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節 結語(1 / 2)

明代的工藝美術,繼承曆史優秀傳統全麵發展,集各代之大成而成熟完備,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

題材廣泛。從生活實際使用出發。承唐宋以來的藝術新風。擺脫“天命”,取“物之自然”,寓“道在器中”,“合內外、格古今”,“集千古之智”(方以智)。以目力所極視覺所到的自然空間“天圓、地方”為造型基礎。取動物、花卉為裝飾題材,寄托人的思想情感。

裝飾性強。高度提煉概括。造型與紋樣,都富有極強的裝飾性,使用各種材料和手段,表現裝飾美。手法服從需要,形式對稱主次分明,造型的主體和附件,紋飾的主花和地紋,以及利用開光、加金等方法,主題突出,完整圓滿。呈現莊重渾厚的美感,美化生活。

造型端莊。形體方正圓滿,輪廓外張內收,曲直兼有而適度。紋樣形象變化完整,力求時空均衡而“花好月圓”。造型與裝飾統一。總體端正穩健,形式和諧。

色彩鮮明。從選料巧色,到器麵光澤,以致裝飾上錦地開光,紋樣的“花清地白”,層次清晰。達到鮮亮富麗,爽朗悅目。

氣魄雄渾。整個感覺,莊重、敦厚、雍容氣派,小中見大,大中寓文,有氣勢有境界。總的藝術風格是質樸、大方。

賦情寓意。造型、紋飾均有含意,“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體現著熱愛生活,表現美好,追求理想。

由原始的渾樸,三代的凝重,秦漢的恢宏雄渾,六朝的清秀,隋唐的博大富麗,宋代的清淡典雅,元代的豪放,到明代發展為敦厚端莊。

明代由哲學思想影響,“格物”(王守仁),“實曆”(王廷相),“百姓日用之道”(王艮),“博物”、“實踐”(宋應星),“物之自然”,“皆氣所食”,“寓通幾於質測”,“勉商賈之術”(方以智)。這些觀點影響尚實的美學思想,使之和當時工藝美術的藝術風格,有著明顯的共同性。

清代承明代之後,哲學思想發展,“本物理而生化”,“推陳而別致其新”(王夫之);“凡物之質皆有文理”,“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戴震);“格物致知驗於事物”,“經世致用”(顧炎武)。後因文化專製,轉入煩瑣考據,“漢學”風行。均明顯影響美學思想和工藝美術風格。另一方麵,由於科學技術發展,技藝精絕,利用一切材料充分發揮性能,製作生動,品種極大發展。造型追求變化,模擬象生因素居多。裝飾采用繪畫形式占主導地位。總體為秀麗、精巧、繁縟、多彩,是時代風格。

明代前期達到極盛。中葉出現“盛極必衰”的征兆。由於過分突出技術,陶瓷模仿竹木等而力求逼真,家具全部雕刻,景泰藍用於門窗等類,缺乏美學境界高度。微雕以技術取勝,以技術代藝術失去審美作用。又由於過分追求裝飾和繪畫形式,與器物協調和用途結合有欠。外來影響生搬硬套效果不良,有損格調。造成了纖弱、堆砌、瑣碎、平庸的特色,導致後期衰落。

明清兩代在工藝美術領域,明顯地形成了宮廷工藝和民間工藝兩大體係,不同的服務對象產生不同的藝術風格。宮廷工藝明代細巧嚴謹,清代矯飾造作,具有匠氣和雕琢氣。民間工藝人民自己創造使用,淳樸自然,健康豪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各種因素流傳至今,我們應當認真地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傳統為新時代服務。

本書論述止於清,未及現代內容,遑論當代。現代和當代事,轉瞬也就成為曆史,由後人評述吧。

晚清以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是曆史上最屈辱的時代,也是人民起來反抗,進行大革命的變革時代。

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於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推動了資本主義向前發展。但由於袁世凱竊國複辟導致軍閥混戰。蔣介石背叛革命,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前後長達30多年的反動統治,使工藝美術在總體上出現嚴重衰敗的景象。在先進人士和技術工人艱苦的努力下,在局部上某些品種有一定發展。

繼民族資產階級“新學派”的“科學救國”、“實業救國”之後,民國初期,蔡元培倡導新文化運動,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接觸於實體世界”,李大釗、魯迅等舉起“科學”、“民主”的旗幟,工藝美術略有恢複和發展。

“五四運動”於1919年爆發後,思想領域大為拓開。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魯迅明確指出民族大眾文化,實用工藝有所發展。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新型工藝遭到破壞,傳統工藝瀕臨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