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用品有金絲王冠、嵌寶金冠、鑲珠鳳冠、嵌玉金花、金壺、金爵、金盞、金碗、金盆、銀盆等,乃至金胎琺琅。僅定陵就有大小數以百計。例如“金絲皇冠”、“鑲珠鳳冠”、“雲龍紋鏨花金盆”、“黃金洗臉盆”,直徑35厘米,寬折沿,鏨刻雲龍紋。金盞,高10厘米,裝八條象鼻形足。
貴族用品,各地均有,“益莊王金絲冠”,“金絲樓閣編花頭飾”(江西南昌出土)9件。金絲編成6.7厘米見方,上麵樹石、樓閣、仙鹿、白鶴等奇巧細致,蜀王金器(成都出土),金銀器物300多件。“金執壺”、“金漱盂”(北京董四村出土)。
二、清代金屬工藝
清代冶煉業進步,除傳統製品外,出現了鍛鐵工藝、鍾表工藝。
(一)製銅工藝
北京、蘇州、廣州、雲南等地以製銅工藝著名。“蘇州樣,廣州匠”為人稱道,雲南“白銅盆”有“惟滇製最天下”之譽。宮廷銅製品,多庭園點綴和室內陳設,製作方法有模鑄、焊接、捶打、鏨刻、鏤雕、圓塑、鎏金、鑲嵌等結合使用。大型的有“銅獅”、“銅鶴”、“銅龜”(北京故宮),銅雕龍、鳳、鱗、雀,以及銅亭(北京頤和園)。民間銅器有臉盆、燈盞、壺、盤、勺、匙、文玩等。裝飾以鏨花為主,紋樣有喜鵲鬧梅、鳳穿牡丹、八寶、八吉等。
(二)琺琅工藝
康熙設有“琺琅作”、“造辦處”。乾隆、嘉慶時,外商爭販出口,民作增多。前期襲明代規範,掐絲細密釉色不及。乾隆景泰藍繁榮,器皿類之外,擴大到屏風、桌椅、床榻、文玩、字畫、宗教法器、幢塔等。凡金屬、陶瓷、竹木、髹漆、牙、玉品類,均有琺琅仿製。又有景泰藍瓶盂等開光鑲嵌珠寶玉石或瓷繪畫麵等。特點是銅質精純胎體莊重,掐絲勻整鍍金淳厚,“圓潤堅實,金光燦爛”。典型的有“琮形掐絲琺琅山水瓶”,還有頤和園仁壽殿16件頭擺設,有香熏、燭台、鸞駕座、青獅、白象等。
新興“畫琺琅”,全名“銅胎畫琺琅”,先塗琺琅,在上麵繪紋,是吸取繪畫和畫瓷方法演進成的新工藝。始於康熙,盛於乾隆。造型有杯、碗、盤、盒、瓶、爐等,後有炕桌、椅、墩、屏風等大件器物和模擬製品。畫有花卉、山水等。色彩有紅、粉紅、黃、土黃、淺黃、綠、淺綠、深綠、藍、淺藍、紫、赭、雪青、黑、白等。器表器底先塗層白琺琅,外表繪彩,平滑鮮豔。器裏掛藍琺琅。康熙“畫琺琅五蝠瓶”,用紅、綠、青、絳,以半工寫筆法畫山石、桃樹、蝙蝠、雲水,國畫法圖案化。乾隆“畫琺琅仙人采藥大盤”、“畫琺琅山水壺”,吸取錦、繡、瓷、漆等裝飾方法,錦地開光,畫人物、山水、花卉、錦地用多層骨骼,開光畫麵見筆見色工致明快。乾隆時還出現了西洋裝飾風格,北京之外,廣東、江蘇有民作。
(三)鍛鐵工藝
“鐵畫”、“鐵球”興起成為名品。
“蕪湖鐵畫”又稱“鐵花”,以低碳鋼為材料,依畫稿製成“裝飾畫”,始於安徽蕪湖,“康熙年間有湯天池者”,“少為鐵工,與畫室為鄰”,“日窺其潑墨勢”受到啟發,用鐵片仿製各種書畫。內容有山水、鬆鷹、竹石、敗荷、衰柳、花卉、書法等。工藝上有選料、剪花、鍛打、焊接成圖、退火烘漆。“百煉化為繞指柔,直教六法歸洪爐”。作為裝飾畫掛於白壁,黑白分明,虛實相生,蒼勁有力,古樸大方。是特殊風格的工藝美術品。
“保定鐵球”,溯源遠古狩獵石球,鐵球始於北宋。明嘉靖年間河北保定鐵球流行於武林。明末始有空心音響球。乾隆之師紀曉嵐將鐵球推薦給乾隆,用作日常保健,召李匠師進宮專為禦製(《清大內檔案》)。製作上反複鍛料,打成半球,嵌簧,加核,合縫,打磨,拋光等。是有特色的工藝品。
(四)金銀工藝
官府“造辦處”屬有“銀作”,內分化銀、煉金、累絲、鏨花等10個工種,數百人。專製金銀首飾、器皿、數珠等。出色品種有黃金編鍾(故宮藏品),乾隆五十五年製,16隻,13400多兩黃金鑄成,鏨滿浮雕雲龍紋和“黃鍾”、“律呂”等名目。七級金塔,高130厘米,重250公斤。金絲累製鑲嵌紅、藍、綠各色寶石,刻有細密花紋,絢麗勝過錦繡。鏤雕金香熏、金提爐、金執壺、金花瓶、金冠,黃金抽絲累編珠寶結合製成。民作有金銀店鋪,品類首飾為主,相當廣泛。
(五)鍾表工藝
廣東興起,吸收外來技術自行製作。具有綜合性的技藝,利用金屬機械彈性原理,還有人物、動物造型而活動報時、定點敲擊發出音響,技藝精巧。有“座鍾”、“掛鍾”。實用的同時,又是華貴的案頭陳設、室內裝飾。乾隆年間已達到一定水平。有“銅鍍金轉鴨轉人亭式鍾”(廣州博物館藏品),造型優美紋飾別致。人物、動物機動回旋出現,15分鍾報時一次,音響琴聲清脆。還有“銅鍍金燒琺琅瓶式抽花鍾”,“鍍金嵌琺琅瓶式變字開花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