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走向政治民主、經濟騰飛的新時代(1 / 3)

第六章 走向政治民主、經濟騰飛的新時代

從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來台灣,到20世紀70年代,二十年之間,世界局勢不斷變化。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和台灣關係密切;朝鮮戰爭結束,世界兩大陣營的冷戰方興未艾。那時,台灣並不處在兩個陣容衝突的焦點,而且大陸內部風風雨雨,經曆了許多起起伏伏的運動,一時顧不到台灣,於是台灣有了一段喘息的時間。台灣本身呢,蔣介石那一代人重返大陸的希望,後來逐漸成了遙不可及的美夢。於是,海峽兩岸基本上處於一個對峙而不衝突的局麵。我的盼望是:璧合之前須有珠聯,鏡圓之時還待金鑲;其間必有一段過程,一段秉承善意和理性、彼此相處的過程。

台灣應對新時期的政治結構調整

台灣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逐漸進行內部調整,以適應在台久居的形勢。二十年來,蔣介石自己和選他出來的民意代表、“國民大會”以及監督“行政院”的“立法委員”們都垂垂老去。原有的機製很難維持“法統”的長存,無窮的“國祚”不能依靠有限的人壽繼續下去。

有關法律規定,地方各級的民意代表和縣市長,也要經過民選產生。二十年來,在這一製度下,台灣人民已經熟悉如何遵守民主選舉的規則,選出自己的民意代表和地方首長。台灣經曆這個過程,獲得的經驗是複雜的:一方麵,台灣延續了長期以來地方豪強的影響力,以及族群彼此間的分野;選舉因此往往不是憑借著政見,而是憑借著歸屬和認同,以及地方利益的劃分,這一民主基礎其實並不理想。另一方麵,民眾對選舉程序已經很嫻熟,新一代的民眾已知道應該如何擺脫過去的習慣,用理念作為選舉的訴求。而且,在這一段國民黨一黨執政的時期,還是有一些國民黨以外的候選人,經過民選而踏入政治領域。例如,台北市的市長高玉樹和國民黨並無淵源,也能高票當選。他是一個很優秀的市政專家,今天台北市的很多建設,在他的時代已經有所規劃和實現。

在民意代表方麵,當局采取了一個過渡的辦法:大陸時代選出的民意代表固然留任,以維持“法統”;台灣地區本身則按照人口比例,根據規定,定期選出應有的代表。這是所謂“增、補選”條款,逐漸調整原有的民意機構成分。台灣地區新當選的民意代表之中,國民黨支持一些候選人,包括地方有名望人士,也包括國民黨的黨工。這些人挾國民黨的優勢和資源,當然有較多機會當選。還有一些是本省長期參與民主運動的地方領袖,也頗有人當選了。當時的民意代表,如,郭雨新(郭雨新(1908-1985)台灣宜蘭人,黨外運動元老之一,被稱為“黨外祖師爺”。)、許世賢(許世賢(1908-1983)出生於台灣省台南市,是台灣第一位女博士、女縣市長,有“嘉義媽祖婆”美名,也是嘉義政壇“許家班”的開山始祖。)等,這些人當選為“立法委員”,在國民黨心目中是大出意外;既然已成事實,這些人的影響逐漸增高。而且,他們的當選鼓勵了台灣的有誌之士,通過民主選舉的渠道進入政治領域,發揮應有的影響力。經過新陳代謝,經過增、補選舉產生的當地代表,民意機構的成員比率,終於占議會的大多數,改變了原來“萬年國會”的結構。

民主運動的興起

日治時代,台灣的民主運動其實已經開始,林獻堂等人,如上一講所說,經過十餘次的請願,希望日本政府賦予台灣百姓民選代表的權利。他們的請願沒有成功,這批爭取台灣民權的地方領袖,此時為爭取民權,重新努力。不久,林獻堂去了日本,不再回台灣。郭雨新、李萬居等人還繼續為台灣人民爭取民主的權利。因此,台灣民間已有一股蓄勢待發的力量,經過不同的途徑,為台灣人民爭取民主的權利。

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民黨政權的結構逐漸改變。蔣介石老了,國民黨的上一代人物也都老了。蔣經國隨侍乃父,身在權力中心,成為蔣介石最信任的左右手。

他的職務由“政戰首長”晉升為“國防部長”,然後又轉往經建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簡稱,台灣“行政院”轄屬的政府機構,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專責機構,也是策劃台灣地區發展走向的主要幕僚單位。),升任“行政院”副院長,輔佐嚴家淦(嚴家淦(1905-1993)江蘇吳縣(今蘇州)人,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繼任“總統”。1978年後,任“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會長。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改變,也都必須從經濟結構改變的角度,才能理解相應的關係。)。他已經掌握了軍事和經濟兩方麵的實權。1975年,蔣介石去世,嚴家淦接任,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握有行政大權。1978年,他接替嚴家淦,直到1988年去世,他主導台灣發展,因應內外變化,也有二十餘年之久。在蔣經國任期的後半段,也就是他權力巔峰的時代,台灣內部最重要的改變,乃是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

討論台灣

60年代以後,台灣已經有一批人士投入民主活動。他們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大陸來台的自由知識分子,他們從大陸時代開始,就深信人民參政的權利是民權的一部分。在大陸,他們也已經對國民黨威權體製有深切的不滿。另一類,就是在台灣成長,延續日治時代民主運動的人士,也可說是本土民主運動的第二代。這兩股力量本來是各走各的路。前者——大陸來台的知識分子,如上講已經說過,以雷震和殷海光(殷海光(1919-1969)湖北黃岡人,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係,先後任金陵大學副教授和《中央日報》主筆。1949年去台灣,任台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兼《自由中國》雜誌編委。他深受羅素思想影響,抨擊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科學、自由、民主。20世紀60年代初發動文化保守主義的批評,掀起一股自由主義的思潮。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化的展望》、《思想與文化》、《自由的倫理基礎》等。)等人辦的《自由中國》為最重要的輿論園地。後來政府壓製,封了雜誌,雷震入獄,但這些民主的訴求並沒因此死亡,在新聞界和學術界,民主訴求的聲音仍舊不斷出現。這批人基本上都是大陸來台人士,或台灣成長的青年學生。台灣本土民主運動的推動者,在“二二八”和白色恐怖時期以後,還沒有立刻冒出頭來,隻在群眾之間默默地活動。可是,新一代的政治活動者已經在成長了。

到了60年代晚期、70年代初期,這兩股力量,也就是大陸來台的青年人和本地成長的民主運動者逐漸合流。大學師生合力辦的一些雜誌,《台大青年》、《大學雜誌》、《文星》等在各處流傳。台灣經濟開始成長,有了市場需要,兩家民營報紙——《聯合報》和《中國時報》,成長為主要的新聞媒體,並逐漸發展為公眾輿論的論壇。海外和台灣的學者們在這些報刊上時時發表論文。

1957年,台灣《自由中國》半月刊出版的“祝壽專號”,所載文章直言進諫,直指蔣介石政府。

1952年11月,台灣《自由中國》創刊三周年紀念並歡迎胡適餐會。

1969年,康寧祥(康寧祥(1938-)曆任台北市議會議員、台灣“立法院”增額“立法委員”,先後創辦《台灣政論》、《八十年代》、《亞洲人》、《暖流》等雜誌。)當選為台北市議員;1972年,再由台北市議員當選為“立法委員”。這應當是新一波民主運動的初試啼聲。有許多不在國民黨之內的政治活動人物逐漸結合,被稱為“黨外”,儼然是一個不具名的政治團體。當時,大陸來台的外省青年人大多在言論方麵,努力鼓吹民主化;本地成長的運動者,則有不少投身實際的地方政治活動。在這一基礎上,孕育了十幾年後,才出現了民進黨。台灣的政治結構是在默默之中逐漸轉變的。

蔣經國開啟民主政治革新之旅

20世紀70年代,台灣的國際地位陡然變化。二十餘年來,台灣仍能保持聯合國的席位。1972年,因為基辛格的工作,大陸取代台灣,獲得了聯合國的代表權。同時,釣魚島的主權問題引發了海外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海外華僑尤其是知識分子,轉變了認同方向,承認大陸代表中國。這些轉變對台灣的存在,的確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台灣的執政當局不能再依靠聯合國席位或“法統”的延續,作為政權合法性的依據。蔣經國清楚地認識到,台灣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建立在人民的擁護上,發展自身,自求多福。

本省人爭取民主,要求“當家做主”的意願已不是國民黨可以壓製的了。大陸來台的學者和青年們,絕大多數也投入了為台灣爭取民主的活動中。於是,國民黨政府必須致力於疏散民怨——逐步開放選舉,就是一種疏散民怨的方式。這一態度和政策的轉變,為台灣換得二十年的漸進蛻變,也正是在疏散壓力的過程中,台灣在經濟、政治各方麵,都可以和緩地有所作為。

在政權的基本性質方麵,蔣經國著力之處,是改變軍隊的歸屬。台灣現代的軍隊,不僅裝備上,更重要的是在組織上得到美國的援助,得以不斷改進。數十年的內戰,將領擁兵自重。在蔣經國執掌軍權的時代,軍隊逐漸從國民黨手中轉移到台灣地方政府手中。又實行普遍征兵製,征來的青年經過軍訓,組成軍隊的基層,將領不能再擁有軍隊。蔣經國也重組情治單位,將情治單位統一,成為安全係統下麵的調查局和軍調局。通過這些努力,一方麵是蔣經國利用這些渠道,掌握了主導權;另一方麵,軍隊和情治機關正常化,歸屬當局,而不再屬於領袖或政黨。這一係列的改革,使得任何執政者都不能再倚仗槍杆和警棒緊握政權。

“十大建設”引領經濟騰飛

快要進入70年代,台灣的經濟固然已經有所好轉(如上講所述,耕者有其田和輕工業的發展,讓台灣已經有將內銷市場轉變為外銷的可能),但是力量還是相當薄弱。當時居民收入不過幾千美金而已,政府仰賴外援,自己的庫存並不豐厚。傳聞說,蔣介石從大陸帶來幾噸黃金,幾噸黃金的總值也就不過數億美金。這一數字如果屬實,早就在1950年開始的五六年中,在別無其他財源時便已花費殆盡。1957年,我將要赴美留學的時候,陳誠曾經對留學生有坦白的講演,他告訴我們:“政府手上隻有三千兩沙金。”用今天的價碼來換算,也就幾十萬美金而已。台灣必須要尋求出路,打破困境,培養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