淘汰那野保守的治療方法。
小兒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並發革蘭氏陽性球菌敗血症在增長
小兒急性白血病及惡性淋巴瘤並發敗血症的致病菌,曾主要為大腸杆菌、克雷白氏杆菌、綠膿杆菌等革蘭氏陰性菌。據日本5年全國資料統計,90例小兒白取病並發敗血症致病菌,61.7%為革氏蘭陰性菌,28,1%為革氏蘭陽性菌。由於治療、預防藥物及治療方式的變化。從70年代後期,歐美國家相繼報告了革蘭氏陽性菌在增加,尤以綠色鏈球茵及表皮葡萄球菌為突出。
據日本旭川醫科大學小兒科近10年經治的小兒白血病38例及小兒惡性淋巴瘤10例並發敗血症的研究,這48例中有14例18次發生敗血症。從18次敗血症分離出的邛株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4株,綠色鏈球菌5株,肺炎球菌2株。即革蘭氏陽性菌共11株,占20株總數的55.5%。說明口本革蘭氏陽性菌亦在增長。與革蘭氏陽性菌有關的10次敗血症中3例死亡,而與革蘭氏陰性菌有關的6次敗血症急性發作中5例死亡,提示革蘭氏陰性菌的死亡率較高。
革蘭氏陰性菌減少的原因可能與第三代頭孢黴素類使用增加及磺胺藥物廣泛用於預防,抑製了腸道病原體有關。
革蘭氏陽性菌入侵則以呼吸係粘膜及皮膚破損為主要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