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陸遊(1125—1210)的名、字和號,的確有些故事。據說他母親生他之前,做了個夢,夢見北宋著名詞人秦觀。因此當陸遊生下來,父親給他取名時,“秦觀,字少遊,孩子就起名陸遊吧。”陸遊長大後,朋友們稱他為陸務觀,這就是他字務觀的來由。中年以後,陸遊在四川做官時,因“不拘禮法”,同僚笑他“頹放”,就又自號放翁。
陸遊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小時候正趕上金兵南侵,便跟隨家人逃難,過著東躲西藏,顛沛流離的生活。陸遊的父親是位愛國的士大夫,他所交往的朋友多半也是愛國人士。他們常常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不說則已,一說起來,不是對投降派咬牙切齒,就是為國土淪喪痛哭流涕。陸遊站在一旁聽著,看著,耳濡目染,從小就接受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陸遊勤奮好學,十七八歲就有了詩名。29歲到臨安(今杭州)考進士,取為第一。因名列當朝宰相秦檜孫子之前,又喜歡談論收複中原的國家大事,因而被除了名。直到秦檜死後,陸遊才當上福建寧德縣主簿。主簿是縣官的下屬,是個小官。一年後,經人推薦,陸遊到朝廷做了司法和軍務的官職。這時,他提了許多如何抗金,如何收複失地的建議。可惜南宋朝廷不予采納。後來,投降派又得勢,就加給他“鼓唱是非”,主張北伐的罪名,被罷了官。
直到46歲時,陸遊才又得到做官的機會,到四川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做通判。通判這個官職是和地方長官共同裁定地方上的各種事情,是有實權的。在去四川的路、上,他遊覽了長江兩岸的名山大川,憑吊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的遺跡。後來,川陝宣撫使王炎請&去協助軍務。這是陸遊一生中唯一親臨前線的機會。他十分興奮,身穿軍裝,來往於前線各地,生活在士兵中間,守衛在大散關前。火熱的戰鬥生活,激發了陸遊的愛國詩情,他寫了許多愛國詩篇。為了紀念這一段有意義的生活,他把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54歲時,陸遊又到福建做官。不久調往江西管理錢糧。他同情百姓的疾苦,開倉救濟災民。結果又被罷官還鄉。在後來的二十多年中,他雖做過地方官或京官,但因他一貫堅持抗金,深為投降派不滿,因而時間都不長。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山陰老家過著平靜而簡樸的生活。他和農民打成一片,深受他們的尊敬和愛戴。
陸遊一生雖然政治上極不得意,但在詩歌創作上,卻出了名。他自己說“六十年間詩萬首,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還有詞,以及大量的文章、筆記等作品。”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寫詩最多的作家。
陸詩的主要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愛國詩篇。這類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詩言誌。陸遊的愛國詩篇,首先表達了詩人希望親臨前線,殺敵報國的雄心壯誌。“願聞下詔遣材官,不作腐儒長碌碌!”這是說,他希望聽到皇帝下命令,派他到前線殺敵,而不願做一個碌碌無為的知識分子。在《夜讀兵書》一詩中說:“平生萬裏心,執戈王前軀。戰死士所有,恥複守妻孥。”這是說,他的心願是拿著武器戰死沙場,對守著妻子、兒子過日子感到可恥。像這種寫詩明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愛國詩篇,在陸詩中是很多的。
其次,陸遊明白,要收複中原,就必須抗金。要抗金,就必須反對和議。因此陸遊愛國詩篇的另一個內容,就是揭露、批判和議政策、投降政策誤國害民的種種罪行。這集中表現在《關山月》一詩中。全詩隻有12句,卻全麵深刻地揭示了和議政策帶來的惡劣後果。其一是皇帝下詔議和十五年以來,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將士們白白的守衛在邊疆,戰馬死了,弓弦也斷了。其二是將士們“三十從軍今白發”,人老了,頭發都白了。這樣的軍隊還能打仗嗎?其三,在和議政策之下,“朱門沉沉按歌舞,”達官貴人們卻過著醉死夢生的生活。其四,“遺民忍死望恢複,幾處今霄垂淚痕!”中原廣大淪陷地區的人民,在金兵統治下過著忍辱負重的生活,天天盼著宋朝軍隊解救他們。然而卻毫無希望,隻好傷心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