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的金屬工藝普遍發展,金銀銅鐵錫等各類製品使用廣泛,並有出色的新興品種和劃時代的成就。
一、明代金屬工藝
明代皇家設有“鑄冶局”,專製禦用器皿及兵器。民間有行業作坊,製造日用品和工具。酒具、香爐、燭台等極為普遍。大型的有“永樂大鍾”(北京大鍾寺)重44.6噸。名藝人石叟的“嵌銀絲觀音銅像”、“金銀花八方銅蓋碗”(北京曆史博物館藏),從煉銅到器形紋飾,均極工巧。“菊花瓣銅盤”、“銅葫蘆瓶”(故宮藏品),亦見技藝。最突出的是“宣德爐”、“景泰藍”和金銀器,極富時代特色。
(一)宣德爐
宣宗三年(1428),工部為適應宮廷和寺廟祭祀或香熏的需要,用有色合金鑄造一批小型銅器,多為爐式,史稱“宣德爐”,工藝有特殊性。令張護、許百祿督監,名匠吳邦佐、李澄德等64人組成專業機構製造。配料考究,以暹羅風磨銅為主,摻和進倭源白、黑水鉛、日本生紅銅、荷蘭華洋鬥錫、天方國(麥加)番硇砂、三佛齊(蘇門答臘)紫緋石、勃尼(加裏曼丹)胭脂石,中國金銀、明礬、水銀、黃丹,近30種珍貴原料。反複摻和配合,鑄造一器煉銅9至12次,達到多種效果。參考曆代青銅器、陶瓷器等型製和紋飾。據《博古圖》、《考古圖》、《祥符禮器圖》、《紹興鑒古圖》等有關古籍,選出88種作藍本。吸取曆代冶煉經驗,融會磁漆製作優點,加工創造。達到銅質細膩,色彩豐富,製作精美,形式新穎四大特點。器形有兩大類:“素爐”,以造型色彩取勝;“華爐”,雕花嵌寶以紋樣華麗見長。
造型,變化多姿。耳有衝天耳、橋耳、魚耳、螭耳、如意耳、連珠耳等50多種;邊有回紋邊、雲紋邊、百折邊等20多種;口有平口、侈口、反唇口、卷邊口等10多種;足有圈足、乳足、馬蹄足、象鼻足、環足等30多種。耳、足邊、口不同的組合構成上百種器形式樣。集造型形式之大成,精致美觀各具風格。合金煉成青綠、黃褐、古銅、朱砂斑、茄皮紫、甘蔗紅、栗殼、秋梨白、鸚哥綠、秋葵綠、茶葉末等60多種色彩。用金有鎏金、滲金、金屑等多種方法,渾金有碎玉、雪片、雨點等斑紋。裝飾手法有線刻、平雕、鏤空、浮雕、圓雕、螺鈿、鑲嵌金玉珠寶等。
典型素爐有“雙龍抱柱銅爐”、“獸耳活環缽式爐”、“衝天耳乳足爐”(故宮藏品)。華爐有“錯金仿古簋式爐”。“鏤空雲龍紋熏爐”,宣德年款,通高100厘米,長徑60厘米,委角長方形,銅色碧綠,爐蓋鏤雕,爐身鏨刻,以雲中龍、獅紋裝飾。“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暗淡中發奇光”。“妙在寶色,內含珠光,外觀淡淡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於膚裏之間”。“大明宣德年製”三行六字楷書陽文戳記為真品(《古玩指南》)。後世多有仿造。萬曆、天啟間有“北鑄”京師施家造,“南鑄”金陵甘文堂造,“蘇造”蘇州蔡家造。胡文朋有“鎏金海獸銅爐”(故宮藏品)。張鳴岐、徐守素、周文甫、湯子祥皆為名手。
(二)景泰藍
正名“銅胎掐絲琺琅”,簡稱“琺琅”,俗呼“琺藍”,習稱“景泰藍”。點藍燒藍、銅胎填嵌,琺琅彩在中國有悠久曆史,春秋時越王劍柄上嵌有琺琅釉料裝飾;漢代中山靖王銅壺也有琺琅裝飾;唐代銅鏡(日本正倉院藏),有塗各色琺琅為花紋的裝飾;元代西域“大食器”傳入受有啟發。明代由宮廷監造,法古創新出現繁榮時期。景泰年間製作最精而著名。
工藝複雜,大體分為7個過程:製胎用紅銅版衝壓模具成型。掐絲是壓扁銅絲掐成飾紋,白芨糊漿黏附胎上,嚴謹致密以免“崩、漏”。燒焊,潤胎撒藥燒焊宜牢。點藍裝飾花紋,依從要求將釉料用“藍槍”填入花絲輪廓。燒藍,點完燒製,再點再燒,三番至精品。磨光由粗砂、細砂、黃石、木炭逐次打磨,至藍料銅絲平整光勻。鍍金,為增光防鏽最後鍍金,金碧輝煌光色燦爛。藝術特點是形、紋、色、光俱呈其妙。品種很多,大型有“鼎彝”類。大量是日常用品,花瓶、熏爐、燈台、盒、盤、碗、碟等器皿。
造型端莊古雅,紋樣繁縟豐富,有番蓮、饕餮、蕉葉、龍鳳、雲鶴、菊花、山水、樓台、人物等。借鑒錦、玉、瓷、漆等工藝傳統手法,突出了勾邊填色的圖案程式。釉色有藍、紅、黃、綠、白、天藍、寶藍、雞血紅、深、淺黃、深、淺綠、秋梨白、葡萄紫、翠藍、紫紅等。鏤金錯彩富麗華貴。
典型器物,有宣德年間的“掐絲琺琅纏枝蓮龍耳爐”,“掐絲琺琅出戟花觚”,“鏨胎琺琅圓盆”(故宮藏品)。使用了花形相對換色方法。如景泰年間的“掐絲鳳凰龍耳大方尊”。還有“掐絲獅子滾繡球大盤”,“掐絲葡萄雙耳三足爐”等。
(三)金銀器
明代統治階級用金銀珠寶製作裝飾品和生活用具,數量大得驚人。工藝技巧高超,製作精細入微,集傳統花絲、鏤雕、鏨刻、鑲嵌技術之大成,豪華精美品種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