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蘇州玉雕
以精巧見長,工匠多進京供職。蘇州風俗八月中秋設玉器開門供人觀賞為樂。道光時閶門外玉作達200家。玉雕行銷全國出口歐美。典型有“白玉嵌金紅寶石碗”,是於闐白玉雕製,質純如凝脂,淺腹敞口兩桃形耳,外壁錯金花草紋,紅色花朵嵌180顆閃光紅寶石。碗心刻乾隆詩“酪漿者牛乳,玉碗似羊脂”,60字。大典時禦殿賜奶茶所用。還有“碧玉嵌白玉雙耳花燈”,白玉雕各式花朵鑲嵌在嫩綠玉燈台上,周圍嵌填金銀絲變形回紋,工致精致。“翡翠山水座屏”,是典雅華美的珍品。
(二)石雕
有石硯、石印、石雕,小有文玩,大有雕像。多有名品,各具風格特色。
1.雕硯
端硯產自廣東肇慶,自唐宋以來到清代達到高峰。石色有紫、青、褐、綠等。天然形成色暈、紋理、點斑,“以鴝鵒眼”最名貴,晶瑩翠綠達七八層。雕紋刻字為文房之寶。黃純甫善刻“雲龍硯”,羅讚、羅宣的“鳳穿牡丹硯”著名。歙硯產自安徽歙州,自宋開始,清代發達。石料質色玉潤,白紋隱現山水、雲月、金點、光彩如夜空星鬥,煥然可觀。型製多種,竹節、苦瓜、蓮葉、鳳字、雲龍、雙鯉、明月天心諸硯有名。還有新月、馬蹄、古錢、靈芝、犀牛、龜、琴等式。另外有“賀蘭硯”、“易水硯”等。
2.葉臘石雕
“治印”,明代興起雕紐鐫印,清代發達。料有浙江昌化出的“昌化凍”、“雞血石”,青田的“燈光凍”、“魚腦凍”,福建壽山的“白芙蓉”、“田黃”等為上品。雕刻風格形式流派。“皖派”何震創始,繼有蘇宣、程化等專學秦、漢。清初汪關、程邃、巴慰祖、胡唐等又稱“徽派”,鄧石如書法入印稱“鄧派”。繼有吳熙載、徐三庚講篆勢,運刀如筆。“浙派”,乾隆時丁敬開創,繼有蔣仁、黃易、奚岡、錢鬆等,兼取眾長善用切刀。有“西泠八家”之稱。“閩派”,宋玨開創,又名“莆田派”。都承“漢印”發展,多為書畫用章。
“圓雕”,有“青田石雕”、“葡萄山”著稱,巧用石色,結實累累嬌嫩欲滴。“壽山石雕”,乾隆年間發展,楊璿、周尚等為著名藝人。
3.“菊花石雕”
出自湖南瀏陽,以“河底石”最佳。石質中有球形放射狀集合體,有菊花、繡球、竹葉、蟹爪、金線、蒲葉等多種花形。乾隆時始為雕刻,製作筆筒、水池等文具。清末發展為插屏、桌麵等。歐錫潘、程維達等為名藝人。
4.大理石雕
雲南大理石雕,石色白中含青、綠、赭等自然紋理成山水雲龍之態,磨製大小方圓形,用於座屏、桌麵等著名。典型有“天壇祈年殿龍鳳團花石”(北京)。“河北曲陽石雕”,有漢白玉、芙蓉石等。雕製神仙、佛像、獅子、辟邪等。以及建築裝飾、欄杆、雕花等,供北京宮廷及北方各地。
(三)牙雕
乾隆年間最興盛,形成北京、廣東兩個派係。北京牙雕由宮中“如意館”玉匠兼作。民間有專業作坊。名品有《月曼清遊冊頁》,雕約16開本18幅牙片雕成字畫各9幅;有圍棋、秋千、賞花、品茗、蕩舟、觀畫、賞月、夜遊等場麵,古裝仕女刻畫秀麗,布局潔淨富於意境。“群仙祝壽景雕”,長方大盤內:牌坊、橫橋、殿堂、浮圖、山石,林木中安置仙佛神女等。小中見大,上色拚鑲大加渲染。“象牙球”,鏤雕透見10多層,極見技藝。“廣東牙雕”,料出滇南,粵西專業加工。製成梳子,釵、環、文玩等。“工聚業精,流播閨閣”,行銷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