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幫助肯少年認識挫折的兩麵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挫折也不例外。挫折既會給人帶來煩惱和痛苦,也能使人奮起、成熟,讓人從中得到鍛煉,受到教育。在對青少年實施挫折教育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挫折的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挫折。

當青少年能夠做到理性的認知,具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挫折能夠自我調適,那麼它的抗挫折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做一個勇敢孩子的母親

幸福父母法則

孩子的性情往往承襲於父母。溫和的父母培育出謙恭的子女,善良的父母培育出寬容的子女,開朗的父母培育出快樂的子女,堅強的父母培育出勇敢的子女。

母親是孩子性情成長的溫床,做一個勇敢孩子的母親首先必須戰勝自己的膽怯。

曾經在一本很時尚的育兒書裏讀到這樣一個故事:媽媽和孩子一同去郊外玩耍,孩子專注地在草叢裏尋找著什麼。突然孩子用一根樹枝挑著一條又綠又肥的毛毛蟲,興奮地把它放到媽媽的手心裏,高興地說:“媽媽,您看我找到了一條毛毛蟲!”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最害怕毛毛蟲了。此時,媽媽想自己一定不能扔掉女兒鍾愛的小蟲,一定不能驚叫,一定不能逃跑,否則天真的女兒也一定會被自己的恐懼所嚇倒,變得和自己一樣害怕小蟲。媽媽強忍著心中的恐懼,她蹲下身,輕輕捧著這隻毛毛蟲,專注地和女兒一起欣賞,看毛毛蟲在她手心裏爬,驚歎毛毛蟲身上美麗的花紋。

我欽佩這位媽媽——一個想做勇敢孩子母親的媽媽。在恐懼麵前她戰勝了自己的膽怯,把一顆勇敢的心留給了女兒。

孩子的性情往往承襲於自己的父母。溫和的父母培育出謙恭的子女,善良的父母培育出寬容的子女,開朗的父母培育出快樂的子女,堅強的父母培育出勇敢的子女……

孩子的勇氣從哪裏來?

小鵬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可是他還從來沒有單獨出門玩兒過,每次下樓玩耍都必須要媽媽或奶奶陪著。家裏來客人了,他就躲到裏屋不敢出來。上課老師點他回答問題,他也不敢抬頭大。

現今流傳一種說法:現在中國的孩子沒有了血性,變得膽小怯懦,這種現象在男孩身上表現得尤其突出。雖然這種說法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在我們的城市裏的確有越來越多像小鵬那樣的孩子,他們膽小、嬌氣、怯懦、依賴,不敢獨立承擔他們能力範圍內的事務,害怕遭遇挫折,不敢接受生活和學習中的挑戰。孩子們的勇氣“丟”在什麼地方了?讓我們把它找回來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學習如何生存。探索活動是孩子積累早期生活經驗的主要途徑。孩子們從睜眼、抬頭、翻身、爬行開始觀察、體會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天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想要成為世界的主人,這個信念讓他們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勇敢的群體。你看我們的孩子,剛剛學會蹣跚走路就甩開看護人的手,獨自跌跌撞撞地向前衝;你聽他們剛剛聽媽媽讀完海盜船長的故事就拿著板凳當舵輪,不知天高地厚地嚷著要做水手遠航。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探索活動都能夠進行。在父母和養育者的心裏有一道防線叫做“安全”——所有的活動都必須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這為我們的孩子構築了一道保護牆,讓他們遠離傷害,順利成長。但是在不同的家庭裏,保護牆的高度、數量、性質以及它所圈定的範圍是不一樣的。

有一種家庭,目光所及之處都是管製轄區。這裏非常安全,因為有嚴明的“戒律”和無微不至的“護法”,到處都招貼著“此路不通”的告示,可憐的孩子隻能蜷縮在極其有限的空間裏孤獨而無聊地重複那幾個“絕對安全”的遊戲。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成一隻沒有想象力的井底之蛙,在被馴服之後,雖然籬牆撤去,仍然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們在藩籬之中失去了想象和探索的勇氣。

另一種家庭,這裏沒有管製、沒有界限,孩子們好像可以隨心所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養育者的放縱將這裏變成了一片無人看管的荒原,雖然既沒有籬牆也沒有警示,但處處都暗藏危機。孩子們沒有理智的引導,獨自在荒原裏闖蕩,不知是非,不懂規則。縱然長大了,也隻是一個愛闖禍的冒失鬼,由於過於關注自己的感受,不會合作,不懂做人做事的規矩,他們將初涉人世之時碰得頭破血流,滿身傷痕。他們在荒原裏迷失了指揮與勇氣。

這裏還有一種家庭,雖然沒有堅硬的籬牆,然而卻有一種溫和的情緒在持續釋放。這裏有鼓勵的掌聲,它讓孩子們大膽地嚐試;這裏有規勸的鈴聲,告訴孩子們前麵有危險;這裏還有溫暖的懷抱,安撫孩子受傷的心情。孩子們在這個家庭裏學習: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他們逐步領悟到人生的規則是敢為和敢負責任。他們在讚賞與信任中獲得了勇氣與智慧。

想一想,我們的家庭是什麼樣子的?或許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家庭放進上麵任何一個模式中,但似乎又兼有其中一個或幾個的模樣。孩子的勇氣從哪裏來?又遺失在什麼地方?家庭是孩子勇氣的發祥地,父母是孩子勇氣的導師。

我們如何塑造勇敢的孩子?

最初在孩子的眼裏,世界是奇妙的,而不是可怕的。在與教養者共同生活中,他們觀察成年人的態度和行為來了解事情,然後再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來認識和理解事情。在下麵的例子中,我們將了解年幼的孩子們是如何學習勇敢的精神的:

媽媽告訴文文開水是燙的,不能碰,否則會受傷。通過媽媽的介紹,文文了解開水的性質是熱的,但他並不知道熱到什麼程度,為什麼會受傷。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文文冒險去試一試。於是,趁爸爸倒開水沏茶的時候,文文勇敢地拿起了裝滿開水和茶葉的玻璃杯,他真的被燙疼了手指,趕緊一撒手,結果打翻了玻璃杯,滾燙的茶水濺到了文文的手背上,更疼了。這時文文已經通過自己不聽警告打翻茶杯這件事情學習到了兩件事情:他真的知道什麼是燙以及受傷;他還知道沒有聽從父母的勸告後果是嚴重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媽媽聽到動靜走過來後她沒有責怪兒子,因為她知道兒子已經在這件事情中受到懲罰了。媽媽捧起文文的手,輕聲地說:“看來你很疼,你受傷了。”然後給他上了燙傷藥,收拾好打翻的杯子離開了。文文特別不好意思,隻好一個人忍受燙傷後的痛苦,為自己冒失的行為承擔後果。後來,文文對爸爸媽媽提出的警告格外重視不再不顧一切的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了,他學會了控製自己的衝動,也知道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如果媽媽在文文受傷後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會得到什麼呢?

媽媽怒不可遏地衝到文文麵前,衝著他大聲叫到:“看,你總是這麼不聽話!不聽話你就自己吃虧,還給我們搗亂!還不快收拾地板!”文文的注意力立刻從自己內疚、自責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開始號啕大哭,一方麵是為自己受傷感到委屈,另一方麵是用責怪媽媽不關心自己的傷痛來回擊媽媽對他的責難。爸爸聽見了文文的哭聲,馬上走過來摟起兒子不滿地數落媽媽:“都燙成這樣了,你還罵他!來,兒子,爸爸給你上藥。”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了。文文從這件事情中學到的是:媽媽總是不體諒我的,我受傷了她也不疼惜,與其我獨自忍受痛苦,還不如一推了之——他學會了逃避責任。

正如我們前麵所述,勇敢不僅僅是敢於去行動,更重要的是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否則就隻能是冒失和莽撞。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了解他們學習做事做人的規律,知曉對孩子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犯錯誤後,以體諒的心態和寬恕的行為來對待他們比責難更有效。因為體諒和寬恕能夠激活孩子的自我教育係統,他們勢必會做自我審視,考量自己行為的過失,獨自承擔責罰,學習如何謹慎從事。這樣他們就獲得了最好的教育,得到了勇敢的真諦——敢為、敢負責任。反之,如果我們搶在孩子的前麵做他們的判官,就給了他們一個逃避責任和懲罰的“好機會”,把他們引到了懦夫的角色中來。

和孩子一起正視和接納自己的弱點

我們常常看到許多青少年躊躇滿誌地朝著自己的理想國迸發,卻在不經意之間倒在一個小陰溝裏,從此一蹶不振。他們看起來是勇敢而無畏的,然而也是脆弱的,因為他們隻披了一件叫做“勇氣”的披風,而沒有為自己度身定做一副護身的“堅韌”甲胄。

性格風風火火的小雄在班裏一直都是中隊長。五年級的時候班 裏進行了改選,小雄很意外地落選了。落選後的小雄一改平日的果 斷,開始很在意同學們對自己的看法,經常擔心自己的言行會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與同學們發生矛盾或意見不一致時,總是把問題 歸咎到自己的身上。看著往日的“風火輪”變成了一塊沉重的 “大鐵餅”,班主任心裏很著急。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勇敢的人不僅是要奮勇前行,同時電要深入、全麵地了解自身,尤其是了解和接納自己的弱點。這是做一個勇敢的人的必要條件。因為隻有知道自己的“軟肋”在哪裏,才能有的放矢地充實自己、武裝自己,並在危難的時候躲避鋒芒,保護自己。上麵例子中的小雄在順境中是一個敢闖敢為的少年,然而在落選之後由於沒有全麵地分析原因,隻一味地自責,他就被自己的自卑感擊倒了。

父母若能和孩子一起全麵分析孩子自身的問題,幫助孩子,正視和接納自己的弱點,引導孩子改變偏頗的個人觀念和思維習慣,幫助他們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念,就能攻克孩子性格上的弱點給他們帶來的發展障礙。從而幫助孩子裝備一副“堅韌”的甲胄,助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乘風破浪,迎接挑戰。

如何幫助孩子們全麵地看待自己,尤其是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呢?雖然在不同的家庭裏,對待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但有一些理念卻是通用的:

◆ 幫助孩子認清自我的價值——全部的個人價值和獨特的個人價值;

◆ 幫助孩子認識人不完美是正常的、應該接受的,坎坷和崎嶇的人生道路才值得探求;

◆ 幫助孩子找一種慰藉心靈的方式——讓他們在失意的時候能夠感到安全和平衡;

◆ 幫助孩子認識自我的完善是通過奉獻而並非索取來獲得的。

家庭教育資料卡

家庭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的?

家庭是一個人一生的起點和終點。大多數人一生都是循著從家庭起步— 走出家庭——最終又回到家庭這個軌跡發展的。因而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家庭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將家庭成員牢牢吸引在它的周圍,給每一位成員施與影響,並促使他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造就一個個獨特而又相似、相對、相關的家庭成員。

夫妻間關係是家庭的核心關係,他們將直接決定親子關係以及家庭成員與外界其他人相處的方式。家庭的經濟條件是家庭運轉的物質基礎,它將影響子女的身體素質、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家庭的文化氛圍是家庭精神生活的標尺,它將影響子女的個性、道德情操、審美觀念的發展方向。家庭的生活方式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並與外界保持聯係的形式,它將影響子女的人生觀念、社會發展能力。家庭正是通過這些複雜的因素來塑造家庭成員的。

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最微妙的關係就在於,父母與子女一樣都在家庭這個磁場的作用下相互影響,不斷改變,共同成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為人父母,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提高自身的性情和修養,建立積極的生活觀念,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全、適應社會的孩子。

祝 福 孩 子

幸福父母法則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就是他們的未來。如果我們把對孩子未來的種種擔憂變成一個個祝福,就會發現我們的孩子也隨著這些祝福在悄悄發生改變——他們左努力實現那些美好的願望,試圖把它們變成現實。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不為孩子構想未來。可是每當我們滿懷激情為孩子們創想未來時,總是不禁為他們的前途擔憂,總是忍不住會想“如果……那該怎麼辦?”我們也習慣了對孩子說:“你可千萬別……,否則就會……”是啊,父母總是有經驗的,我們告訴孩子前方有那麼多的危險,可是卻很少為他們呈現成功的美景。孩子們在父母的警告中長大,戰戰兢兢,左躲右閃,一不小心就會印證了我們的“預言”。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就是他們的未來。假如我們把對孩子未來的種種擔憂變成一個個祝福,為孩子指引成功的道路,把他們的視線從危機重重的叢林中帶到“希望的田野”中來,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孩子也隨著這些祝福在悄悄發生改變——他們在努力實現那些美好的願望,試圖把它們變成現實。

我們的期待就是孩子的未來

小昆要上小學了,他興奮得不得了。然而媽媽卻心憂忡忡,擔

心兒子會不適應小學的生活。就在上學的前一天晚上,媽媽嚴肅地和兒子談了一次話。媽媽告訴小昆,小學和幼兒園有很多不同,會有很長時間要坐在座位上聽課,不許說話、不許走動;小學的課程很難,必須認真學習;不許玩;小學有嚴格的紀律,不能太隨便、……聽了媽媽的叮囑,小昆發怵了。第二天,當小昆被媽媽送到小學的校門口的時候,他嚇得躲在媽媽的身後,死活就是不敢進去。在媽媽的再三勸說下,小昆才戰戰兢兢地走進校園。

我們不知道小昆上學的第一天是怎麼度過的,但是他肯定是害怕與擔憂多於興奮和快樂。因為在頭一天晚上,小昆已經被媽媽的擔憂所嚇到。我們的期待往往就是孩子的未來,同樣,我們的擔憂也會在孩子的生活中變成現實。因為孩子已經接受了我們的暗示,與我們同樣地擔憂。當孩子的眼裏所看到的都是我們警告的陷阱時,閱曆淺、經驗少的他們一定會陷入深深的憂慮中,在困難麵前驚慌失措、沮喪不安。這不是我們所想看到的。如果小昆的媽媽在上學的頭一天晚上不是告訴兒子明天有那麼多的困難,而是告訴他明天怎麼做就會享受愉快而興奮的第一天,那麼小昆就不會在進小學校門前怯場。因此,如果我們想為孩子指引道路就告訴他們正確的方向;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成長進步就祝福他們。在父母祝福與期待的目光中,我們的孩子胸

中將充滿勇氣,自信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對父母的愛的信念會支持孩子們繞過泥沼,邁過坎坷,衝破阻礙到達理想的彼岸。

期待是切實的指導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僅僅是叮囑和觀望,而是由一個又一個切實的指導串聯起來的“福珠”。沿著福珠的軌跡,孩子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得腳踏實地。

林美上三年級了,老師布置的作業竟然要用到互聯網。爸爸媽 媽一籌莫展,害怕可愛的林美被可怕的網給“拖住”.但又無法阻 止女兒“觸網”。怎麼辦呢?爸爸想了一個妙招,用美好的事物占 據女兒的心靈。他告訴林美可以用來搜索資料的健康網站如 google、baidu等,和女兒約法三章,每天用半小時時間一起上網, 瀏覽時事、查詢文化、地理、曆史、科技資料和圖片。他們還一起建立了林美日記文件夾,讓林美充分感受到了網絡和電腦帶來的便 利,也避免了一場由“觸網”引起的爭端。

當我們紛紛抱怨:“現在的網絡太糟糕了,遊戲、色情、暴力、網戀充斥”時,有沒有想過——其實,網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不善用網絡,被網絡所控製、愚弄。在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麵前叫嚷著“危險”隻會激發他們探險的興趣。如果我們牽著孩子的小手,帶著他們一起領略網絡世 界的奇妙,在他們的心靈裏根植真善美的理念,情況將會逐步改善。我喜歡民族歌曲,總是從網上Download -些老歌,例如《小白楊》、《青藏高原》、《茉莉花》等,時間久了兒子也能跟著一起哼唱一些歌曲了,尤其是當聽到克裏木大叔唱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的時候,更是要求我反複播放,一遍又一遍地跟著唱。我們還經常在空閑時一起欣賞葫蘆絲、古箏、排簫等民樂演奏的CD,把我們的心境從繁忙的工作和學習中暫時解脫出來,大家都感到很輕鬆愜意。

父母的興趣和品位是孩子心性成長的沃土。孩子天生具有向著真善美發展的潛力。如果我們將自己熱愛的美好事物展示在孩子的身邊,他們就會自然地跟隨我們的引導前進,大可不必通過逼迫他們考級、過關的形式來提高孩子的“素養”。

了解孩子成長的心理需求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並非是無償的,它們總是伴隨著對孩子成長的期待而進行。但如果我們的期待與孩子自我成長的期待大相徑庭,那麼失望與衝突將是在所難免的了。

成成的媽媽是一位溫和的女性,但自從女兒學習彈鋼琴以後,她變得越來越焦慮和急躁。尤其是當她帶著小成成到老師那裏回琴後,對女兒的抱怨就演變成了一場指責和加練的懲罰。

成成的媽媽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是什麼讓成成的媽媽告別溫和,變得嚴厲?學鋼琴到底是誰的心理需求?成成的媽媽了解女兒的心理需求媽?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年人眼中的世界是大不一樣的。在我們的眼裏,有著一個又一個既定而明確的目標,。這讓我們走得踏實而堅定。然而孩子們卻不是這樣,尤其是童年時期,世界對於他們來說就像一個變幻莫測的萬花筒,什麼都是神秘的,什麼都值得一試,什麼都是有意思的。他們太忙了,哪有工夫坐定在琴凳上琢磨黑白二色的琴鍵呢。但這並不是在虛度光陰,童年時期的探索對人一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正是在這些嚐試中,孩子們知道了自己的興趣,了解了自己的能力,並逐步確定了自我發展方向。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發展的理想,有自我成長的心理需求,這是引導他們走向成功與幸福人生的階梯。做父母的就是要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了解孩子成長的那些心理需求,陪伴他們去尋找、去嚐試、去選擇,去發現和成就孩子的真我。

祝福孩子的父母們要了解什麼是自己的需求,什麼是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成長為理想中的自己。當然辨別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成成的媽媽要辨識學鋼琴是孩子的迫切要求,還是為了滿足自己做母親的虛榮心。如果是成成真心想學,媽媽就幫助她克服畏難的情緒,找到學習鋼琴的好方法;如果是為了向同事或朋友證明自己的孩子也有音樂稟賦,或是為了彌補自己童年的遺憾,那麼成成媽媽還不如自己報班學格習鋼琴。

其次,成成的媽媽要學習控製自己的心理需求,讓孩子有心理成長的自由空間。如果成成是因為畏難而不想學習鋼琴,那麼就讓成成自己去感受放棄興趣的痛苦,而不要超越到孩子前麵做她的判官;如果隻是媽媽自己的一廂情願,那麼就讓孩子自己決定是繼續學習還是放棄。

父母們隻有了解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夠給予孩子真愛的祝福,與孩子一起修築發展的廣闊空間,而不是給孩子和自己加上沉重的情感負擔。

真愛的祝福

有一些問題是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必須要考慮的:

——在我們心裏,是否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人財產?

——在我們聽孩子訴說心事時,是否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過?

——我們是否認為孩子必須聽我的,他們的想法都是幼稚的?

——我們是否害怕孩子長大?擔心他們離開自己?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絕不能讓孩子受委屈,要讓他們甜蜜而快樂地成長?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是給予他們真愛祝福的前提,尊重孩子的選擇是給予他們真愛祝福的基礎,信任孩子的自我發展能力則是給予他們真愛祝福的踐行。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父母的嗬護,更需要父母的激勵。孩子需要從父母的眼神裏、微笑裏、言語裏獲得“我能行!”的肯定。這是一種信念,一種從他信到自信的成長動力。有了這種動力,我們的孩子也就從我們這裏獲得了個人成長的真愛祝福。

為了更真切地了解“真愛祝福”的涵義,讓我們重新考慮上麵的這些問題: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私人財產。

每一個孩子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選擇、決定自己將要成為一個什

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

·孩子在向我們訴說衷腸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最不設防的時候,他們

以開放的狀態與我們進行著心靈的溝通,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快樂與憂傷、期盼與焦慮、收獲與失落……此時此刻,孩子們最希望爸爸媽媽能和他們站在一起,去看他們眼中的世界,去體味他們心中的七情六欲。我們千萬要管住自己的嘴和心,不要去評價對與錯、得與失。想一想,我們也曾這般天真、幼稚過,我們也是從偏執和迷惑中走出來的,也就釋然了。

·如果我們知道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不會要求他們必須時刻

“聽話”。如果我們蹲下來,從孩子的視角觀察世界,按照3歲、6歲、9歲孩子的方式思索問題,就不會覺得他們幼稚可笑了。相反,我們還會為他們大膽的設想、豐富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追問而驚歎。

·當我們自告奮勇地為孩子們忙這忙那時,有沒有自問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我們那麼熱衷於“幫助”孩子,為什麼不斷強調孩子的溫順聽話?這是愛還是控製?被父母牢牢控製的孩子在失去自由的時候會有什麼感受什麼孩子越大與我們的衝突就越多?挑戰權威和奪取控製權的“戰爭”在專製型家庭中不斷爆發。為孩子鬆綁吧,讓他們成為自己的主人,學習自我控製、自我發展。沒有哪個孩子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雖然我們從心裏希望孩子的成長順利一,但是沒有嚐過苦頭的孩子是不會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和幸福的。做父母的社會經驗固然重要,然而孩子必須積累自己的人生閱曆,“試誤”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把路讓給孩子自己去走,把快樂的鑰匙交到孩子的手中。

家庭教育資料卡

衡量真愛的兩把尺子

徐浩淵博士在她的著作《我們都有心理傷痕》一書中談到了她對於真愛的理解。她說衡量真愛有兩把尺子:“一、真愛行為是一種撫育自身和他人情感與精神成長的行為;二、真愛行為助長個人的責任感。”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就必須去學習如何給予他們真愛,幫助我們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並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能為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人。

正如上麵所談到的,對孩子放任和縱容不是真愛,而過多的幹預和嚴厲的管製也並非真愛。忽略孩子被愛被關注的心理需求不是真愛,而把我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也並非真愛。單純的給予不是真愛,而一味地句孩子索取成績也並非真愛。真愛是什麼?

真愛是在家庭裏給予孩子和自己充分的發展空間;滿足孩子和自己的愛與被愛的心理需求;孩子和父母各自承擔起各自的家庭責任;每一卜家庭成員都能夠獨立自主發展,相互之間平等溝通並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