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完顏氏建立的金朝,統治黃河流域120年。這期間,中原大地始終戰亂不已,人民深受其苦。以自己的詩歌反映這一曆史時代成就最高的詩人,在金朝,就數元好問了。他字裕之,因在遺山(今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18裏)讀過書,所以自號遺山,是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
元好問(1190—1255年)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曾做過官。父親元德明隱居不仕,但以詩知名。他出生7個月就過繼給叔父格做兒子。做了好幾任的縣令,元好問5歲隨叔父到掖縣(今山東掖甚),8歲開始學做詩。14歲又隨叔父到陵川(今山西陵川縣),拜著名學者郝天挺為師,學習6年,打下了深厚的學問基礎。19歲再隨叔父到隴城(今甘肅秦安縣東北)。21歲那年春天,叔父去世,他扶靈柩回到老家忻縣。青少年時代,元好問不但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而且遊覽了北部中國、特別是西北廣大地區,了解各地風土人情,對後來的創作是有幫助的。
蒙古軍入侵山西時,他的老家忻縣遭到屠殺,死者10萬餘人。元好問的哥哥元好古也在這時遇害。他和母親攜帶一部分書籍,逃到河南避亂。由於親身經曆了國破家亡的慘痛,便把滿腔悲憤傾注在詩篇裏。32歲時,他中了進士,做了兩年國史院的編修官,後來回家寫《杜詩學》(今已亡失)。36歲開始,斷斷續續做縣令。當時縣令的主要任務就是催租逼糧,因此,他深知農民生活的悲苦。他勸百姓們“努力避寒饑”,表現了對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41歲調到尚書省工作,從此移家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軍圍攻汴京,元好問過著“圍城十月鬼為鄰”的生活。後來,金朝守城將領崔立開城投降,他和其它朝臣一起,被拘押到聊城(今山東聊城縣)。幾年後,他移居冠氏(今山東冠氏)。異族入侵,國家淪亡,他內心充滿了無比的憤恨,唱出了“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醒”的悲歌。晚年的元好問回到家鄉,抱定自己是“中原一布衣”的態度,不再做官,過著遺民生活,專門從事寫作。他立誌要寫出兩本反映金朝曆史的著作,在家裏建起了野史亭,以表決心。經過20多年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中州集》和《壬辰雜編》。這兩部書不但保存了金朝的大量史料,而且開創了斷代詩史的新體例。
元好問詩歌的主要內容是反映金末元初的那一曆史肘代的社會現實,曆來有史詩之稱。
首先,反映金朝統治者對廣大人民殘酷壓迫和剝削的罪行,以及連年戰爭造成中原大地一片荒涼,人煙稀少的悲慘景象。女真貴族統治黃河流域之後,以“括田”方式強占大量民田。所謂“括田”,就是女真統治者憑借手中的權力,隨意宣布民田為官田。這種做法,連當時的皇帝都不滿意。金世宗自己說:“朕聞括田事,此行極不當,如皇後莊,太子務之類,止以名稱,便為官地。”他們霸占大量民田之後,自己並不耕種,而是反過來租給廣大農民,收租剝削而已。這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嚴重表現。所以,元好問指出這種“血仇骨怨”,漢族人“必報之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