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七、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2 / 2)

此後,白居易又重做京官。他先後擔任過秘書監(秘書省的最禽長官)、刑部侍郎(相當於副部長)、太子少傅(皇太子的導師)等職。他已70多歲了,還掛著一個刑部尚書(相當於部長)的官銜。

白居易一生極為勤奮,寫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流傳到今天的詩歌有2800多首,散文800多篇,這在唐代作家中是首屑一指的。自居易如此勤奮寫作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他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所謂“為時”,就是主張文學要反映現實問題,為補查時政、變革社會弊端服務;所謂“為事”,就是主張文學要反映與國家興亡,百姓疾苦有關的事件。自居易的大量詩篇,尤其是組詩《新樂府》、《秦中吟》,長詩《長恨歌》、《琵琶行》等,都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有的反映人民化苦難;有的揭露當官的如何橫行霸道、作威作福;有的指斥時政弊端,表明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直接批評了當朝的皇帝。因此,自居易是中國文學史上公認的有代表性的現實生義詩人。

在《紅線毯》這首詩中,自居易寫道:織毯工人煮繭繅絲,“染為紅線紅於花,織作披金殿上毯。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宣州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詩中對那些為討好皇帝,不管勞動人民死活,拚命搜刮民財的官吏,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同時對皇帝荒淫無恥的生活,也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惟歌生民疾,願得天子知”的諷諭宣教目的,決定了白居易詩歌創作獨有的藝術特點。他的詩大都寫得通俗易懂、淺顯明白、容易記誦。據說,自居易每寫一首新詩,總要念給老婆婆聽,然後向道:“聽懂了嗎?”老婆婆回答:“懂了。”他就把詩記錄下來。如果老婆婆說:“不明白,”他就再做修改,直到老婆婆能聽懂為止。

由於自居易的詩歌能反映一些社會現實問題,又通俗易懂。所以在社會上流傳得極為廣泛。據說,當時從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甚至鄉下的老頭、寡婦、放牛娃都知道自居易的詩。在許多豪門大戶、鄉村學堂、旅店酒樓、名勝古跡、寺院、驛站等的牆壁、廊柱上,都有人題寫他的詩。這種廣為人民群眾喜愛的程度,可以說是超過了唐代的其它詩人。自居易的詩歌在當時就走向了世界。那時,日本、朝鮮及中亞各國常有使節到唐朝來,留學生、商人來的也不少。他們很喜歡自居易的詩,有的把他的詩作為珍品收藏,商人不惜花重金購買,帶回本國。自居易的詩傳到日本後,吟誦者、研習者、揮毫仿作者很多。自居易的詩集《白氏長慶集》,成為日本平安時代貴族和宮庭人士常讀的書。日本天皇把自居易的詩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常常一個人獨自吟誦。可見,白居易的許多優秀詩篇,不僅是我國人民,而且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自居易和老嫗見徐公恃《中國文學家的故事》(一)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柳宗元像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11月8日,躺在病榻上的柳宗元,覺得自己即將到了生命的盡頭。這時候,他的心情反倒顯得很平靜。朦朦朧朧中,他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