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三、詞壇巨星辛棄疾(1 / 2)

詞自隋唐產生以來,至北宋蘇軾首創豪放派。南宋辛棄疾繼承蘇詞的豪放風格,並進一步發揚光大,以詞來反映當時的民族矛盾,表達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使之蔚然成為一大流派,文學史上稱之為辛派詞人。所以,說辛棄疾是詞壇巨星,應是當之無愧的。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辛棄疾像軒,是南宋著名的抗金愛國詞人。他出生於金政權統治下,山東濟南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幼年時代,他親眼目睹了北方人民在女真貴族統治下,所過的艱難困苦生活。因此,他習文練武,從小立下收複中原的雄心壯誌。他21歲那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企圖一舉消滅南宋。辛棄疾就在家鄉組織了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投奔到農民領袖耿京領導的有20多萬人的抗金義軍中。辛棄疾任“掌書記”的宮職,管理印信、文書。完顏亮南侵失敗後,辛棄疾勸耿京和南宋聯絡,以便軍事上配合行動,更好地打擊金軍。於是耿京就派辛棄疾到南京見宋高宗。宋高宗聽說北方有這麼一支軍隊,很高興。他給辛棄疾封了官,叫辛棄疾回去告訴耿京,把隊伍帶回南京來。辛棄疾從南京北歸的途中,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劫持義軍投降了金軍。辛棄疾就帶領50多人,直奔金營。看到張安國正在和聖軍主將喝酒,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張安國捆綁上馬,當場又號召上萬士兵反正,帶著隊伍衝破金兵的堵截,長途行軍,回到了南京。叛徒張安國受到了懲罰,把他斬首示眾。當時,辛棄疾才23歲。辛棄疾的英勇行動,不僅打擊了敵人的氣焰,而且鼓舞了人民的抗金信心。

辛棄疾南歸後,寫了《美芹十論》和《九議》等論文,獻給南宋朝廷。辛棄疾這些論文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宋、金力量的對比,指出金政權統治下北方人民的不滿、怨恨和反抗,以及金統治集團內部的種種矛盾,說明金政權是可以打敗的。同時,論文還就南宋方麵如何勵精圖治、增強國力。做好準備,調整戰略,及時北伐,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論文還駁斥了投降派的謬論,批評了速戰派的錯誤。應該說,這些分析是中懇的、正確的。顯示了辛棄疾具有很高的政治軍事才略。

但是,南宋統治者並沒有采納辛棄疾的這些主張,也不讓池參與朝政。隻是利用他的才能,派他去當地方官,處理地方上的種種問題。辛棄疾做地方官政績卓著,特別是調任滁州(今安徽滌縣)知府時,把一個殘破不堪、土地荒廢,人口流失的城市,治理得生機勃勃,麵目一新。然而,辛棄疾是帶著北方人民要求恢複失地的強烈願望南歸宋朝的。他一直期望著把自己全部力量,貢獻給祖國的統一事業。可是,朝廷並不重用他,也不接受他的意見。這使他內心很痛苦。就是做地方官吧,也是一時讓他做,一時又不讓他做。他南歸的四十多年中,有二十多年都退居鄉村。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反映在他的詞裏,就形成了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沉鬱的風格。

辛棄疾的愛國思想,在文藝創作上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詞。他的《稼軒詞》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六百多首。辛詞的愛國思想和戰鬥精神,首先表現在立誌恢複中原,統一祖國的雄心壯誌上。這是和陸遊的以詩言誌是相似的,辛棄疾是以詞言誌。他自言“袖裏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這就是說,我有良謀妙策,將來要收複中原。在《水龍吟為韓南澗尚書壽》一詞中說:“算平戎萬裏,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又說:“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辛棄疾在為人寫祝壽詞的時候,也不忘自己立誌北伐,收複國土的願望。他以萬裏出征,討伐金兵,整頓乾坤,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為真正讀書人的分內之事。遺憾的是,辛棄疾一輩子都壯誌未酬。“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他的《十論》、《九議》不被采納,“東家”即南宋朝廷,卻讓他回家退休。不論辛詞有何種牢騷,何種不滿,都說明,以詞言誌,是辛詞愛國思想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