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深秋,在湘江的一條破舊小船裏躺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他已被饑餓和病魔折磨得麵無血色,骨瘦如柴,正在有氣無力地歎息著、呻吟著……。這位老者不是別人,正是唐代詩壇上的泰鬥杜甫。
杜甫字子美,出生在鞏縣(今河南省鞏縣)的一個小官僚家庭裏。其祖父杜審言是唐初的著名詩人,其父杜閑做過州司馬、縣令之類的地方小官。杜甫從小聰明好學,7歲時就能寫詩,詠了一篇“鳳凰詩”,一鳴驚人。到了十幾歲,杜甫的詩文不僅在當地很出名,而且還受到了洛陽一些有名文人的賞識。
20歲後,杜甫離開家鄉到各地漫遊。他先是南遊吳越(今江浙,帶),接著又北遊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參觀、憑吊了許多名勝古跡。在登臨泰山時,杜甫寫下了著名的五言古詩《望嶽》。其中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名句。它的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去俯看那眼前顯得渺小的群山,表現了他法大的抱負和昂揚的氣概。
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漫遊中,遇到了剛剛從長安被排擠出來的大詩人李白。他們雖然相差11歲,但卻一見如故。他們一起登臨名勝、憑吊古跡,或訪友高談、飲酒賦詩。正如杜甫詩中所寫:“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兩個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杜甫為了實現他濟世安民的宏願,通往長安的大路。杜甫來長安的第二年,唐玄宗下令征召各地有才之士到長安考試。杜甫滿懷希望地參加了這次考試。此事的李林甫卻從中搗鬼,他害怕比他才能高的人人選,也每心這些讀書人進宮後,揭發他幹的壞事,因而早就想好了對策,一個人也不錄取。考試後,他向唐玄宗道賀說:“這次考試沒有發現一個人才,可見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被朝廷搜羅盡了。”昏庸的玄宗聽了這話,心中十分得意。既然)此,杜甫的考著答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這時,杜甫的父條去世了,他的生活也出現了困難。為了維持生活,謀求出路,杜甫不得不幾次三番地向達官貴人投遞信件、詩賦,以求得到他們的賞識和引薦。可是,他的這些努力仍然沒有什麼結果。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唐玄宗舉行祭祀大典,杜甫作了《三大禮賦》獻給玄宗。玄宗看後,極為讚賞,就讓他到“集賢院”,準備考試後錄用。可誰知李林甫又從中作梗,應試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了。這時,杜甫的生活極為貧困,已到了挨餓受凍的地步。實在沒辦法,他隻得將妻兒送到奉先(今陝西省蒲城一帶)寄居。後來,杜甫又向唐玄宗獻了兩篇賦,直到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44歲的杜甫才弄到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看管兵器倉庫的小官)。
這一年11月,杜甫回奉先探望妻兒。沒想到剛進家門,就聽到一片嚎啕痛哭之聲,原來他的小兒子剛剛因饑餓而死。杜甫的心如刀絞般難受。他想起在回家的途中,所見到的窮人餓死、凍死在路旁、街頭的慘狀,而驪山華清宮卻鼓樂喧天、刀槍林立的情景,不禁悲憤地寫下了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熾烈感情,揭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尖銳階級對立,還描述了“人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的悲慘家境,為盛唐吟唱了一曲挽歌。這一時期,杜甫還寫了其它一些揭露統治者罪惡、暴露黑暗現實的詩篇。如《兵車行》、《麗人行》等。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很快攻占了洛陽,直逼長安。杜甫帶著全家人也加入了逃難的人群。一路上,他們饑寒交迫,受盡了各種各樣的艱辛與痛苦。最後,杜甫把家人安頓在鄉州羌村,便隻身北上靈武,打算投奔剛剛即位的唐肅宗。可他剛走到半路,就被叛軍抓住,押解到了長安。這時,在詩人眼前的長安,到處是國破家亡的淒慘景象。他悲憤至極,寫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中表達了他對祖國、人民深沉的愛和對叛軍切齒的恨。這飽含血和淚的詩篇,後來成了千古流傳的不朽之作。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夏天,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跑到了風翔。在那裏,他穿著一雙破麻鞋和露著雙肘的衣服拜見了唐肅宗。肅宗見他如此忠心耿耿,就任命他為左拾遺。杜甫上任後,盡職盡責,多次直言進諫。其實,肅宗設置諫官,不過是為了裝點門麵,杜甫如此認真,自然不會受到歡迎,隻一年多,肅宗就降了他的職,打發他到華州(今陝西省華縣)去做一個專管文化教育事務的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