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曆史小說的。關於他的生平事跡,現有材料不多。我們隻知道他姓羅,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是山西太原人。羅貫中為人不善交際,落落寡歡。有的材料說他是個“有誌圖王者”,曾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在農民領袖張士誠手下做過事。他是封建社會一個有抱負、有理想,並有一定政治和軍事才略的知識分子。他除創作《三國演義》外,還寫有《隋唐誌傳》、《殘唐五代演義》、《三遂平妖傳》。據說,他還是《水滸傳》的作者之一。此外,他寫過雜劇,現存《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可見,他的文學才能也是多方麵的。
《三國演義》的成書,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過程。晚唐詩人李商隱的《驕兒詩》中曾記載:至少可以溯到唐代“我謔張飛胡,我笑鄧艾吃。”張飛,鄧艾都是三國時人,一個性格粗魯,一個說話結巴。被小孩兒當作笑話說。到了宋代,三國故事廣泛流傳。不但出現了講三國故事的專家,而且這些三國故事已表現出鮮明的“尊劉貶曹”傾向。蘇軾的《東坡誌林》記載:“至說三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就是說,孩子們聽到劉備打敗仗。就不斷皺眉頭,有的哭起來。聽到曹操打了敗仗,就立即高興得拍手叫好,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搬上舞台,當時以三國故事編的劇目,已有《三戰呂布》、《赤壁摩兵》等幾十種之多。自唐、宋以來,講三國故事的人I越來越多,他們肯定有底本,或叫話本。可惜,至今尚未發現。我們看到的最早話本,是元朝至治年間(1321—1323)刊印的《全相三國誌平話》。所謂“全相”,就是全部插圖的意思。這本書,現藏在日本內閣文庫中。這本書有8萬多牽,是民間流傳三國故事的總結。已具《三國演義》的輪廓
羅貫中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依據陳壽寫的《三國誌》和裴鬆之法的思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學和經驗,才寫成這部影響巨大的《三國誌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成書之後,又經後人多次增刪、整理,現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毛宗崗修改的本子。
《三國演義》講的曆史故事,是從東漢末年,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到280年司馬氏統一中國為止。《三國演義》在描寫近一百年的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起義的殘酷鎮壓,而且揭露了他們之間各種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激烈鬥爭。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以及他們反對分裂,要求統一的願望。
《三國演義》在描寫各封建統治集團的鬥爭中,全書貫穿了一個擁蜀反魏,尊劉貶曹的中心思想。認為蜀漢是正統的,曹魏是篡逆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一反陳壽《三國誌》的結構篇幅。在《三國誌》中,魏誌最多,三十卷,蜀誌最少,隻有十五卷。而在《三國演義》中,其中104回講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漢。在人物好壞的區別上,蜀漢是好人多,壞人少。而在曹魏是壞人多,好人少,在對待各方人物的態度上,對蜀漢方麵是以歌頌為主,對曹魏是以批判為主。因此,在羅貫中筆下,劉備是“寬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對百姓是“秋毫無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進軍西川(即四川)時,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們的歡迎和擁戴。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聖君”、“明主”。而曹操則是詭詐殘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輕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不但錯殺呂伯奢一家,而且為報父仇,他“殺戮人民,發掘墳墓”。軍中缺糧,先下令用小斛發放。事發之後,又把責任推給糧官,並殺糧官以平眾怒。為防人行刺、他假裝“夢中殺人”,等等。曹操所做所為,無不喪盡天良,不但說明詭計多端,而且陰險惡毒。作者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其實,曆史上的曹操是位很有文才武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著名詩人。他的實際成就,也比劉備、孫權高出一頭。但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他醜化了。這不但是擁劉貶曹封建正統思想的表現,而且也是封建時代廣大人民擁戴“聖君”“明主”,反對舉君、奸相這一良好願望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