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一、金代文豪元好問(2 / 2)

女真統治者的另一惡政,就是“簽軍”,即征兵。當時金朝統治者既要南侵宋朝,又要抗拒蒙古軍隊的進攻,連年的戰爭,逼使金統治者不斷征兵。以至造成中原大地人煙稀少,百姓死亡無數的悲涼景象。元好問有不少詩篇反映了這一現實。“傷心此日河平路,千裏荊榛不見人。”“並府虛荒久,大城如廢村。”“亂後洛陽花木盡”,“亂餘村落不見人。”戰爭給城市和農村帶來的破壞,是十分嚴重的。

其次,反映蒙古軍南下入侵的淒涼情景以及作者的悲憤心情。宋理宗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蒙古軍包圍汴京,金守將開城投降,元好問和其它朝臣一起,被押赴山東。沿途所見白骨縱橫,囚徒僵臥,滿目淒涼。詩人是這樣寫的:“道傍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又說:“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金朝滅亡之後,元好問深感“家亡國破此身留”的痛苦。在《雁門道中書所見》詩中,詩人感到當時的民情民風是“慘慘愁肺腑”,平民百姓在蒙古貴族的統治下,過著“呼天天不聞”的悲慘生活。他對金統治者腐敗無能造成國破家亡的現象,深懷悲憤。因此,他讚美戰國時代藺相如完璧歸趙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他說:“割城恨不逢相如。”他又歌頌北漢時代太原人民守城的反抗精神,說;“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總之,元好問一方麵深感祖國淪亡,人民遭難的痛苦,另方麵又以歌唱曆史上英雄人民反抗鬥爭的精神,來譴責金朝統治者禍國狹民的罪行。

第三,元好問詩歌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他著名的《論詩絕句三十首》。他以詩代文,評論了漢魏以來,至北宋的主要詩人。他在評論曆代詩家的過程中,闡述了他的文學主張。元好問是現實主義詩人,他強調詩歌要反映現實,要有真實的描寫。他認為杜甫由於“親到長安”,所以才能“畫圖臨出秦川景”。他反對主觀主義的杜撰,指出“心畫心聲總失真”及“暗中摸索總非真”。他讚揚李白“筆底銀河落九天”的浪漫主義精神,以及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淳樸自然的描寫。而反對專事浮華雕琢、矯揉造作的詩風。另外,元好問主張寫詩要“研磨”,才能寫出好詩來。他說:“我詩初不工,研磨出艱辛。”經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通俗易懂,“言語通眷屬”的境地。元好問的《論詩》受杜甫《戲為六絕句》評論晉代詩家瘐信等人的影響,但他發揚光大,寫了30首,係統地、概括地評論了曆代詩人。這種以詩論詩的形式為後人模仿、學習,清代王士禎作《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35首。

元好問詩歌的內容,除上述三方麵外,還有反映他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也有不少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寫景詩。

元好問的詩歌是金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不但內容豐富、廣泛,反映了那一曆史時代的現實,有“詩史”之稱。而且,風格上氣勢豪邁,感情真實。藝術上既精心錘煉,又不見雕琛的痕跡。元好問不愧為金代的偉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