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著名的散文家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晚年官至太仆寺丞,後世稱歸太仆,昆山(今江蘇昆山縣)人。
歸有光出生在一個清寒的讀書人家。8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幼年生活在外祖母家。他聰明好學,很小的時候就會背誦《孝經》,9歲學寫文章。成年後寫的《項脊軒誌》,就是記他小時候讀書的地方。歸有光仕途不順利,多次參加鄉試,都沒有考中。直到35歲時,第6次參加鄉試,才考中舉人。後來8次考進士,又沒考上。在這二十多年中,他退居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畔。“讀書談道,學徒常數百人,稱為震川先生。”他60歲第9次參加會試,才考中進士。中進士後,做長興(今浙江長興縣)縣令,為官清廉。因得罪地方豪紳和上司,被調任順德府通判,位居人下,他非常氣憤,±書辭官沒有結果。於是閉門讀書,不理政事。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經他的老師推薦,升任南京太仆寺丞,參加編寫《世宗實錄》。可惜第二年便去世了。
歸有光關心國家大事和民眾疾苦。在自然災害和外敵入侵麵前,表現了愛國愛民的可貴思想。他借替友人或同僚寫序文的機會,為民請命,呼籲減輕民眾繁重的賦稅負擔。蘇州等地大雨成災,他寫了《水災事宜》等文章,提出了種種救災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來犯,入侵昆山,他從安亭趕回家鄉,積極參加防禦。同時寫了《禦議》、《上總製書》等文,分析敵情,提出抵抗外敵的各種策略。
歸有光的成名,不在他的做官政績,而在他的文學主張和成就。明朝中期,科舉考試,規定做八股文,內容以“四書五經”為準,不許違犯。這種僵化的八股文的思想和文風,牢牢地束縛了文士們的頭腦,嚴重地阻礙了社舍文化的發展。這時,文壇上有人提出複古的主張,“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這就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知道除了“四書五經”及八股文之外,中國還有優秀的古文傳統。這對掃除當時千篇一律的八股文風,起了積極作用。但複古派們在提倡秦漢古文的同時,卻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優良傳統,陷人了盲目尊古的泥坑。他們的作品以模擬剽竊古人為能事,沒有什麼真情實感。到了嘉靖年間,文壇上又有人提出了反對複古派的文學理論。他們推崇唐宋八大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詢、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及曾鞏)。明確提出以唐宋古文作為學習的榜樣。所以,人們稱他們為“唐宋派”。其中,文學成就最高的,要數歸有光了。
歸有光批判當時在文壇上勢力很大、複古派的領袖人物王世貞時,罵他是“庸妄巨子”,就是庸俗而狂妄的人。歸有光認為宋元諸名家的文章可以和秦漢散文相媲美。而複古派抹殺唐宋兩代散文的偉大成就,歸有光用韓愈的詩嘲笑他們,不過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歸有光還指責他們隻知道:“剪紙條采之花”,而不知“樹上天生花也”。他認為寫文章要像“上甑(吐耶贈)饅頭,一時要發,乃佳”。他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實踐了自己的文學主張。他寫的麵目清新的散文,善於捕捉生活瑣事,即事抒情,親切感人。有人評論歸有光的這些散文是“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表”。歸有光死後,他在文學上的反對派王世貞,終於也承認了他的文學成就。王世貞認為,歸有光的文章“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歸有光的名著《先妣事略》、《寒花葬誌》以及《項脊軒誌》等,都體現了這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