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描寫和歌頌疾民起義及農民戰爭的古典長篇曆史小說。它的成書同《三國演義》一樣,也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過程。
北宋末年,發生了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他們活動在今山東、河北、河南及淮南等廣大地區。人數雖不多,但戰鬥力很強。據史書記載,幾萬官軍都不敢和他們抗衡。後來,義軍雖然失敗了,但在人民群眾中產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從南宋開始,民間就流傳水滸故事了。宋末元初,畫家龔開說“街談巷語不足采”,因此,他創作了《宋江三十六人讚》,有畫有讚,記錄了36人的姓名和綽號。同時,《大宋宣和遺事》有關水滸故事的記載,文字雖簡略,但事實卻清楚。敘述了楊誌賣刀、晁蓋劫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等故事。還記錄了宋江受招安,派去打方臘的情節。這是說書人關於水滸故事的最早話本。到元代,出現了一大批水滸戲。在這些戲裏,水滸故事越來越豐富,人物也越來越多,由過去的36人發展為108人。至此,《水滸傳》的人物,故事,已粗具規模。
施耐庵就是在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劇的基礎上,才寫出《水滸傳》來的。
施耐庵是個什麼樣的人,史料上沒有確切記載。有一種說法,認為他麁名耳。字子安,祖籍蘇州,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做過官。另一種說法,認為他參加過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張士誠失敗被俘後,他逃回老家,閉門看書。這些說法是否正確,有待學者們進一步研究、證實。
水遊傳》描寫了一次農民起義由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部過程,它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品。它的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
1反映了北宋末年朝廷腐敗,社會黑暗,百姓遭殃,階級矛盾尖銳的現實,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
北宋末年,封建統治十分腐敗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髙俅,是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每日風花雪月、吃喝玩樂。隻因他踢得一腳好氣球,陪徽宗皇帝玩得高興,不到半年時間,皇帝就抬舉他做了殿帥府太尉。從此,他便夥同秦京、童貫,把持朝政,胡作非為。此外,還描繪了一大批貪官汙吏,豪紳惡霸,如梁中書、張都監、蔣門神、西門慶等。廣大人民群眾在這些昏君酷吏的統治下,陷人水深火熱之中,生活極其悲慘。梁中書為其丈人太師蔡京做生日,送的金珠銀寶就值十萬貫。這是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在“智取生辰綱”一回裏,有首詩寫得好:“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裏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尖銳的階級對立。即使在統治階級內部也有不少人遭到上一層的迫害和打擊。這裏,最典型的是林衝。他本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有社會地位,有豐厚的收人,妻子漂亮生活美滿。但他的妻子被高俅的義子高衙內調戲,高俅又幫著兒子陷害林衝。一步一步把林衝逼上了梁山,走上了起義、反抗的道路。統治階級內部都這樣,更何況處於社會最低層的農民階級,平民百姓,就更無法生活下去,這是造成農民及其它階層人民群眾起義的根本原因。歌頌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塑造了起義英雄的光輝形象。
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裏,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是推動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但是,曆來的封建統治階級都仇視農民起義,極力鎮壓農民的反抗。把他們說成是“犯上作亂”,是“土匪”、“草寇”。在《水滸傳》之前的文學作品中,如《三國演義》對黃巾起義的態度,也和封建統治階級一個腔調,罵他們是“盜賊”,誣蔑他們“劫掠良民”。然而,《水滸傳》卻一反對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傳統看法,采取了讚揚和歌頌的態度。
在施耐庵筆下,起義軍是一支“仁義之師”。他們“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但“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而且兩勝童貫,三敗高俅。所到之處,官軍無不望風披靡。取得一個接一個的重大勝利。在梁山泊建立根據地,形成農民起義武裝割據的大好局麵。令讀者興奮、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