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陶瓷,承兩宋陶瓷全麵開花的基礎向高峰發展。景德鎮成為瓷都,宜興成為陶都。
一、明代陶瓷
白瓷居首,青花瓷成為主流,各種彩瓷、色釉大量湧出。紫砂陶崛起,品種多質量高前所未有,行銷國內外。
(一)江西景德鎮窯
景德鎮設禦器廠,官窯58座,民窯近千座,形成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盛況。瓷器有“彩繪瓷”、“顏色釉”兩大類。
1.彩繪瓷
有釉下彩、釉上彩多種類型。
(1)青花。早期用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為原料。特點是呈色濃豔,燒製中,色與釉摻和產生自然斑點,格調深沉雅靜。如永樂青花壓手杯(故宮藏品),坦口圈足,上展下收,造型端莊,釉色甜潤。在腹部畫纏枝蓮,紋樣飽滿秀麗,口沿和足上畫兩道花邊,工致嚴謹。另有宣德青花折沿盤(同上)。繪後用“吹釉法”施釉,釉色勻淨透明。裏外都有紋樣,盤心弦紋“開光”畫“折枝枇杷綬帶”,形象洗練生動,雙弦外以朵花環繞,沿邊繪纏枝牡丹。造料製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堪稱“瓷、色、畫三絕”。宣德青花海水雙龍瓷扁瓶以“蘇泥勃青”為顏料,色澤深豔,腹部飾滿海水紋,頸部飾卷草紋、纏枝蓮紋各一道,是明代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中期改用江西“平等青”,顯色清淡光潤雅致。後期用雲南“回青”,發色藍中泛紫,濃豔幽菁。晚期用浙江“土青”,藍中泛灰,不及以前。
(2)釉裏紅。明初發展成熟。如宣德“釉裏紅高足碗”(上海博物館藏),坦口收腹細腰展足,造型秀麗。釉色白中泛綠,外壁用釉裏紅抹出三條魚形,濃重沉靜如遊水中,潔淨雅致。
(3)釉上紅彩。明初成功。有洪武“紅彩龍紋盤”(南京故宮出土),用線描手法滿繪雲龍紋。“盤壁表裏各畫五爪紅龍兩條及雲彩兩朵,燈光透映兩邊花紋疊合為一。”兩麵彩繪又稱“夾彩”。
(4)填彩。在胎上用鈷料雙勾輪廓,廓內填入色料而成,如宣德“青花紅彩海獸高足杯”(上海博物館藏),青花畫波濤,釉上紅彩畫海獸。
(5)鬥彩。釉下青花畫紋樣一部分,在釉上加以彩繪湊其全體,上下逗合構成,又稱“逗彩”。成化年間創始。釉上多為平塗,有點彩、覆彩、染彩、加彩等手法。隻加在所畫人物外衣上,稱為“一件衣”。如“成化鬥彩人物杯”(故宮藏品),斂口收足造型飽滿小巧。畫柳岸文人童子,釉上覆塗紅綠彩,是“成窯一件衣”的典型。彩色增加稱“五彩”,一個紋樣從裏轉外謂“過枝花”。
(6)五彩。純粹釉上彩繪,顏料有紅、綠、黃、赭、藍。以紅、綠、黃為主,多彩繪製,色調濃豔強烈喜慶,嘉靖萬曆年間突出。如萬曆“五彩鏤空雲鳳紋瓶”,立沿細頸獸耳大圈足,口沿與腹部鏤雕,通體加五彩勾繪。還有“五彩人物洗”,內外皆施彩繪,也是代表作。
(7)素三彩。以黃、綠、紫為主,格調清雅,適用於祭禮和宗教。弘治、正德年間已經盛行。
(8)“流霞盞”。萬曆年間,壺隱道人吳為特製薄胎,“卵幕杯”和絢麗的“流霞盞”別具精巧。
2.顏色釉
明代有重大成就。
(1)白釉。永樂“甜白”,“白如凝脂,素如積雪”,恬靜潔白純淨,適宜填繪五彩,又名“填白”。成為彩瓷發展的先決條件。
(2)紅釉。永樂“鮮紅”,光色純隱,“殷紅灼爍,寶光耀目”。如永樂“紅釉高足碗”,印有雲龍紋,釉色鮮豔,碗心篆款“永樂年製”。突出的有宣德“霽紅”,“其明如鏡,其潤如玉,其紅如雞血”。又稱“雞紅”、“積紅”、“祭紅”、“寶石紅”。胎、釉較厚致,紅而略暗,與帶紫“鈞紅”不同,器口掛釉少,呈白色口緣,稱“燈草口”,對比生輝,典型有宣德紅釉菱花盤,通體深紅鮮麗,十個菱瓣“出筋”,即微露白色胎絨,渾厚明麗耐看,晶瑩凝重為銅紅釉高峰。後有嘉靖“礬紅”,色澤發橙,是低溫鐵紅,燒成穩定。
(3)藍釉。承元代而提高。永樂“翠青”,深藍厚潤,閃寶石光澤,又稱“霽青”。深沉雅靜,純淨穩定。常與“錐拱法”結合,紋飾凸出。另有宣德“霽藍”,釉色純淨明亮,深沉古樸,又稱“祭藍”。常於胎上劃出陰紋,使釉內含有暗花,殊為藍釉上品。還有嘉靖“霽藍”,色澤妖豔,是由崔國懋仿宣德製品,因鈷礦與純鈷呈色不同而有區別。
(4)黃釉。由永樂、宣德年間燒成。成化、弘治年間的最好。弘治“嬌黃”,色彩純正,勻淨瑩潤,以“澆釉法”施釉,又稱“澆黃”。常與描金繪紋結合,如弘治“黃釉金彩獸耳罐”。到正德年間,常在黃釉上繪綠色龍紋,格調別致。另有嘉靖“深黃”,呈色柔和文雅,萬曆年間流行。後又演變出“魚子黃”、“雞油黃”、“老僧衣”等色釉。黃色是宗廟祭器用色,嘉靖九年定名“方丘黃色”。
(5)綠釉。有宣德“綠釉”、成化“孔雀綠”。“法藍法翠二色,舊惟成窯有翡翠最佳”(《南窯筆記》),如成化“孔雀綠青花魚藻盤”(上海博物館藏),正德“孔雀綠”著稱,呈色碧翠明麗而雅致。
(6)黑釉。有“洪武黑釉”,“成化烏金釉”,弘治“絳紫釉”,都純正瑩潤,達鐵黑釉高峰。
(二)民窯
各地民間窯發展形成地方風格。
1.青瓷
浙江龍泉窯的青瓷,大梅鎮琉田窯出色。早期的“豆綠”和後期的“蔥綠”均瑩潤喜人。器皿造型以大瓶、大盤最有特色。裝飾用“堆貼法”,以雙魚、纏枝牡丹最常見,盤心印花紋吉字流行。正統年間顧仕成所作有“顧氏”款為名品。
2.白瓷
福建德化窯的白瓷。始於宋代、成名於明代。釉色白淨溫潤,致密如玉,細膩似乳。有“豬油白”呈色凝脂隱紅;“象牙白”細潤白嫩,法國人稱“鵝絨白”、“中國白”。品種有“梅花杯”、“八仙杯”,胎薄透脂輕巧玲瓏,彩繪以紅色為主,日本人稱“赤繪”。風格豪爽、明快。
3.瓷塑
以德化窯最著名,多以仙佛形象為主。達摩莊嚴,觀音溫靜,表情細膩,肌膚柔潤,衣帶款軟飄舉,手法寫實而有裝飾性。著名藝人有何朝宗、林朝景、張素山等。何朝宗“達摩瓷像”,高43厘米,形象為頷首沉思,袖手垂衣立於水浪上,有“達摩渡江”的意境,背有“小印”。
(三)陶器
江蘇宜興“紫砂陶”最有名,宜興窯承宋代而興盛,多作茶具“紫砂壺”,有泡茶色純、隔夜不餿、用久味永、泥色生輝的特點。陶色有赤褐、淡黃、紫黑等,由紫砂細泥、白泥、綠泥、大紅泥等高溫燒成。質地本色自然純樸,以造型取勝,“方非一式,圓不一樣”,塑造精致。淺刻花卉、文字裝飾。正德年間龔春從僧學藝製壺,人稱“供春壺”,“器薄質堅”“勝於金玉”(《陽羨名壺錄》)。有“龔春樹癭壺”(中國曆史博物館藏)。“桃形紫砂杯”,整器呈暗紅色,形為半剖的桃子,以長有小桃和嫩葉的桃枝作把和足,造型新穎。器表鐫“閬苑花前是醉鄉,拈翻王母九霞觴”詩句。杯托為後人配製,是一件紫砂器珍品。隨後,有時朋、董瀚、趙梁、元暢稱“四大家”。萬曆年間的時大彬,師承龔春極富巧思。“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豔說大彬壺”。用料常雜以砂土,燒成紫紅中現白星,是其特色。宜興窯還有“釉陶”,有天青、天藍、芸豆、茄皮、葡萄紫、月白等釉色。胎色有白有紫,釉厚有乳濁,開片細密,渾厚古樸。自明中葉,後有歐子明在鼎山鎮設窯,仿宋代官、哥、鈞窯花盆、文房用具等,人稱“宜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