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期,在文壇上出現了場聲#浩大的古文運動,而這一運動的首領就是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因他常以昌黎(今遼寧省義縣一帶)的韓氏大姓自稱,所以人們尊稱他為韓昌黎。韓愈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裏,他父親韓仲卿曾當過縣令一類的小官。他3歲時,父親去世了,就跟哥哥韓會和嫂嫂鄭氏過日子。時隔不久,哥哥也死了,是嫂嫂一手把他培養成人的。
韓愈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上不起官學,就在嫂嫂的輔導下讀書識字。他學習很刻苦,每天嫂嫂留下的學習任務,總要認真完成。若完不成,他就不吃飯、不睡覺。以後,隨著年齡和興趣的增長,他讀書就吏積極和自覺了。年複一年的不懈努力,使他具備了相當紮實的學問基礎。到18歲的時候,韓愈已成為一個通貫古今、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
19歲那年,韓愈滿懷一腔報效國家的宏願,踏上了赴京趕考的道路。他當時雖然貧寒,卻很清髙。他看不起那些過著舒適日子的富家子弟心想一定要在考場上同他們爭個高低。然而,韓愈的想法還是太幼稚了。在封建社會裏,“學而優則仕”是不可能完全兌現的。第一次考試的結果,韓愈雖然滿腹才學,卻落選了。此後,他又癢考了3次,直到25歲那年,才考中了進士。按當時科舉製度的規定,還本熊馬上就當官,要當官就還得通過一個叫“傳學鸇辭韃”的考試(吏部主持的專業考試)。於是韓愈考了1次,考到28歲也耒能通過。為了參加考試,他在京城先後八九年。這期間,他沒什麼收入,隻是靠親友的接濟來維持生活。最後,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離開長安,另謀出路。
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韓愈到了汴梁(今河南開封),被宣武節度使董晉看中,做予他的屬官,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韓愈為官不僅廉潔,而且敢講真薪勇於的見解。在唐德宗統治的時候,他任監察#史。當時朝廷正實行“宮市”;的辦法,就是要求商貿行業定期為宮廷開放,低價出售日用品,到時由太監去采購。可惡的太監到集市後,見什麼好就拿什麼,不給就搶,有時還動手打人。因此,商人極為痛恨太監,紛紛要求罷免“宮市”。韓愈對此也看不慣,就上書德宗皇帝,請求廢止“宮市”。德宗看罷他的奏書,十分生氣。盛怒之下,便把他貶到陽山(今廣東西北部)做縣令。
後來,韓愈被調回中央,可他那耿直的脾氣絲毫也沒改,依然不顧個人的利害得失,有話照樣說。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皇帝興師動眾地將收藏在風翔法華寺裏的一塊佛骨迎入宮內,然後打算將它送到京城十座寺廟裏展示。在迎送佛骨的時候,有的人從外地肘爬膝行、一步一叩趕來膜拜;有的人則將自己攢了多年的金銀首飾、銀兩都施舍了出去;還有的人為了表示虔誠,竟揮刀砍下自己的左手,用右手舉著等等。一時間,鬧得京城沸沸揚揚。韓愈擔心這樣下去,後患無窮,就舍命上書皇帝說:佛教未傳人前,我國國泰民安,國君都享有高壽。佛教傳人後,動亂不已,信佛的君主在位短促,大都死於禍患。接著,他又曆數了佛教蠱惑人心、傷風敗俗、危害百姓等罪行。最後,請求皇上將這塊腐朽、肮髒之骨付之於水火,永絕後患!憲宗皇帝看完這篇奏書後,大發雷霆,下令要處死韓愈。幸虧宰相裴度等人為韓愈求情,他才免遭一死,被貶到潮州(今廣東省潮安地區)當刺史。―
後來,朝廷改任韓愈為袁卅(今江西省宜春縣)刺史。那時候,這一地區賣身為奴的現象較為嚴重。就是一些窮人為生活所迫,把自己的孩子賣給有錢人家當奴隸;到時若拿不出錢來贖回孩子,那麼這些孩子將終身成為買方的奴隸。韓愈上任後,設法讓那些窮人贖回自己的兒女,並下令以後再也不準進行這種人身買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