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是封建時代忠臣良相的典範。劉備三顧茅廬之後,他感激劉備的知遇,的確做到了竭忠盡力,報效終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令人驚歎的,是諸葛亮的才能。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學識淵博,料事如神。他未出山之前,就為劉備詳細地分析了天下大勢,他料定漢末曆史的發展,當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為此,他替劉備製定了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他出山之後。博望坡火燒曹軍,初戰告捷。不但為劉備扭轉了敗局,而且為自己在劉備軍中樹立了權威。後來,他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為劉備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偉大勝利。繼而又幫劉備進兵四川,建立蜀漢政權,實現了三國鼎立的願望。終其一生,諸葛亮才智過人,不但勝過了詭計多端的曹操,也超過了機智多疑的周瑜。諸葛亮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國演義》提供了不少戰爭經驗和各種軍事科學知識,對戰爭的描寫,是很出色的。寫官渡之戰,先介紹兩軍力量的對比。袁紹兵多糧足,擁軍七十萬。而曹操兵少糧缺,隻有七萬人。但是戰爭的勝敗不但決定於客觀軍事力量的強弱,而且還決定於主觀指揮是否正確。曹操集中優勢兵力,襲擊袁紹的糧庫,火燒糧草,一戰而勝。繼而再攻,各個擊破。指揮正確。相反,袁紹自恃強大,沒有利用兵多糧足的優勢、結果大敗而歸。實在是指揮不當。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其它如赤壁鏖兵、彝陵之戰等,都寫得有聲有色,雄偉壯闊,引人入勝。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戰略戰術經驗和教訓。後來,農民起義的將領們把《三國演義》當作軍事教科書來學習、運用。
《三國演義》中,有關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麵的內容,也是極為豐富的。讀者從中也將獲益不淺。
《三國演義》開創了曆史小說的先河。自羅貫中把三國曆史寫成小說以來,文人紛紛效法。各取中國曆史一段,寫成各種曆史小說。於是,在中國文學史上,曆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明代比較有名的曆史小說,就有《東周列國誌》、《楊家將演義》、《說唐》、《精忠傳》等等。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曆史小說。近幾年出版的《五千年演義》等,無不是羅貫中曆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三國演義》為如何寫作曆史小說,提供了“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基本經驗。《三國演義》中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大都是真實的。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官渡,赤壁之戰等等,在曆史上,真有其事。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董卓、曹操、袁紹、劉表、劉備、孫權以及關羽、張飛、諸葛亮等等,在曆史上,也確有其人。這就是“七分事實”。曆史小說的刨作,在涉及曆史之時,原則上要符合曆史的真實,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則,就不是曆史小說了。但另一方麵,《三國演義》又不等於三國曆史,它畢竟是一部小說。所以,其中不少內容和情節是作者虛構的,誇張的。不但曆史上不存在“吳國太佛寺看新郎”、“獻密計黃蓋受刑”和“七星壇諸葛亮祭風”蘿事件。而且,就是對曆史人物如劉備、曹操、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也不是從《三國誌》裏照搬到《三國演義》中來。而是作者依據尊劉貶曹的思想給予了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醜化。《三國演義》中的這些人物,已是藝術的典型。這就是“三分虛構”。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是一部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種種不足。如否定農民起義的錯誤立場,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畢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名著,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