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黃侃先生的學術成就(2)(2 / 2)

第一,他在清人小學的基礎上,對文字、音韻、訓詁三個學術部門作了進一步的總結,使他們更係統化、理論化。他作出了古韻二十八部和古音十九紐的結論,指出了這些結論與等韻研究切合之處。古韻二十八部使陰陽二聲之對轉,陰入二聲之收尾嚴密就範,十九紐則使古雙聲有了定則,都可以說是集古韻學之大成的。他在金文、甲骨文對照下,對《說文》所記載的形、音、義統一的文字係統作了駁正和更深入的研究,使這個文獻語言學的名著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他對《爾雅》的同義訓釋作了精密的分析,並進一步補充了章太炎首創的語源研究,還對古音假借現象作出了嚴格而適用的定則,使訓詁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在文字、音韻、訓詁上的各種結論都是互相聯係的,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總結,因而也是較為全麵而有係統的。

第二,他對傳統語言學的研究是以訓沽為中心的。文字和音韻隻是他研究訓詁的工具。詞義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一個內在的主要推動力,詞義也是文獻語言學研究的落腳點;所以,以訓詁為中心來帶動其他兩個部門的研究是抓住了要害的。季剛先生擴大了訓詁研究的範圍,把訓沽學的原理科學化,並且準備形成一個從傳統訓詁學中總結出的係統的文獻詞義學。這部分工作雖然沒有來得及完成,但從他所作的資料準備中,還可以看出他的學術見解和觀點。

第三,季剛先生擴大了訓詁研究的範圍,不但在經學的基礎上發展小學,而且在文學的基礎上充實小學。他精研《文心雕龍》,熟知中國古代的文藝理論;他很早就專攻“選學”,對一部《文選》反複研讀;他自己詩詞歌賦無不精通,精心與隨意之作都很不少。這就使得他的訓詁學不但有經史著作為根底,而且有大量的文學語言作參考。他之所以能突破前人已成的結論,提出新的見解,走出新的路子來,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第四,在這裏,我們還不得不提到季剛先生在訓詁實踐上所作出的卓越成績。他是一位卓有成效的訓詁大師,作了很多疑難詞義的探求和訓釋了作,使不少前人未能正確理解的字、詞和篇章得到了解樣,救活了不少極有價值的文、史資料。比如《奏彈劉整》一文前半段是當代的訟詞,李善和五臣的《文選注》都未得解釋,所以說是一篇曆來無人讀懂的文章。季剛先生卻作出了詳盡的訓釋。他由於博通經史,熟瀆諸子,諳習詩詞,又有一套係統的訓詁方法,所以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是驚人的。有一次,一位叫戴明揚的同學注釋《稽康集》,其中有“交賒相傾”一語,曆來無人講清。戴請教多人,都未得到解釋,便讓我引見他去請教季剛先生。季剛先生立即找出證據,說明“交賒”是六朝語,義即“遠近”,戴明揚驚服而去。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曾在《製言》半月刊第五期上發表《致潘景正先生函》,其中談到向季剛先生質疑一事說:

……談次,幸次郎輒質之曰:“《轂粱釋文》兩雲‘釋舊作某’,何謂也?”公即應之曰:“此宋時校者之詞,非陸本文。釋舊作某者,《釋文》舊本作某雲爾。”幸次郎蓄此疑有年,問元北士,皆未之省。得此公解乃可渙然。於此彌益歎服,即有從遊之誌。第以瓜期已促,弗克如願。

吉川幸次郎於今年4月故去,生前一直為季剛先生亡故而未能拜之為師十分悲痛遺憾。季剛先生所以弛名中外,在學術上有極高的威望,是與他能夠運用自己的學問解決諸多疑難問題分不開的。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是不足信的。季剛先生訓詁實踐的成功,本身就證明了他的訓詁理論和方法的可貴價值。

季剛先生的學術成就很多。自然在他那個時代,以他個人的學術能力來說,也必然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作為近代文獻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功績卻是不可磨滅的。

葉聖陶先生在北京市語言學會成立大會上提出“搞語言學要中西結合”的問題,是提得很中肯的。今後,語言科學的發展既要注意吸收外國的研究成果,也要重視繼承本國的優秀遺產。今天紀念黃季剛先生,我特別提到我國的傳統語言文字學,也就是文獻語言學,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重視它、介紹它。整理它、發展它。作為季剛先生的學生,我更要學習季剛先生縝密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重視客觀材料的科學方法,為發展我國的語言文字學和促進我國的語文教育多做一點事情。

(陸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