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韓愈又被召回京城。他先後在茵子監、兵部做過官。有一年,鎮州發生了兵變,韓愈奉命前往安撫,隻用一席話就服務了那裏的將士,平息了這場兵變。由於這個功勞,他又被提升為吏部侍郎。因此、後人尊稱他為“韓吏部”。
韓愈在宦海幾經沉浮,才能未得到充分發揮,但在文壇上卻風騷一時,對唐代古文運動的形&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0
原來,在南北朝時斯形式主義的浮華文風在詩歌和散文領域極盛。到了唐代,尤其是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相繼走上詩壇後,在詩歌領域裏出現了重大變化,形式主義的浮華歪風被徹底革除。但在散文領域裏,這一風氣依然存在著。駢體文在社會上還相當流行。這一文體不注重思想內容,專門在詞藻、音韻、XI偶、運用典故等形式方麵下功夫0我們來看南北朝時期的散文家兼詩人沈約寫的幾句駢體文:“進不能閑詩西楚、好禮北河,退無以―六條、宣風萬裏。”這當中,“進不能”對“退無以:",“閑詩西楚”對“好禮北河”,“振采六條”對“宣風萬裏”,不僅文字相對而且聲韻也相對4句話中還連用了4個典故。像這樣過於講究形式,必然會妨礙思想內容的表達,有時甚至要使內容眼從於形式。1
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形式主義的文風,韓愈首先在理論上提出了“複古”的主張。他所說的“複古”,就是要求恢複先秦、兩漢時期散文的優良傳統/摒棄當時盛行的駢體文章。他強調寫文章要“道”、“辭”並重,也就是要把內容和形式統一起來;在內容上要“文道合一”,就是文章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要言之有物;在形式上要“唯陳言之務去”和“文從字順”,就是語言要新穎,文句要流暢。這些主張如戰鬥開始前吹響了號角一樣,震動了當時的文壇。
在這種“古文”創作理論的指導下,韓愈又帶頭大寫特寫“古文”。無論是給皇帝的奏章、給親友的一般書信,還是寫政論文、小品文、序文和祭悼文等,他一律按照“古文”的文法撰寫。他的文章大都筆力雄健、氣勢磅礴、感情充沛、文筆流暢,具有驚人的藝術魅力。他的著名散文《送李願歸盤穀序》,曾被蘇軾譽為唐代散文的“壓卷之作”。這篇文章非常形象地刻畫了那些趨炎附勢的官迷,並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全文敘議相間,生動活撥,極為引人人勝。韓愈的其它散文,也都各具特色,堪稱我國古代散文中的佳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韓愈運用語言的功底極深,在他的文章裏,常常是警句不斷,妙語橫生。他創造的許多名言雋語,如“出類拔萃”、“閑居獨處”、“虛張聲勢”、“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等等,已被延用為成語或格言,至今還活在人們的口頭上和文章裏。
韓愈的學識淵博,深孚眾望,再加上他性格豪爽、善於交際、待人熱情,所以朋友極多。像當時的大文人柳宗元、劉禹錫、賈島等。都與他交情甚厚。韓愈在國子監任過職,因而又有很多學生。此外,社會上慕名拜他為師的人也相當多。這樣一來,韓愈在文壇上便具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在他的倡導下,社會上很快就出現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古文寫作運動,駢體文的地位竟逐漸被“古文”取代了。
韓愈帶頭發起的這場散文改革運動,在文學史上稱作“古文運動”。在這一運動中,韓愈起了極為重要作用。蘇軾稱頌他是“文起八代之衰”(即散文衰落了整整八個朝代,直到韓愈這裏才振興起來),肯定了他在古文運動中,力挽狂瀾的豐功偉績。這一運動對後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宋代歐陽修、蘇軾等人所搞的古文運動,實際上就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後世一些學寫散文者,很多人都以韓愈的文章為範文。清朝人把唐、宋兩代的散文名家稱作“唐宋八大家”,韓愈被列為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