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節 其他工藝(1 / 3)

絲、瓷、玉、漆、金等傳統工藝之外,還有多種工藝,於明清兩代十分突出。

一、印刷工藝

明清雕版印刷發展,木版年畫流行,是民間興起的可貴品種。

(一)明代雕版印刷

明代雕版印刷形成浙、徽兩大體係。

1.“東陽雕版”

由木版印書盛行。適應民俗刻印仙佛像,有薑太公、趙公明、劉海戲蟾、和合二仙、鍾馗捉鬼等。分紙馬版、年畫版等類。“壽星圖”,隆慶(1567~1572)“同州摹刻三鬆筆”,粉紙彩筆刻繪結合,為南京蔣三鬆名作。“二十四孝條屏”,明末天津楊柳青作坊刻印。

2.版畫插圖

始自隋唐佛經印刷的繡像。隨著元代雜劇、明代小說等書籍刊刻,插圖流行。更有名畫家介入設計,大放光彩。“曆代插圖書籍有四千餘種,明刊約占一半”。流行曲本《西廂記》插圖竟有數十種,如唐寅《西廂記》插圖、陳洪綬《西廂記》插圖。“鴛鴦綠插圖”、“離騷九歌插圖”繪刻俱精,還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弘治間,北京派《西廂記》插圖(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京師書坊金台嶽家刊本。為上圖下文,單元長卷式。萬曆間,建安派《水滸傳插圖》建安餘式雙峰堂刊本,上圖下文連環畫式。金陵派《綈袍記插圖》(北京圖書館藏),金陵宮春堂刊本,圖占一頁全幅大版。徽派《人鏡陽秋插圖》,汪廷納環翠堂刊本,黃應祖鐫,雙頁通幅大版。蘇州派《顧仲芳詠物圖譜》(北京圖書館藏),華亭顧正誼散曲插圖。武林派《曆代明公畫譜》(上海圖書館藏),武林雙桂堂刊本,旌德劉光信刻,前圖後文。泰昌間,吳興派《牡丹亭插圖》(北京圖書館藏),吳興氏刊本,汪文佐、劉升白刻,雙麵橫貫通版。不同流派各有版式。

3.“黃家雕版”

安徽新安黃氏家族雕技著名。涉及江南各地諸代。黃《程式墨苑》,黃應瑞《大雅堂雜劇插圖》,黃《玉簪記插圖》,黃應光《琵琶記插圖》,黃、黃應孝《帝鑒圖說》,黃一彤、黃汝耀《黃河清圖》,黃子立《陳老蓮離騷九歌插圖》等5種,均為名刻,足見徽派興盛。

“武林雕版”,項元洲最精絕,為浙派爭榮。

4.版拱花

江陵吳發祥於天啟年間作《軒變古箋》(上海博物館藏),彩色套印,白口四周單邊,自畫收錄單麵箋譜圖,設色沉靜。並有無色壓印的“拱花”,均係創製。安徽海陽胡正言居金陵號“十竹齋主”,精篆刻善繪畫,能奏刀向木刻印結合。崇禎間製《十竹齋畫譜》(北京圖書館藏),首創版彩印。依畫稿分刻多塊小版施深淺濃淡幹濕色彩,拚色套版水印,開世界彩色印刷先河。《十竹齋箋譜》,為木版拓壓“拱花”。均有高度成就。

(二)清代雕版印刷

清代書籍裝幀、封麵設計、開篇繡像、文內插圖等俱全,題簽、繡像、插圖多木版印刷,文學名著多有插圖,使用廣泛形成多種樣式和風格,改琦《紅樓夢插圖》著名。

1.木版畫冊

有成套畫譜多種。康熙間畫家王概等編印《芥子園畫傳》可為代表,集蘭、竹、梅、菊,草蟲、翎毛,樹石山水畫法大成。刻版精細力傳畫法筆意。上官周《晚笑堂畫傳》,線刻人物,也是雕版精品。

2.木版年畫

始於唐宋,清代發展極盛。形式多樣。有“貢箋”為全開橫幅;“板屏”是立幅“中堂”,“對屏”、“條屏”多順兩開、四條、八條、連環故事畫配套,“三才”為3開,還有4開、6開、“窗旁”、“炕圍”、“鬥方”,大的用於影壁、屏風、壁燈,小的用於門楣、米缸等。“門畫”有單幅、雙幅,“燈畫”八幅一對,還有“曆畫”、“窗花”、“桌圍”、“選仙圖”等20多種。各地都形成了地方風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