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格 篇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人格
幸福父母法則
從幼年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真的是很有必要的。孩子們在獨立活動的領域裏將會獲得與人交往的自信;發展出對生活、對事物的濃厚興趣;他們會更加主動地謀劃自己的事情,更有責任感;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信任、助人等積極的人生觀念。
父母的後退是為了孩子的前進。
實際上,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往往會演化成為對孩子自然成長的幹涉。與成人一樣,幼小的兒童也需要獨立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他因為知道自己是掌控事態的主人,了解自己有足夠的權威、能力而感到自信和安全。
當媽媽發現4歲的小銳能夠記住通往中三班的路,能夠準確地
認出班裏的每個老師和小朋友的時候,就不再護送小銳到教室門口
了,隻是在幼兒園門口和兒子說再見,讓兒子獨自走進教室。
早晨是職場父母們最忙碌、最焦急的時刻,在一大堆的催促之後,急匆匆地把孩子送到老師手中,然後像完成任務似地轉身就走,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感受呢?當自己被爸爸媽媽草草地交給了老師的時候,很多孩子會有一種“做父母包袱”的自卑感。同時,也有一種失去自由的孤獨感和委屈,這樣的心情,孩子不哭才怪呢!
在幼兒園門口與孩子從容地告別,讓孩子獨自走進幼兒園、走進教室。一方麵,父母們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奔赴職場;另一方麵,也是在告訴孩子這是他的世界,他可以自己決定繞過幾棵樹,在什麼時候停下來看看朝陽,聞聞花香,聽聽鳥啼,通過走左邊還是右邊的樓梯,從前門還是後門進教室,跟班裏的老師攀談些什麼……孩子在和爸爸媽媽做了親切的告別之後,馬上就可以安排自己的時空,至少有5分鍾的自由屬於他們,這會讓孩子熱愛上幼兒園。
自由地探索是自信的開始
兒童對生命的探索始於對日常生活的實習。能夠較好與人交往、有良好生活習慣並能比較獨立地處理事物的兒童,將從成人那裏獲得更多的讚賞和承擔更多的責任,他們也會因此從小夥伴那裏獲得更多的欽慕眼光,這一切都無疑在告訴他們:你是有價值的、能幹的和可信賴的!成功的感覺讓兒童在生活裏更加自信、果斷而智慧。我們往往會驚詫於他們的成就。
由於工作非常忙,小非在2歲3個月時被送到老家與爺爺奶奶 生活。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他唯一可以信賴的是零星陪伴他的奶
奶。他一個人在異鄉的幼兒園裏與一群完全不說普通話也聽不懂普通話的1歲半到2歲半的孩子們共同生活。真的很難想象他是如何 度過最初的那些孤獨日子的。但僅1個月以後,奶奶來電話說,毛頭小非已經能用很流利的方言約小朋友出去玩了,他還以他獨特的 北京話和極其粗淺的英語贏得了老師的青睞。
是的,在父母心中總有千千萬萬個疑慮,孩子們能行嗎?他們怎麼才行呢?答案是:隻要你相信他們,給他們機會,給他們細心的指導,給他們適時的鼓勵,他們就能為我們展示自我成長的無窮潛能。
先學習後實踐
每當我們孩子的一些能力成長起來之後,就可以嚐試放放手。父母向後退一步,孩子就能夠向前邁一步。
小果的爸爸是個細心的人,他送給小果一個漂亮的小書架,教
小果如何把玩具分類擺放。小果很為自己擁有這麼個好禮物而高興,時常對小朋友和老師們提起。過了一段時間,爸爸又拿出五顏六色的小紙片和小果一起為書架的每一格做了標簽,讓小果把自己的書籍和玩具收拾到固定的地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提醒,小果已經基本能夠獨立完成整理工作了。爸爸就經常在老師和朋友麵前誇讚小果學會了整理物品。然後,在家裏爸爸不但把整理玩具、書籍的任務交給了小果,而且還讓兒子自己學著整理衣物。慢慢地,小果養成了定期整理個人物品的好習慣,有時還主動幫爸爸媽媽整理東西。
給孩子一個機會,去成就他們。教他們如何撥打電話,如何與小朋友預約會麵的時間和地點,讓他們選擇自己一天的遊戲……逐漸地,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們開始能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不總纏在我們的身邊要這要那。他們總能夠從生活中發現令自己開心的事情……這些都表明,他們開始學習自主地生活,開始主宰自己的世界了。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發展和樹立受教育者內心的力量,使他們能夠成長為一棵參天的大樹,獨自承風受雨,屹立於紛繁的社會。做父母的不可能給孩子當一輩子的拐杖,因此我們要相信我們的孩子,為他們創造“獨立行走”的條件,給予他們適當的空間,慢慢放手,讓他們去摔打、去磨練。
好奇是種子,讚賞是陽光
經過“獨立行走”訓練的兒童對生活、對事物會保持濃厚的興趣。
有一天,2歲的包包看見媽媽在剝蒜,於是就好奇地問媽媽在幹什麼。機智的媽媽告訴兒子自己在剝蒜,並很自豪地說:“你看我剝的蒜又白又胖,多漂亮啊,一會兒吃起來可香了,它還能治病呢!”包包眼睛一亮,嚷著:“媽媽,我也要剝蒜!”媽媽拿起一瓣沒剝的蒜給他,並鄭重其事地對他說:“那你可一定要小心,不要把它給摳破了!”包包真的很認真地剝起來,每剝一下就舉起蒜瓣兒問: “媽媽,你看看我沒剝破吧。”那一天,從不吃蒜的兒子,吃光了菜裏所有的蒜。從那以後,兒子就“承包”了家裏剝蒜的工作,並“熱衷”於吃蒜。
兒童對周圍事物的獨立探索使他們更加了解世界,不害怕向前邁進,並對新鮮事物樂此不疲。他們總是在不斷地選擇、參與、積累生活經驗,驚訝於世界的變化,並熱愛自己的生活。
在對幼兒的獨立性訓練上,父母不必呼來嗬去地發指令。我們完全可以像包包媽媽那樣,利用孩子好奇、認真的天性,吸引他們投入到我們的訓練計劃中來。在關於“剝蒜”的活動中,包包媽媽不但自豪地向包包展示了蒜的可愛之處,而且還教會了包包如何剝蒜,讓包包樂於幫助媽媽幹剝蒜這件家務,並且還突破了兒童不喜歡大蒜的氣味的難點,引導包包認識到大蒜的保健功能,高興地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在這些訓練中,除了機智,更多的是我們做父母的要細心體察孩子學習中的難處,認可他們的努力,以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
犯錯誤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曲線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他們總會在一些事情上反複出問題,盡管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因此對他們的教育是需要反複進行的,父母們要能夠不厭其煩地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實,一般說來,兒童對社會行為的學習就好像是走迷宮一樣,他們每一次重複犯錯誤都比上一次離正確行為更近一步——因為他們隻有了解了更多錯誤的可能性,才能夠逐步鎖定”實施正確行為的途徑,從而發現真正能夠引導他們成功的道路。
小瑞回家有一個習慣就是脫了鞋就洗襪子。但是由於個子矮,
他必須踩在小凳子上才能夠得著水龍頭。有一次,他洗完襪子就跑
出去玩了,忘了收拾凳子。媽媽看到後就順手把凳子放回可是想想不對,還是把凳子放回到水池邊,並對兒子說:“瑞瑞,你快來看看你還有什麼事情沒做完呢?”小瑞顛顛地跑過來一看就知道了,不好意思地說:“哈哈,我都忘記了呢!”很爽快地把凳子放回到了原處,高高興興地玩兒去了。
兒童重複犯多少次錯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真正、親身從犯錯誤中習得了如何成功。換句話說,重要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誤的態度 如何—一我們是否讓孩子親自體會犯錯誤的後果,是否讓他們親身修正行為,是否使得他們感受到改正錯誤後的舒心和快樂。通常我們的作法是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然後親自去做;或者圖省事,順便就替孩子完成了本應屬於他們自己的任務。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讓孩子感到犯點錯誤沒啥大不了;間接後果是讓孩子覺得不論他們做錯什麼,總會有一個人幫他們解決問題,他們不必承擔任何責任。長此以往,我們的孩子就會由於缺乏實踐而變成低能、退縮以及缺乏責任的人。因此,隻有“嘴勤、眼快、手慢”的父母才能教養出認真、有責任心的孩子,也就是說要多說多指導,要多看細觀察,要少幫少替代。
獨立是一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追求的人生境界,我們總是希望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我們總是與管教我們的人爭奪控製權。然而爭奪自控權的鬥爭不是從青春期開始的。我們衝出母體,抬頭、翻身、坐起、爬行、蹣跚學步……都是在試圖擺脫成人的掌控,嚐試獨立生活。如果我們做父母的回想自己童年的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想想我們為此所付出的時間、情感、心智,就不會再緊緊地摟著孩子不放了。人生漫漫,我們隻能陪孩子走一程,放手是必然的,賦予孩子獨立的人格吧,不要用我們的愛去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關注孩子的成長,一點點地給他們自我掌控的權利,為孩子的成就欣喜,做一個放心的父母,何樂不為?
家庭教育資料卡
什麼是人格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人格的重要特質之一。它是一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選擇的適當目標的能力特征。這個能力特征包括:製定合適自己的發展目標、不依賴他人的幫助、不受外在壓力的影響,實現自己確定的發展目標的能力。
人格的獨立性包含三方麵的內容,即一個人的自立能力、自製能力和自主能力。
自立能力是指一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生存與發展的能力。人的自立能力是與依戀相對的人格特征。孩子大約在6個月的時候,會出現對母親的依戀情感,這種依戀將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而它的對立麵——自立能力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提高。自立能力在孩子們行為上的具體表現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對他人的依賴性不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對他人過分依賴,那麼他們就可能發展成為一種依賴性人格的人。
自製能力就是一個人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能力。一個人的獨立隻能是相對意義上的獨立。孩子在社會中生活,就要遵從一定的社會規範。這就要求他們能夠體察他人的需求,按照社會的要求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來控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而不是一味地特立獨行。自我控製能力差的人不是真正的獨立的個體。因為獨立是受社會環境製約的。
自主能力是指一個人在外界壓力和影響下,能夠堅持己見的能力。自主能力是獨立性人格發展的最高表現形式。即作為一個獨立人,能在、外界壓力和影響下,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獨立決定自己去做什麼(what)、怎麼(how)。
獨立性的人格特質不是生而有之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教育的“產品”,尤其與家庭教育有著緊密聯係。
把握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幸福父母法則
人一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總有低穀和巔峰。人的身體、才智、人格和品性發展也有一些關鍵時期。在這些關鍵時期我們在某些方麵總是能夠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施以良好的教育。就已經使孩子獲得了幸福人生的一半。
父母培養孩子是一項需要長久堅持、耐心守候、相機施教以及不懈推動的浩瀚工程。我們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需求、撥開他們心靈的陰霾、交給他們求知的金匙並非易事。因為孩子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在孩子發展的各個階段,父母了解孩子的機會都是稍縱即逝,可見把握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實施相宜的家庭教育是多麼重要!
12歲之前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大致為3歲之前的嬰幼兒期、3 -5歲的學前期、6 -9歲學齡初期、10 - 12歲青春期初期。在這些關鍵時期,孩子們會麵臨著自我成長、社會關係以及學習等各個方麵的情況,並接受來自這些方麵的壓力,他們的心理世界隨著自身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著巨變。
抓好3歲前的啟蒙教育
今天爸爸媽媽帶了幾位叔叔阿姨來玩兒,好客的小培把自己所 有的玩具都拿出來與客人們分享。叔叔阿姨們被小培邀請一起玩, 他們很快發現這個2歲的小姑娘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她能在很短 的時間內拚好一幅40塊兒的拚圖。大家連忙詢問小培的媽媽,小 培的“天賦”是從哪裏來的。媽媽微微一笑,淡淡地說:“她從1 歲半開始就對拚圖著了迷。先是拚10塊兒的,後來是20塊兒、30塊兒……現在她都能拚70塊兒的了,而且一玩兒就是1個多小時。”看來小培的拚圖特長是在不斷的學習中獲得的。
0-3歲是孩子的認知能力、情感發展以及行為習慣養成的啟蒙階段。人類的大腦在出生後的前3年飛速地發展著,腦的體積和重量都在不斷地增長,同時大腦皮層的溝回也在不斷地延伸和加深。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是一個狂熱的學習者,他們對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90%的學習能力在3歲之前就已經通過探索身邊的人和事物的規律而獲得。
與此同時,孩子在這個階段對他們的父母親或身邊扮演父母親角色的成年人產生了親密的依戀情感。他們信任這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成年人,崇拜他們、迷戀他們、依賴他們,同時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始終關注自己、嗬護自己、包容自己、愛自己。這些在孩子和爸爸媽媽之間培養起來的對他人的信任感和依戀感,以及那些他們在和爸爸媽媽相處時所習得的交往方法是他們將來建立各種人際關係的基礎。
3歲之前,孩子們的一些基本行為習慣也在逐步養成。在成年看護人的指導下,孩子們一步一步地學習獨立生活的技能,例如:有規律的生活節奏、獨立吃飯、獨自睡覺、禮貌行為、整理玩具等等。他們模仿成年看護人的行為習慣,按照成年看護人的要求來改變自己、塑造自己,隻為一個目的——成為像爸爸媽媽那樣的人。“成人感”的萌發是孩子成長的原始動機也是他們讓自己心理發展的最好理由。
但在這個時候,孩子們的心理世界仍是一個處於相對封閉的蒙昧狀態。由於生活範圍狹窄,社會閱曆很淺,認知能力有限,在家庭裏又長期處於被管理、被照顧的地位,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大理會別人的要求,不太懂得接受他人的規勸,有時甚至難以克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任性、執拗,像一個肆意妄為的“小霸王”。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0-3歲是孩子身心發展的第一個飛躍期,他們的學習能力、社交能力、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能力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個時期孩子的成長將為他們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前期,第一次違拗
3. 4歲以後的孩子們在情感上會發生一些變化。他們一改以往對父母的百般依賴和無限崇敬,心底裏暗暗生長出自主的意識,並且不時會違拗父母的意誌“任我行”。
最近,媽媽發現圓圓有了口頭禪。不論你跟他商量什麼事情,他說的第一個詞準是“不”。這讓媽媽有些惱怒——以前很溫順、聽話的孩子怎麼突然變得這麼難以管束?過了一陣子,媽媽發現其實圓圓隻是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爸爸媽媽不同,而並不是全盤否定父母的建議。於是當圓圓再次說“不”時,媽媽就淡淡地問兒子:“哦?這麼說你有新的想法?說出來我們聽聽。”當媽媽認真地聆聽了圓圓的意見並部分地采納了他的意見以後,他就不再像以前那樣總說“不”了。
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們仍然把父母看作自己學習社會角色的典範,他們仿效父母去學習做一個成熟的男人(女人)。隨著孩子們生活範圍的擴展——從封閉的家庭走到社區的庭院中,走到有眾多同齡夥伴的幼兒園去,他們的人生經驗日益豐富。在剛剛萌芽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的驅使下,孩子們內心裏脫離父母管束、獨立判斷、獨自探索、為自己負責的願望日益高漲。孩子們開始“不聽話了”,他們常常表現出倔強和固執,有時還會不理會父母的規勸,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祝賀你們,3、4歲孩子的爸爸媽媽,你們的孩子長大了!祝福孩子們,人生的新台階一路走好!在這個非常時期,請父母們稍安毋躁,請堅決而又溫和地循循誘導孩子們,別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引領他們走過這段充滿矛盾和衝突的道路。
過了這一陣,你們會發現孩子又會回到了身邊,癡纏著你們,比以前更聽話、更合作,幸福溫馨的生活重新開始了。與此同時,在這一片祥和之下也蘊藏著新的教育契機——別一味享受親子之愛,我們也要為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打基礎了。5、6歲是家庭教育從養育期進入培育期的轉折點。孩子們的天資、潛質開始逐步顯露出來,我們可以從孩子日常的遊戲和活動中觀察到他們的興趣、性情和特質,並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和培育。
不知所措的小學一年級
6歲的小兵,開始上小學了。在開學的頭一個禮拜,他每天都很沮喪,因為無論他多麼努力都不能讓老師喜歡他。在教室裏他總 是有出不完的狀況:一會兒是鉛筆盒掉地上了,一會兒是上課發言 沒舉手,一會兒是上課沒寫完作業……一天之中最痛苦的事情莫過 於早上起床了。每天清晨6:20他就必須準時起床,否則就會上學遲到,如果遲到了他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咳,真沒想到上學是如此的痛苦!
學齡初期的孩子將開始人生的許多個第一:第一次接受正規教育,第一次學習如此多的功課,第一次考試,第一次演講……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向複雜社會生活的門。同時,也一下子把孩子們推到了一個陌生的、複雜的、躁動的世界裏。盡管初來乍到的孩子們會感到驚喜、興奮,但是很快這些感覺會被不安、憂慮和害怕所取代。孩子們不知道在學校裏該做些什麼、怎麼做。
在新的學校,孩子們還沒找到可以信賴的成人做導師,也不確定身邊的小朋友哪個可以相知,你看,他們多像一群不知所措的迷途羔羊。在孩子這個心理多變的時期,情緒會不太穩定,喜歡耍小脾氣,吃不好,睡不香。
父母要多體諒孩子因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緊張和不安,從學習、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麵麵去關心孩子們,輔佐他們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盡量消除他們從學校帶回家的壓力;熱情、和藹和真誠地與他們談天說地,了解他們在學校的境遇,教他們正確地應對事情的方法;給孩子以充足的動力去調整自己,精神煥發地上學,自信地麵對同學和老師。
快速發展的8、9歲
耘耘的媽媽發現孩子最近和自己的話少了一些。即便是在和自己聊天時也是幾句話不離自己的好朋友力生、飛鵬和小虎。一說起和小朋友在一起的事情,耘耘就格外興奮,就連小虎家的貓病死了他都陪著半天眼淚,歎息了好一陣子。
耘耘媽媽的感受是大多數8、9歲孩子的父母都會體驗到的,那就是我們的孩子們正逐漸離我們遠去。在逐漸了解和適應了小學的生活以後,孩子們的人際關係結構開始發生變化。他們不再整天粘在爸爸媽媽身邊,而是開始在學校和社區結識同齡夥伴,並在這些夥伴裏發展深厚而真摯的友情。在這個階段,孩子們的情感變得更加豐富、細膩,他們對待朋友更加友善和富有同情心。在這個階段,孩子們的同齡夥伴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自己的父母,相比之下,他們更願意與同學和小夥伴們一起交流、玩耍。在這個時期仍然獨自龜縮在家,依賴父母的孩子會被同齡夥伴們瞧不起,甚至會被同齡人團體所拋棄。當然也有一些孩子需要更長的時間學習與同齡的小夥伴相處,並建立和諧、信任和依賴的同伴關係。
隨著社會生活圈子的逐步擴大,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增強8、9歲孩子的興趣逐步從自己的遊戲方麵轉移到各種社會性的事物上,他們的視線逐步從關注自己轉變為關注他人和社會。他們求知欲空前旺盛,努力通過報刊雜誌、影視、廣播、網絡等各種傳媒廣泛關注科學和人文的知識,希望了解更多的社會時事。他們就像是一塊空心的海綿,貪婪地汲取新知。尤其是獨生子女,由於是家庭裏的唯一孩子,他們占有更多的學習資源,父母在他們身上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他們往往能夠獲得更好的家庭教育。因此,8、9歲的孩子無論是在社會性交往還是在學業方麵都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父母們如果能夠抓住這個契機,拓寬他們的視野,引領他們從小家庭裏走出來,步人更加寬闊的社會生活,施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們就會得到全麵的發展。
青春的嬗變
小嘉剛上六年級就變得怪怪的,她一改過去大大咧咧的樣子, 變成了一個“瓷娃娃”——碰不得。過去的好朋友都不敢再和她深交,生怕一不小心觸動了她的哪根神經,惹她生氣。
11、12歲孩子的生理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出現第二性征,他們開始進入青春期。由於沒有經驗,孩子們可能會因為第二性征的出現,而產生心理壓力。由於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缺乏了解,事先沒有心理準備,孩子們會感到有些恐懼和羞澀。由於不敢和成年人交流,他們會暫時封閉自己,表現出敏感、煩躁和多愁善感的情緒狀態。
此時的孩子是孤獨的,他們想和小夥伴們說說自己身心的變化,可是卻發現朋友們也被這些變化困擾得一籌莫展;他們想跟爸爸媽媽談談自己的心事,卻又害怕被拒絕。處於兩難境地的孩子們隻能獨自消化自己的苦與愁,但在擔心和焦慮中生活卻並非易事。父母不妨主動和孩子聊聊天,談談心,和孩子一起探討這個階段生理和心理兩方麵的變化,教給他們應對的方法,幫助他們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變化,輕鬆進入青春期。
此外,對於11、12歲的孩子來說,父母和老師的權威性大大降低。他們開始以自己的立場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善惡、美醜。他們會發現父母或老師的諸多缺點,進而批判地分析他們的言行和思想。但由於孩子們的判斷能力還不夠高,容易受各種媒介的誘導,比較偏激地對待周圍人和事物。因此,幫助孩子選擇健康傳媒,讓孩子接受積極健康的教育是這一時期父母們的重要職責。
青春的花季燦爛而短暫,青春的嬗變巨大而深遠。讓孩子在嬗變中成長,而不是在蛻變中萎靡,父母親要付出無限的耐心、愛心和關心。
家庭教育資料卡
基礎教育階段家庭中親子關係的發展趨勢
親子關係是指家庭中父母(或有父母功能的人,如祖父母或其他養育者)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一般說來,在家庭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親子關係也將隨之發生一係列的變化,這就是“親子關係的發展”。
當孩子還在繈褓中時(0-3歲),完全有賴於父母的撫育,他們需
要父母悉心的喂養、周到的照顧和保護,並從父母那裏獲得安全感和信賴感,父母也同時從撫育嬰兒的過程中收獲到幸福與滿足。
到了幼兒時期(3 -6歲),父母除了繼續撫育孩子以外,還要開始給予適當的管教,讓幼兒能學習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做人、處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他們學習判斷是非、學習自我約束、學習合作與競爭。孩子從父母的撫育和管教中獲得自主自律生存的能力。從此,父母卸下了撫育幼兒的重任,頓感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