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飾錄》極為詳盡地介紹了我國漆藝從采漆到製作的各個環節。全書分乾坤兩集共18章186條,內容主要為四個方麵:材料性能,品種,製漆工具;曆代技藝,經驗方法,易產生的弊病及修補方法;裝飾工藝14類130餘種;胎骨種類、性質、作法,結合古代遺物評論中肯。提出創作三原則:“巧法造化,質則人身,文象陰陽”,具有美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清代髹漆工藝
承明代發展有新風貌。
(一)北京雕漆
宮廷設“造辦處”有“漆作”最出色。由明代暗紅變為鮮紅。刀痕顯露,紋飾纖細繁縟。木胎外,還有瓷胎、紫砂、皮胎、金屬胎等。多“剔彩”,兩色錦地,色彩多變化。初承明風,用刀簡潔不露痕跡,輪廓線經過打磨。漆層較厚色帶暗紅,龍紋及牡丹花形飽滿。典型如“康熙剔紅雙龍大盤”(故宮藏品)。中期漸趨繁瑣。乾隆酷嗜雕漆,宮中有12扇屏風,高264厘米。廳堂隔扇、床榻、桌椅,成為華貴家具。“文玩”小巧多樣。畫麵紋樣運刀極為追求國畫筆意,樹石山水的起伏變幻,各種皴法均能以刀代筆刻畫。“巨狀巧密皆甚可驚,然鋒芒太露乏渾厚之趣”(朱啟鈐《漆書》)。典型作品有“剔紅戲嬰圓盒”、“剔黃春字捧盒”。“剔彩麵子碎長方盤”,黑地綠錦紋上,用紅黃綠各色層刻出張燈、作戲、奏樂、龍舟賽技60人。纖細寫實極盡工巧。
“雕填”,前期重雕重填多至三次以上。大花瓣重雕小花瓣以及筋脈,填入金粉或色漆。如康熙“黑漆雕填雲龍紋葵瓣盒”。乾隆時則雕填與彩繪結合,錦地雕填工整,花紋平繪靈活,色牢耐用。典型有“雕填戧金喜相逢委角方盒”,蓋正中彩繪雙蝶圓形適合圖案。外雕錦紋填金箔,省工而有效果。“鑲嵌”常與“雕繪”結合。如“梅花式漆碟”楚蓮香款,小巧華美。“黑漆螺鈿開光山水花卉書槅”(故宮藏品),立柱及四層板麵,由五彩鈿片鑲嵌130團66種花紋,人物、山水、花果、鳥獸、錦紋齊備,精細華麗。“扁桃形鑲玉捧盒”,器身剔紅錦紋花鳥,蓋中鑲玉雕蟠桃蝙蝠,紅綠錯雜精致華貴。“乾隆雕漆鑲玉大屏風”(故宮武英殿)高約264厘米,正中剔黃錦地,嵌各色玉石荷花飛燕,四周雕漆錦紋鑲邊,場麵宏大富麗豪華。“金漆”、“彩漆”描繪自由,色彩鮮麗,勾勒退暈,多繪畫形式。乾隆彩漆描金大盤,以退暈與平塗勾線相結合,織繡味道深厚,還吸取了建築彩繪作法。“描金”,多施於退光黑漆或朱漆。用寫意和工筆繪畫形式,多程式化圖案。還有“泥金”、“戧金”、“灑金”等。乾隆年間發展至極,而後漸衰。
(二)揚州“螺鈿”、“點螺”
揚州“螺鈿”,“點螺”最精巧,用彩色鮑魚貝殼切成細片,鑲嵌各種纖細的花紋,顯五彩光澤。還有“百寶嵌”,乾隆中有王國琛,蘆映之輩精此技(錢泳《履園叢話》)。蘆葵生承祖傳,嵌螺鈿“漆砂硯”著名,內含閃光砂粒,“文玩諸事,無不以漆砂為之。製造精良,雕刻山水、花鳥之紋,悉臻研巧。”典型有“螺鈿朱漆攢盒”,內有9格,外以螺鈿大小團花裝飾。還有“嵌螺鈿梅花漆砂硯”。人物塑像亦好,有紫漆觀音像等。“雕漆”、“金漆”、“彩漆”均精致。乾隆嘉慶間徐履安著名。多在退光黑地上,針刻字畫戧入金銀箔,成品光彩異豔。
(三)福州“脫胎”
早期多“金漆”、“堆漆”、“彩漆”,“其質清瑩,其麵平滑,其凸起花紋精細絕倫,其光影之明暗深淺合法,其景物之布置及描金之色澤,亦甚均勻相稱”,大有屏風,小有文玩。乾隆時多“鑲嵌”。以“脫胎”最有特色,色彩華美,器體精巧。閩縣沈紹安長於塑造,將古代脫胎技藝加以推廣革新。先用泥作成模胎,麵用布帛粘貼,上漆多次成型。瓶、盆之外,兼作鳥、獸、花、果。“捏形之妙肖,磨琢之精細,裝飾之典雅,調色之美麗,殊令人愛玩不忍釋手”(《漆書》)。在美洲巴拿馬賽會得上等獎。另外漳州竹編胎骨髹漆描金,有盤、盒、碗、盞等器,美觀耐用。龍岩髹漆描金藤枕、臂擱等亦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