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漆器工藝進入一個十分興盛的階段,尤其在製作方麵,增加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品種。江南10省漆樹種植擴大,北京官辦“漆作”著名,江、浙、滇、蜀、皖、晉、粵、閩等地“民作”各有特色。
一、明代髹漆工藝
明代有雕漆、鑲嵌、金漆等,並有名家、名品、專著。
(一)雕漆
果園廠。明代永樂年間,朝廷在北京果園廠設立官局專門製造漆器,主要品種為雕漆,在全國精選髹漆藝人進果園廠,它的設備和技術力量都很雄厚,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漆藝工廠。元代嘉興著名漆藝匠師張成的兒子張德剛,子承父業,誌工漆藝,明成祖時被召見進京,同時被召的還有嘉興匠師包亮,二人共同主理果園廠漆藝。明代果園廠雕漆的藝術風格主要源於浙江嘉興派,其特點:紋樣刀法雄健渾厚,磨工圓潤光滑,胎質多為木胎、錫胎,施漆多至五六十遍甚至上百遍。明嘉靖時,朝廷又征調了大批雲南工匠進京入果園廠,致使當時有“滇工布滿內府”之說,雲南大理自元代以來也是雕漆工藝發達的地區,其特點:用刀不藏鋒,又不磨圓棱角,與嘉興雕漆形成對比,使果園廠的雕漆風格更加多樣化,這樣的格局延續明代各朝並各有時代特色。
1.永樂式
以剔紅為主。刀法柔暢明快磨工圓渾,花紋豐滿肥潤厚重,多層次感。有牡丹、菊花、茶花、芙蓉、蓮花、石榴、海棠、玉蘭、龍、鳳、孔雀、獅球、蘆雁、錦雞、喜鵲、蜻蜓等。典型有“剔紅菊花漆圓盒”(故宮藏品)。
2.宣德式
承永樂風格刀法圓渾,以剔紅為主。多刻錦底,花鳥紋為主體幾何紋襯托。兼有“真漆”,黃、赭、朱、黑等色。典型有“剔紅雙雀花果盒”,盒麵雕林禽點綴蜓蜂,直線錦地。外壁繞花果飾帶。兼具五色配合自然。
3.嘉靖式
技藝變化,用刀淺,棱線清楚顯刀痕。大量使用錦地,細致工整繁縟。紋樣有民間故事和喜慶圖案。典型有“剔紅喜鵲鬧梅盤”、“剔彩飛鳳蓋罐”、“龍舟競渡舟”。
4.萬曆式
承永嘉風格,大器物增多。題材內容裝飾手法隨之變化。“剔紅殿閣小櫃”(同上)分上中下三層,雕飾樓閣亭台、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各側麵圍纏枝花邊。果園廠雕、填器統稱“廠製”。
(二)鑲嵌漆器
1.嘉興“螺鈿”
民作有洪髹、薑千裏等。“硬螺鈿”是厚片鑲嵌。有平麵和淺浮雕兩種。“軟螺鈿”是薄片鑲嵌,精美而有光澤是螺鈿典型。“鈿紗”是將碎片撒貼成斑點飾帶,稱“薑千裏式”。典型有“螺鈿黑漆執壺”(曆史博物館藏)。開光中大鈿片嵌成繡球、梅花、鳥蛾,鈿紗布成自然邊飾。
2.揚州有“百寶嵌”
周翥著名,稱“周製”。“以金、銀、寶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等,雕鏤鑲嵌配成山水、人物、樓台、花卉、鳥、獸等圖案。大有屏風、桌椅,小有筆床、文玩。“古來未有之奇玩也”,獨樹一幟。
(三)金漆
蘇州“金漆”,以蔣回回金漆彩繪出色。泥金、描彩、金銀螺鈿,混合使用做成花鳥、樹石等紋樣,金碧輝煌。
北京“楊倭漆”,楊塤承父業專工金漆。借鑒日本泥金器,結合傳統諸法,自出新樣。創造出多種技法混合使用的新品種,器皿愈用愈鮮亮為特色,人稱“楊倭漆”。
絳州“金漆”,晉南流行。有各式漆器,大型立櫃、屏風、隔扇等。黑漆推光地描金,繪、填嵌山水、人物、花鳥圖案。不拘格式,有豪放細膩等不同格調。
(四)髹飾錄
《髹飾錄》是我國明代一部珍貴的漆藝專著。作者黃大成,明隆慶安徽新安人。《格古要論》等古籍稱其為一時名匠,精通古今髹法,其剔紅技法可匹敵官營果園廠,花果人物刀法以圓活清朗著稱。黃大成著書時,多用天文地理等類名詞,象征漆藝的工具、原材料和製作方法,使人不易讀懂。後明代天啟年,由浙江嘉興匠師楊仲清逐條加注,並寫了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