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兒童期(6 -12歲),父母要鼓勵孩子發展社會性技能,學習與
他人交往,規劃生涯發展,協助孩子獨立自主發展。此時父母不再以管教為己任,而是精心培育孩子。看到孩子漸漸獨立發展,父母不僅感到欣慰,更是驕傲和自豪。孩子則更加自信和獨立。
親子關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觸動,彼此推進。親子雙方都從中獲得提升和發展。
“消磨磳”的情結
幸福父母法則
孩子做事慢可能是主觀原因,也可能是客觀原因,家長在糾正孩子這種行為時必須認真分析,找準問題。如果是主觀原因,我們要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時間,正確利用時間,對自己的事情有負責任的態度。如果是客觀原因,我們要鼓勵孩子克服困難,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好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一生發展至關重要,它將伴隨著孩子積極、主動而有創造性地健康發展。
養成良好習慣比單純的訓斥更讓孩子受益
有的孩子都上小學三年級了,一日三餐依然拖拖拉拉,早晨起不來,晚上睡不著。用腦習慣也不好,一邊看書一邊看電視,還加上一隻耳朵聽大人聊天,10分鍾可以做完的事,東摸西搞得花上四五倍的時間。這就是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的結果。
放學回家,小淵趕緊打開DVD看爸爸剛給自己買的《星球大 戰》,這種科幻片是小淵的最愛。吃過晚飯已經7:30了,小淵才想起來作業還沒寫完。已經晚上9點了,小淵還在書桌前寫作業,爸爸媽媽再三催促,可他就是不著急,仍在抄寫生字,本來十幾分鍾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已經寫了1.5小時了。眼看著已經快10點了,第二天一家人還要上班、上學,爸爸媽媽急得不得了。終於小淵懶洋洋上了書本,沒有洗漱就上床睡了。早上起床也是這樣,小淵不緊不慢地刷牙,眼看著上學的時間就要到了媽媽意爸爸先走,隨後媽媽也關門離去。小淵一看爸 爸媽媽都走了。有些著急,急急忙忙穿好衣服拿起書包向樓下跑去。第二天 爸爸媽媽和小淵約好,如果每天能在半個小時內完成作業,就獎勵他看半個小時的《星球大戰》,在1個小時內完成作業,周末就帶他去科技館的兒童樂園玩。這個方法果然奏效,因為兒童樂園和《星球大戰》都是小淵最喜歡的。每天小淵趣如約準時完成作業,父母也如約讓他看半個小時的《星球大戰》,“小磨蹭”在一天天地變化著。
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事情缺乏條理性,小淵回家後先看動畫片,越看越起勁,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7:30之後再寫作業,他已經很疲憊了,所以做作業磨磨蹭蹭、拖拖拉拉。
對於父母來說,在職場上工作,早晨的時間非常緊張。孩子的磨蹭讓家長大傷腦筋。於是麵對磨蹭的孩子訓斥、打罵也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傷害了與孩子之間的親情,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糾正孩子做事磨蹭的習慣,可以用心理學中“行為主義”的一些技術方法,如“代幣製法”,使孩子稍作努力即可完成。小淵的父母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讓孩子在自己確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家長就及時給孩子以獎勵,用這種行為強化的方法,可以有效改變孩子的磨蹭的習慣。
孩子的習慣是否良好對孩子的一生發展都很重要。要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應該早一點開始培養。有的家長很早就培養孩子識字、算術、繪畫能力,卻常忽視了好習慣的培養。孩子在幼兒期和學齡前期,家庭教育的一個重點是養成孩子的好習慣,習慣是經過多次重複而固定下來的動作,它具有很強的自動化傾向,所以一經養成,改變起來就很困難,尤其因孩子的自控能力差,要糾正壞習慣就更不容易了。
不做“三陪”父母,把自主權留給孩子
麵對家裏的小磨蹭,有的家長索性做起了“三陪”父母,即“陪寫、
陪坐、陪讀”,如果說完成作業也需要家長陪寫、陪坐、陪讀,責任並不全在孩子,爸爸媽媽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學習本來是孩子的任務,完成學習任務是孩子的工作和責任。但是我們有時沒有意識到應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學習。
星期日,媽媽一早起床為菲菲做好了豐盛的早點,在媽媽心裏 旱已經安排好了自己和菲菲一天的生活。
“菲菲,媽媽幫你穿衣服吧,吃完飯,先練一個小時的琴,好嗎?”
“媽媽,我想先畫一會兒畫,再寫作業行嗎,下午再練琴。”
其實在孩子心中已經安排好了自己一天的生活,和媽媽的安排 有些衝突,媽媽心平氣和地說:“行,說說你自己的安排。”
菲菲頭頭是道地講起來,上午畫畫、寫作業、看半小時電視節 目;下午練琴、做練習、再看半小時動畫片。
媽媽點了點頭,也把自己一天的安排向女兒講起來,上午整理房間,洗衣服;下午休息、看小說、下樓買菜。
母女倆會心地相視而笑,整整一個星期日,菲菲和媽媽幹著自 己的事,晚上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去看了一場電影。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我們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和安排,不要一味地將我們的意願強加於孩子。我們要相信孩子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事情和時間,隻有我們充分地相信孩子,才能使孩子感覺到“我能行”,“我是一個有主見的人”。我們的手腳放不開,孩子就不可能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去學習,去生活。
菲菲的媽媽如果一天都在陪孩子學習、練琴、畫畫,會使孩子感覺到,我是在為家長而學,必然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在家長如影相隨的陪伴中,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學習知識成為一種為他人的苦差。而家長也同樣感覺到勞累,沒有了足夠的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未能如自己所願發展,我們必然會心中充滿無限失望。
家長的放手不等於“放羊”
我們對孩子學習的“重視”促使我們把孩子的學習責任掛在了自己身上,我們總是在督促,在嘮叨,完全沒有弄明白,督促孩子的學習是為了逐漸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明白“我應該學習,應該學習好”。一旦孩子的學習成了家長的事,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家長和老師的懲罰去應付學習,而不可能養成對學習的興趣和習慣。
兒子是少年宮國畫班的學員,4歲開始學畫,已經學了7年 了。最近少年宮要組織一批學員去黃山寫生,兒子回家和我商量: “爸爸,讓我去吧,我們班將近一半的同學都去。”“去寫生我不反對,但是……”我有些猶豫,因為今年暑假,為了提高兒子的作文水平,我們約定每天記一篇隨筆,而我則每天看一看,給兒子提些建議。一旦去了黃山,7天的時間,兒子的隨筆肯定泡湯了。況且兒子是我們家出了名的“小磨蹭”,寫作文最頭疼了,離開了我的監督,他行嗎?
看著我猶豫的神情,兒子拍拍小胸脯,說:“老爸,放心吧,不就是隨筆嘛,保證每天一篇。”
“好吧,孩子,畫黃山風光的時候,別忘了每天寫兩句感受,讓爸爸也看看黃山美不美。”
“真是個好爸爸,爸爸萬歲!”兒子興奮極了,因為這是他第一次離開父母。
黃山回來後,兒子在老師的指導下畫了許多美麗的國畫作品, 同時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感受記載到日記本上,雖然隻有一兩句,但 是可以看到兒子自己支配時間了,讓我們感到十分欣慰。
我們放手讓孩子去支配自己的時間,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情,不等於我們“放羊”不管。雖然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我們有責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利用好屬於自己的時間,隻要我們給予他們自主支配時間的權利。長期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可以鍛煉孩子的責任心,使孩子有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贏取大家對自己的信任。
訓練家中的“小磨蹭”
一位母親來到心理診所谘詢,“為什麼我的孩子動作特別慢,寫作業拖拖拉拉、邊寫邊玩,自覺性、自製力特別差?”而沒想到這些問題與孩子的本體感發展障礙有關係,而不是學習態度問題。所以,無論家長怎樣嚴厲地 打罵孩子都沒有用,而是需要心理訓練和心理治療。
有的孩子本體感不足,手腳笨拙,動作緩慢拖拉,消極,沒有上進心,缺乏自信心,脾氣暴躁,粗心大意。這樣的孩子不是天生就本體感不足的,而是可以經過後天訓練糾正的。
子義是一個十分乖巧的小男孩,但是性格十分孤僻,膽子也很 小,有些像女孩子,就連說話的聲音都細聲細語的,每天最讓媽媽頭疼的是為子義檢查作業,因為每一次他不是抄錯題就是算錯得 數。“為什麼把23抄成了327”媽媽問其原因,可子義每次都低頭 不語。這可讓媽媽著了不少急。
一天晚飯後,媽媽沒有像往常一樣給子義檢查作業,而是拿了 一大把撲克牌,“兒子,今天咱們玩牌怎麼樣?”
“好啊!”孩子來了興趣,“怎麼個玩法?”
“我們玩排火車。看誰隨後的牌最多?”媽媽提出了方法。
母子倆,一邊玩一邊算手中撲克牌的總數。子義也特別認真, “看,現在是10,我再出一個k,比你的牌大2個數,我現在總數 34了,你呢?”子義得意地說。
在玩牌中,媽媽是在訓練孩子的觀察能力。有時媽媽還故意把得數算錯,讓孩子給自己挑毛病。
在遊戲的訓練中,子義充滿了興趣,有時他會大聲尖叫,有時也會因為著急和媽媽爭執了。在不斷的訓練中自己的觀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作業的錯誤率也減少了。
孩子幼兒期的拍球、滑梯、平衡等訓練,以及兒童期的跳繩、踢毽子,遊泳、打羽毛球等訓練,對孩子本體感的發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該明白:‘我的孩子盡管有不足,但他是我的孩子,她需要我。”
其實對孩子的訓練是無處不在的,最直接最簡便的是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如自己使用筷子,自己洗臉洗手,係鞋帶。有時我們看到孩子手笨,總是自己替代孩子去做本應孩子自己做的事。雖然這些事與學習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會影響到孩子心理能力的發展。越是手笨、動作慢的孩子,越應多鍛煉。大腦指揮手於活的過程與大腦指揮手寫字的過程是一樣的,調性差的孩子寫作業也會很慢。因此家庭中的訓練可以使“小磨蹭”在生活中得到鍛煉。
拒絕依賴,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許多孩子缺乏責任心,做事磨磨蹭蹭,主要是心存對爸爸媽媽的依賴之心。這使得他們做事沒有毅力,缺乏自我控製的能力。在生活中,孩子們往往會麵臨許多的誘惑,這讓他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全心投入到要做的事情中。長此以往,便會養成虎頭蛇尾、拖拖拉拉的不良習慣,從而自信漸失、鬥誌漸失。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麼我們就不能指望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一下子改頭換麵,變成一個很有自我約束力的人。
女兒上小學三年級了,整日埋頭於學習之中,每天拖拖拉拉,精神不振。放學之後,一會玩玩這兒,一會又看看那兒,學習絲毫沒有效率而言,我知道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正在日趨下降。每天都是我陪著她背英語單詞,一到背英語的時間,她就又上廁所又喝水,沒完沒了的事情,使本來一刻鍾就能聽寫完的單詞,足足磨蹭了1 個小時。
我有些頭疼。於是我幫助女兒把每天的學習內容分成幾個具體 明確的小部分,規定時間內完成這些內容可以和父母一起講故事、 一起做遊戲。每次女兒完成一個小部分的內容後,我就讓她吃些水 果,玩玩小玩具,聽聽歌曲,鍛煉鍛煉身體,以此來作為孩子完成一項階段性任務後的自我獎勵。
我沒有關照女兒,放任它的發展,但是我用母親的睿智,讓孩子在完成一個個小目標中,磨煉了自己的意誌。
晚飯後,當女兒又拿起心愛的芭比娃娃擺弄時,我走過來, “孩子,你今天應該先幹什麼?讓芭比娃娃在床上等你一會好嗎?”
“好的,媽媽,我正要告訴她這一點。”女兒頑皮地笑了。
在學習上,孩子往往依賴於父母,在孩子的依賴中,我們對孩子的所有特殊關照都化作一個個沉重的期望和壓力,向孩子鋪天蓋地壓來。因為是獨生子女,父母把本應給多個孩子的愛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把給多個孩子的希望壓在一個孩子身上,就像把一畝田的肥料都施在一棵獨苗上,然後期待他能結出一畝地的糧食,這是一種思維的誤區。
所以孩子培養毅力隻能在其培養毅力的過程中才能實現。這個過程需要我們耐心。
家庭教育資料卡
什麼是學習積極性
學習積極性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受個性傾向性製約的一種自覺、能動的心理狀態,通過外顯的學習行為得到表現。
幼兒園及小學生常常帶著這種原始的學習需要詢問、承認或進入幼兒園和學校。他們希望家長、教師能幫他們填補認識上的空隙。這就是年幼的孩子會提出這麼多“為什麼”的理由。
如果成年人能不斷幫助孩子填補認識上的空隙,又不斷為他們設置新的空隙,還讓她們學會自己去尋找填補空隙的方法、途徑,孩子的學習需要不僅不會泯滅,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知識麵的擴大,不斷發現自己許多新的未知,學習需要會變得更為強烈。
家庭與學校作為誘惑,通過激活學生學習需要,對個體產生的影響是深刻的、持久的。孩子的學習目的、自我期待是激活學習需要的內部誘因。
感 謝 挫 折
幸福父母法則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我發展的潛能,當他們遇到挫折時,會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孩子不隻是需要成人在方法上給予指點和幫助;他們更需要自己在挫折中學會麵對,學會擔當,讓每一次挫折者都能激發起他們的鬥誌,讓他們嚐試對自己的生活深入思考。
盡管父母竭盡己能為孩子鋪平道路,希望他們能一路坦途,順利成長,但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也隻能陪伴孩子走一段路,我們不可能總是為他們遮風擋雨。其實,每個孩子都具有自我發展的潛能,當他們遇到挫折時,會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孩子不隻是需要成人在方法上給予指點和幫助;他們更需要自己在挫折中學會麵對,學會擔當,讓每一次挫折都能激發起他們的鬥誌,讓他們嚐試對自己的生活深入思考。既然如此,我們就放開手,讓孩子學習獨自行走。
放開手讓孩子自己站起來
其實對於孩子人生的發展來說,學會獨立承受挫折比學習成績優異更重要。這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因素,相對於學業成就來說,現代社會的發展更需要能夠自主發展、獨立生存和承受挫折的新新人類。
一個剛剛學習走路不久的孩子在蹣跚中跌倒了,母親不禁驚叫 起來,本來正努力往起爬的孩子嚇哭了,眼巴巴地等待著媽媽把自己抱起來。父親攔住了正想上前的母親,示意她讓孩子自己爬起來,母親沒有動,兩人遠遠地看著啼哭的孩子,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孩子停止了哭聲,努力從原地站起來,繼續向遠處的小搖馬走去,掛著淚珠的臉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孩子跌倒後最擔心的往往是父母,我們心疼孩子,總是想在孩子摔倒後跑過去問這問那,然後再仔細檢查孩子身上的每一個部位。我們的這些舉動給了孩子一些信號——我沒有能力自己站起來,必須父母來幫忙;或我不必努力,摔倒後自有父母來扶,隻要等待就行了。孩子無助的眼神,傷心的淚水,一定會得到他人的同情與憐憫。他們哭著等待媽媽來扶時雖然一時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但同時也錯過了獨自麵對困難、承受挫折、自己解決問題、思考問題。
麵對跌倒的孩子,我們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自己站起來的,從摔倒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會想辦法爬起來。再走路時,他們就會留神;遇到障礙物 時,他們也會小心繞過。當依靠自己的努力達到目的地時,孩子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悅,在戰勝挫折的過程中他們變得更加堅強,更加自信。放開手腳,給孩子自己空間,讓他們去選擇吧!
承受挫折的能力需要鍛煉
常聽見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膽小、懦弱、無能,但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孩子軟弱的個性可能是由於父母過多地替代孩子承擔責任,不給孩子機會曆練造成的。在這種家庭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也就特別懼怕挫折,逃避困難,喜歡抱怨。相反,那些經常鼓勵孩子依靠自己力量與智慧去迎接困難,進而戰勝困難的人則會培養出自信和自律的孩子。
在美國,有一對年輕夫妻帶著7歲的兒子騎車去郊遊。途中兒 子的童車陷在了泥地裏。這對夫妻隻說了句:“闖過來!”就徑直走了。孩子轉不動,隻好下來推著走……當孩子滿頭大汗,趕上父母時,他
得到了響當當的鼓勵:“好!我兒子像個男子漢!”
如此狠心地看著受罪,在我們看來真是有些不可思議。但不可否
認,這對夫妻的作法值得我們回味和反思。麵對泥濘的道路,父母完全可以幫孩子一把,但是這對夫妻卻把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了孩子,僅一句:“闖過去!”傳遞的是幫助孩子解決困境的方法,車子原地轉不動孩子隻有下來推著走,才能闖過去。因此當孩子在幹不好事情或遇到苦難時,我們應該鼓勵、指導而不是替代,這才有助於孩子學會生存的本領,學會適應社會生活。
魯迅先生曾告誡過我們,綿羊式的教育,培養不出敢於搏擊自然的狐狼。隻有放開手腳才能讓孩子經得住風浪,並學習在實踐的大海中衝浪,不至於被海浪擊倒、淹沒。走出替代的誤區,交給孩子解決困難的方法,給孩子創造鍛煉的機會,無疑是現代父母應當遵循的家教原則。
挫折是一棟看得見風景的房子
盡管我們照顧孩子無微不至,唯恐不周;盡管我們寧願自己受累,也不願讓孩子委屈,我們的孩子還是難免受到挫敗。挫折是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煩惱,但它卻是人生的巨大財富。孩子在還有能力站起來的時候摔倒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由此,他們了解了自己的實力。
其實挫折是一棟看得見風景的房子,當風雨來臨時,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威力,而當風雨過後出現在窗前的是一道絢麗的彩虹。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小小從小膽子就很小,父母為了鍛煉他的膽 量,給她提出一個要求:每天自己過馬路,因為學校與自己的家僅隔一條馬路。
第一次過,當爸爸鬆開小小的手,把她獨自放在馬路邊上時,她的小臉嚇得煞白,腿還不停地發抖,爸爸緊緊地跟在她的身後,不停地鼓勵她,就這樣她緊緊挨著爸爸勉強過去了。
第二次過,當她走到馬路中間時,突然拽住了前麵正在過馬路的一位老奶奶的衣襟,被人家攏著過去了。
第三次過,猶豫、害怕的心理雖然仍未消失,但是在爸爸“往前走,勇敢點兒,你能行”的鼓勵下終於自己邁動了腳步,獨立走了過去。
在今後的第四次、第五次……小小終於能每天自己過馬路,父 母及時鼓勵她,表揚她是個勇敢的孩子,孩子在不斷的鍛煉中一天 天在變化。
麵對這樣一個膽小的孩子,我們也曾無可奈何,既疼又恨。但是孩子生活能力的鍛煉,常常孕育在跌跌撞撞之中,因此孩子出些差錯,走些彎路,帶來一些苦痛,蒙受一些損失,在習得正確行為過程裏往往難於避免。不經摔打和挫折,怎能長見識,增智慧呢?小小第二次過馬路時能夠想出辦法依靠前麵老奶奶的力量幫助自己過馬路,這就是一種方法,當她完全克服了懦弱,勇敢地走過馬路時,在心理上她就贏了。她可以享受到獨自過馬路的得意與自豪,可以向我們證明她是一個勇敢的孩子。
雖然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裏幾乎天天都在學習解決這種或那種知識上的問題,但麵對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他們往往一籌莫展。比如有的孩子遭到老師誤解或不公平的待遇,就在一氣之下而離校離家出走,這樣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時不能在頭腦中產生這樣的思維:“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我所遇到的麻煩?”而逃避則成了他們習得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是,如果孩子的思維能夠往這個方麵定向,靈方妙計就不斷會從大腦裏湧出,而且還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與困難搏鬥其樂無窮的感受。而對那些不善解決困難的孩子,這一能力的缺欠不僅使其在心理上有種對困難的恐懼感,從而總是尋求保護和依賴,而且還極易使原來是一些小級別的問題升格為不太好解決的問題。
和挫折碰碰頭
父母不僅要重視孩子解決書本上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還要善於引導孩子運用靈活的思維方式積極主動地解決實際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教會孩子要勇敢。
在小幹部競選中,一直擔任中隊長的碩碩落選了,其實他僅與 當選的中隊長張思一票之差。許多同學都勸碩碩不要傷心,其實他 在大家心目中一直是個合格的中隊長。隻是因為最近幾個月他大病 了一場,近幾次的測驗成績不很理想,影響了與張思競爭的實力。
競選之後老師和父母都擔心碩碩接受不了,幾次找他談話。而 碩碩則欣然接受,他說:“張思自從轉學到我們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且關心同學,我生病時,他還經常給我補課,是個合格的
中隊長。”在今後的各項活動中,碩碩與張思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校園也是一個小社會,孩子們在這裏學習競爭之道。帶著父母的囑托執著自我的期望,他們要證明自己的實力,實現自我的價值。然而事情往往不能為孩子所願,落選之後孩子們還要學習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挫敗的自己,並積極籌劃自己的明天。
其實我們對孩子的寬容,會幫他們逐步消除心理壓力,坦然麵對競爭中的失敗,不管同學們怎樣評價自己與競爭對手,但自己心裏明白,能和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會更激發自己的上進心。同時良好的心態也融洽了自己與同學之間的感情,有時寬容會贏得更多的支持與幫助。兩個可愛的孩子成為了好夥伴,孩子心中沒有了心理負擔,也能共同在班級生活中合作。合作比競爭更會讓我們的孩子適應社會,適應不斷變化的集體生活。
家庭教育資料卡
如何正確認識挫折
從某種意義上講,挫折是人生的組成部分。雖然這是人們所不願意麵對的,但它恰恰是生活的本來麵目,是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
青少年受挫折的常見表現有:學習、考試中的挫折,人際關係中的挫折,情感發展的挫折,自我意識發展中的挫折等。我們應該分別對他們不同方麵的常見挫折進行分析,幫助他們認識挫折產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使他們對挫折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從而在遭到類似的挫折時不至驚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