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六、施耐庵讚水滸英雄(2 / 2)

施耐庵在描繪農民起義節節勝利的過程中,塑造了無數光彩奪目的英雄形象。這裏最突出的是李逵。他是一個出身貧苦的農民。他造反起義最堅決,最徹底,革命性最強。他上梁山後,主張“殺去東京,奪了鳥位”,讓晁蓋、宋江當皇帝。他反對招安,撕碎“聖旨”,。此外,《水滸傳》還塑造了魯智深、武鬆、林衝及阮氏三雄等英雄人物。施耐庵在具體描繪一個一個英雄人物的過程中,熱情洋溢地歌頌了農民起義。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空前的。

揭示了農民起義失敗的內部原因梁山泊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出現了轟轟烈烈、興旺發達的局麵,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原因,不在起義軍的外部,即封建統治階級的武力鎮壓。而在起義軍的內部,是起義軍領導人宋江投降思想的結果。起義軍內部雖有李逵等堅定的革命者,但他們反皇帝、奪皇位的思想,並沒有成為農民起義的主導思想。而處於領導地位的宋江,卻“隻反貪官,不反皇帝”,他時肘盼著朝廷招安。因此,起義軍雖然打敗了童貫、高俅的多次進攻,取得了軍事上的重大勝利。但是,時機成熟後,宋江接受了朝廷招安,使起義徹底失敗。所以,魯迅說得好:“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這就是梁山泊農民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同時,這也是《水滸傳》這部長篇曆史小說的最大缺點。

《水遊傳》是幾百年來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又一部好書。它同《三國演義》一樣,塑造了一大批富有生命力,為群眾所喜愛的藝術典型。如李逵、武鬆、林衝。魯智深、宋江以及晁蓋、吳用、阮氏三雄等等。《水滸傳》在人物塑造上有不少可供後人借鑒的獨到之處。其中最突出的是,它善於根據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生平遭遇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阮氏三雄出身漁民,終日勞累,卻不得溫飽。他們受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最深。因此,他們參加起義,走上梁山也最自覺、積極,沒有什麼顧慮。李逵也是這樣。當劫了法場,救了宋江,宋江提出上梁山時,他第一響應,說:“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鳥斧,砍做兩截罷!”積極中又帶鹵莽。而林衝、楊誌、宋江等人上梁山,卻和上述人物不同。如果說阮氏三雄和李逵參加起義,上山造反,是自覺主動的。那麼,林衝、楊誌和宋江等人,就是被逼無奈的。這是由於他們出身、地位不同的緣故。前者是受壓迫、剝削的勞動人民,而後者是統治階級的下級官吏。雖然他們最終都走上革命起義的道路,但同中有異,做到了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就是林衝、楊誌和宋江等人,雖都是被逼上梁山的。這是他們的共同點。但是他們每人的生平遭遇又不相同。林衝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本不想造反。但妻子被高衙內調戲,自己被高俅父子陷害,一步一步被逼無奈,才上梁山的;楊誌是因丟了生辰綱,無法交差,又無處藏身,才上山“落草”的;而宋江則殺閻婆惜,吟反詩,判了死刑,被梁山英雄劫法場,救了性命,自認為“犯下大罪”,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的。但他上梁山是“暫占水泊,權時避難”,“專待朝廷招安”。總之,各人被逼上梁山的經曆各不相同。這種根據人物的出身地位生平遭遇來反映人物的思想,刻畫人物的個性,做到同中有異,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是《水稱傳》人物塑造上的最大特點。《水消:傳》XI後世影響巨大。它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精神。不論李自成起義,還是太平天國、義和團起義,都受《水滸傳》英雄們的激勵和影響。因此,封建統治階級總是不遺餘力來誣蔑、詆毀、禁止《水滸傳》在人民群眾中間流傳。然而,這是徒勞的。《水滸傳》不但在國內廣泛流傳,而且,已翻譯成東西方各種文字,成為世界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