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雕刻工藝發達,廣行民間。所用材料極其豐富,有玉、石、牙、角、竹、木、核、匏、磚、泥等,故而品類繁多。
一、明代雕刻工藝
(一)玉雕
有官作、民作。用料有白玉、碧玉、青玉等。多數來自新疆和田,“貴重用者盡出於闐蔥嶺”(宋應星《天工開物》)。品種多樣,佩飾品有簪、環、珠、墜等。器皿有杯、碗、洗盂、盒、壺、瓶、爐等。前期簡練自然,後期多吉祥內容和神仙題材的雕琢。
1.北京玉雕
“禦用監”下設“玉作”,專為宮廷製造。“凡鏤劃絕細處,難施錐刃者,此蟾酥畫而後鍥之”。工藝提高。
2.蘇州玉雕
“工巧則推蘇郡”。有陸子岡被譽為“吳中絕技”。有“琴式小盒”(故宮藏品)。長僅10厘米,極貌古琴,邊飾條環紋,麵刻“流水高山一曲琴,子期千古是知音”,蒼古雅潔。“茶晶花插”,巧色琢出白梅枝幹,結構巧妙自然。又有劉,長於水晶、瑪瑙雕人物、花鳥、玉石仿古。例如“八瓣蓮花青玉雙耳杯”、“白玉觶”、“瑪瑙戴耳杯”等。
(二)犀雕
犀角是珍貴藥材,色澤含蓄,紋理細密柔軟,雕杯飲酒能退熱。有鮑天成與陸子岡齊名;“俱上下百年無敵手”(《骨董瑣記》)。雕法有線刻、浮雕、鏤雕等。有“雲錦紋”、“方杯”、“荷花杯”及尤通的“搓杯”、尤雷的“筆山”為代表。
牙雕有“印盒”、“筆筒”(故宮藏品),形製精致。
(三)竹雕
南方形成地區風格。有“嘉定三朱”,萬曆間朱鶴(鬆鄰)、朱小鬆、朱三鬆祖孫創格,同秦—爵、沈大生等為“嘉定派”。有線刻、浮雕、透雕、留青、鑲嵌等技藝。以深刻、透雕見長。得器者直名“朱鄰鬆”,有“鬆鶴筆筒”、“海棠筆筒”(故宮藏品)。刀法簡潔穩重,打磨出光。小鬆刻古佛聞名。“竹根雕佛手”、“竹刻香蕉”擬形象生。三鬆刀不苟下,結構精巧。“白菜筆筒”、“鬆蔭高士筆筒”手法寫實,簡潔光亮。一爵略變,用刀著力深刻不磨,勁拔挺秀。有“竹根張果老”,蒼勁古樸,“竹雕花卉筆筒”。
“金陵竹雕”,“蘇州濮仲謙,水磨竹器如扇骨,酒杯、筆筒、臂擱之類妙絕一時”。“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勾勒數刀便與凡異”。刀法淺而簡練。“竹雕鬆枝小壺”(故宮藏品),從蓋及身到把手枝聯為一氣,隨手刻畫不甚用力,細致寫實。“八仙過海筆筒”,用刀如畫。“金陵李文甫善鐫章”及“製香筒中雕花、鳥、竹、石”。
(四)微雕
有王叔遠“桃核雕”,邢獻之“胡桃雕”、夏白眼“橄欖雕”。於宣德間微雕稱絕。
另有“木雕”,宣德年間有“紫檀雕花二層提盒”、“八方盒”,如剔紅作風,精致適用。
二、清代雕刻工藝
(一)玉雕
皇家設“造辦處”、“金玉作”,專供皇室。民間碾玉作坊,北京、揚州、蘇州、大理著名。原料有白、青、碧、黃、翠玉,白、紫、水晶、瑪瑙、蜜蠟、青金等。還進口大批翡翠、珊瑚、象牙等類。器物有瓶、爐、罐、壺、杯、碗、盤、盒、洗、筆筒、筆架、水注、花插、插屏等。玉雕動物有雞、鴨、鵝、鵪鶉、羊、鹿、馬等。還有巨型山子,乾隆時達極盛。江蘇為中心有兩種類型。
1.揚州玉雕
以巨作著稱,典型有“大禹治水玉山”(故宮藏品),高224厘米,重7噸。13年完成。於闐密勒塔山青玉,以《大禹治水圖》為藍本,造辦處先製模型,剖料出坯。運河漕運至揚州雕製,運用砣子、管鑽、金剛石刻玉刀,綜合山水人物技藝。一派艱辛勞動場景。雕畢再經運河運至北京宮中。乾隆題詩“功垂萬古德萬古”,“重器千秋難敗毀”。客觀上反映了勞動人民戰勝大自然的情境。還有“會昌九老山子”、“秋山行旅山子”、“丹台春曉山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