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孫悟空是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非常喜愛的人物。它是著名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的主人公。此書作者便是吳承恩。
吳承恩(1510?—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出生在江蘇淮安。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雖然做官,但職位不高,都做主管縣教育工作的“學官”。他的父親是位小商人。吳承恩小時候聰明好學,博覽群書,不但文章、詩詞寫得好,而且字也寫得漂亮,在地方上有一定名氣。吳承恩還有一個愛好,就是非常喜歡看神魔鬼怪的書籍。他自己說,因為這些書看多了,所以,神魔鬼怪的故事裝滿了一腦袋。他很會說笑話,他的笑話不但引人發笑,而且含義深刻。這些對他後來寫《西遊記》無疑是有幫助的。
吳承恩是位真理想,有抱負的人。曾想科舉成名,做一番事業。但科場失意,屢試不中。30多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就是每年從縣裏選送到京師國子監學習的生員。因此他對科場的腐敗十分不滿。他父親去世後,家境更為清貧,長期過著賣文自給的生活。直到50歲以後,才做了一個縣官的副手。然而他生性倔強。為人正直,不願低頭哈腰侍奉權貴,不久,便辭官回家,專門寫書了。
他的著作很多,但大部分遺失了。保存下來的,隻有《西遊記》及後人編輯的《射陽先生存稿》聞卷。
和《三國演義》、《水滸傳》一樣,《西遊記》的成書,也是經曆了很長的曆史過程。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青年和尚玄裝啟程去天竺(印度)取經。化了17年時間,走了5萬多裏路,經過了一百多個地區和國家,才取回657部佛經。這件事震動中外,影響很大。回國後,他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記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山川風貌以及宗教信仰等情況。後來,他的弟子又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神化三藏法師,就誇關玄藏取經的磨難和克服的困難。中間還穿插一些神話故事——這樣,唐僧取經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開來。經過人民群眾的長期創造,越來越多的神話和傳說融化在取經故事裏了。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出現了孫行者的形象。根據《永樂大典》的記載,元末明初出現過類似平話的《西遊記》。吳承恩是在民間傳說、藝人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再創造,才寫成《西遊記》。吳承恩是取經故事的最後一位集大成者。
《西遊記》講的是孫悟空、豬八戒及沙和尚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其最大的藝術成就,是塑造了一個神通廣大、勇敢頑強,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妖魔鬼怪的美猴王形象。
美猴王孫悟空無父無母,是從石頭縫裏進出來的。他的本事很大。上天人地,會72番變化。一個筋鬥雲翻十萬八千裏。他用的武器是從東海龍王那裏取來的,名叫:“如意金箍棒”。這如意金箍棒重1萬3千5百斤。它能大能小。要它“長”,它“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要它小,就小到像根繡花針,能藏在耳朵眼裏。從他的這些本事看,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更令人敬佩的,是美猴王大無畏的反抗精神。在封建社會裏,天上的玉皇大帝,地獄的閻羅王,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美猴王可不管這一套。他無法無天,敢做敢為,什麼玉帝、閻王,全不在眼裏。他說:“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玉帝不同意,他就大鬧天宮,把天兵天將打得落花流水。最後,迫使玉帝同意他自封的“齊天大聖”。他還到閏羅王那裏,勾掉生死薄上自己及猴屬動物的名字。閻王也不能管他們了。美猴王這種蔑視皇權、神權的革命造反精神,是封建社會現實生活中農民起義偉大精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