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正在一個人朝門口站著,散著頭發,滿臉汙泥,鞋都跑掉了一隻,……胡屠戶凶神似的走到跟前,……一個嘴巴打將去。
見《儒林外史》
文士們為什麼如此瘋狂地追求科舉功名呢?原因很明顯,就是中了秀才、舉人、進士之後,就有了壓迫、剝削平民百姓的資格,就有了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做官發財的本錢了。範進未中舉前,住的是茅屋,穿的是碑衣,連飯都吃不飽。但中舉之後,情況大不同了。“果然有許多人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仆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範進家奴仆、丫環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儒林外史》還描寫了一大批貪官酷吏和土豪劣紳。他們都是中了秀才或舉人或進士,而又無德無行的文士們。王惠當了南昌太守,一上任頭一件事,就問當地“有什麼出產?” “有些什麼通融?”用頭號戥子稱銀,頭號板子打人。衙門裏是“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響成一片。高要縣的湯知縣沽名釣譽,為了表示自己的“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賄50斤牛肉的回教老師傅。這些是貪官酷吏的典型。嚴貢生橫行鄉裏,欺壓百姓。強圈鄰人的肥豬,勒索別人錢財。這是典型的惡霸。
《儒林外史》除了揭露、批判之外,也塑造了不少正麵人物形象。文士中的杜少卿雖是一個貴公子,但他慷慨好施,樂於助人。視功名如糞土。他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不但敬重具有反抗性格的女性沈瓊枝,而且蔑視封建禮教,敢於攜同妻子遊覽清涼山。此外,還塑造了牛老爹、卜老爹和包文卿這樣一些自食其力,樸實忠厚的下層人民的形象。這和腐敗的官場。趨炎附勢的社會風氣,是一種鮮明的對照。
《儒林外史》藝術上的最大成就,就在於它的諷刺性。魯迅說:“諷刺的生命是真實。”《儒林外史》所寫的人和事,在封建社會末期是到處可見的。其中不少人物和事件都有生活原型。大的事件如祭吳泰伯祠,小的事件如嚴貢生侵吞二房財產,都是作者親身經曆。至於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更是封建社會裏舉目皆是的人物。作者將這些生活中存在的事實,加以典型概括,具有了極大的諷刺效果。作者的諷刺手法是多方麵的。有的用誇張,像嚴監生死前伸出兩個指頭,暗示兩根燈草,浪費燈油。揭示了地主老財守財奴的本性。有的用矛盾寫法,收到諷刺效果。如範進中舉前,他丈人胡屠戶罵他“尖嘴猴腮”。而範進中舉後,說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揭示了胡屠戶趨炎附勢的個性。《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對後世諷刺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