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四、“唐宋派”歸有光(2 / 2)

《項脊軒誌》是一篇具有唐宋散文樸實無華、感情真摯風格的優秀散文。寫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讀書的小房子,這間房子取名“項脊”,一說是紀念祖居項脊涇,另一說是它像頸背之間那麼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他這篇文章,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點是,小房子修繕前後的不同景象。修繕之前,這是一間“百年老屋”,房頂掉土,到處漏雨,陰暗無光,破敗不堪。修繕之後,不但“日影反照”,室內明亮,而且院子裏種上了“蘭桂竹木”,小鳥也“時來啄食”,“三五之夜,月明半牆,桂影斑駁……姍姍可愛。”真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作者文筆清新簡潔。生動形象,使人有親臨其境的感覺。

再一點,就是作者對三代人的親切回憶及深厚真摯的感情。他先回憶母親。這是通過回憶童年時代在這裏讀書時,老保姆向他敘述來表現的。老保姆說,有一天,你母親就站在這個地方。又說:“你姐姐在我懷裏,呱呱哭泣。你母親聽見了,就用手指敲門說兒冷了嗎?餓了嗎?”“語未畢,餘泣,嫗亦泣。”這裏不但表現了母親對兒女的深情關懷,而且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思念之情。然後,作者回憶自己在屋裏讀書,祖母前來探望,贈送像笏(沾戶,這是古人做官,上朝時,拿在手裏記事的板子)的情景。祖母說,這是祖先用過的,“將來,你也應當用它。”“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禁。”這幾句是說,看看房子裏的種種遺跡,這些往事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令人難忘,使人長哭不止。這些描寫,不但表現了祖母對孫兒的殷切期望之情,而且也抒發了作者仕途不順,愧對祖母的抑鬱之情。他還回憶到妻子。這是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文字是作者寫完《項脊軒誌》多年後,補充的。“餘為此誌後五年,吾妻來歸。”這是說,寫完這篇文章後的五年,妻子嫁過來了。“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又過了6年,妻子去世了,這間房子又壞了,也無心修繕了。文章的最後一句是,“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亭亭如蓋矣。”院子裏有棵枇杷樹,是妻子死那年親手種的,現在已枝繁葉茂如車蓋了!寥寥數語,自然樸實的描敘,雖未明說如何懷念亡妻,但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字裏行間洋溢著對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項脊軒誌》的確是一篇具有濃厚詩情畫意的好文章。歸有光還有許多古文,都是應酬之作。如壽序,墓誌銘等。在這些文章中,除前述為民請命,籲請輕稅薄賦的內容外,有不少是宣揚封建道德,如節婦孝子觀等。這些文章實為糟粕不足取。但他寫的回憶往事,悼念親人的散文,如《項脊軒誌》等,則善於把生活瑣事引入文章,敘事抒情,真摯感人。這種文風對後代有不小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