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陶瓷工藝(2 / 3)

廣東石灣的“釉陶”,有“翠羽藍”,藍中閃紫的好,還有“玫瑰紫”、“石榴紅”等釉色。器型仿鈞窯的瓶、爐、罐、洗等,人稱“泥鈞”。

山西霍州“琺華”,始於元末,明中葉盛行,為牙硝釉陶。“其製用澀胎上色,複八窯燒成者,用石末、銅花、牙硝為琺翠,加入青料為琺藍”(《南陶筆記》)。在灰黃色素陶胎上施稠厚的琉璃釉料,用“堆線貼花法”,瀝粉起凸線輪廓,用孔雀綠、絳紫填地色,堆貼藍、黃、白等色的花鳥草蟲紋樣。簡練立體有特殊風格,又叫“琺花”。二次燒成,多小件花瓶、香爐、玩具等。

建築用陶,以山西平遙、陽城、文水著稱。陝西、河南、山東、北京、南京等地均有。平遙“琉璃陶”施鉛釉,有黃、綠、藍、紫、絳等色。釉厚生輝濃豔明朗,用作建築裝飾,分外富麗而經久不變色。有照壁、寺塔、宮殿所用磚瓦、龍鳳螭吻、屋脊飾件以及坐墩、香爐獅子等。為紅色泥質胎骨,雕鏤貼印方法塑造。典型有“大同九龍壁”,洪武廿五年建造的巨型照壁,九龍浮雕姿態色澤各異,頂脊、鬥拱、邊飾綜合構成。北京琉璃廠服務宮廷建築。

(四)料器

料器以廣東著稱。“琉璃”、“玻璃”顏色多種,“白纏絲”、“鴨頭綠”、“天青”、“黃鎖口”等。品種有花盆、瓶罐、盤盂、酒盅、高足勸杯等。器型精巧、色澤明亮透光。有“白料荷花碗”、“白料雙龍戲珠杯”、“綠料小杯”、“黑料小碗”(故宮藏品)。

二、清代陶瓷

“康乾盛世”最興隆,“官搭”、“民搭”進行燒製,有利於創造,達到曆史高峰。

(一)景德鎮窯

彩瓷、色釉有多種。

1.釉下彩

“青花”普及。瓷質白中泛青與花色更為和諧,用色熟練深淺達9層之多,唯青料鮮藍味過分。康熙“青花人物紋瓶”(故宮藏品),筆法洗練,有“做斑”人為色點。另有暈染法,雍正乾隆時盛行,受水墨畫啟發創製,有青花潑繪山水之類。“釉裏紅”也由康熙時複興,雍正有精品。“鬥彩”,色彩豐富豔麗、繪技工細超過前代。典型有康熙“鬥彩加金花鳥魚缸”、雍正“鬥彩八吉祥大盤”、乾隆“鬥彩江山萬代瓶”、乾隆“鬥彩開光農耕扁壺”等。

2.釉上彩

“古彩”即釉上五彩,承明代傳統而得名,“康熙以古彩見長”(《陶說》)。吸取繪畫技藝,“鐵線”勾描筆力剛勁,平塗色彩略分深淺,格調明朗又稱“硬彩”,成為主流。典型有康熙“古彩舉鼎大盤”,清秀透徹技藝出新。五彩瓷盆,圖案吸取了花鳥畫的特點,用較為厚重的色料,繪製了一個百鳥爭妍的畫麵,折沿下有“大清康熙年製”款。“素三彩”,有康熙“素三彩八駿大盤”,蒼勁古樸可觀。

“粉彩”,是創新品種。始於康熙年間,“雍正以粉彩著稱”。是以“玻璃白”塗底,乳濁作用產生不透明效果。運用渲染法,顏色由深到淺分濃淡明暗。釉料調色火度較低,色彩柔和勻淨,又稱“軟彩”。典型有“雍正粉彩團花蝴蝶紋碗”,外壁彩繪圓形單元紋樣,“喜相逢”構成。色彩淡雅立體,格調溫潤清新。乾隆“粉彩描金瓷尊”,原存圓明園海晏堂,通體霽青釉,口沿、頸及肩腹部有金彩葉紋和纏枝蓮紋,近底處飾粉彩凸雕蓮瓣和聯珠紋。整器造型端莊,極為精致。

“豆彩”,“豆青地加彩瓷器,創始於康熙,盛於雍正”(《陶雅》)。是豆青地與開光、粉彩結合。

“琺琅彩”,吸取琺琅釉色繪瓷,康熙時燒製成功。初用外來色料,能表現複雜題材。黃藍紫等色作地,雙勾仿掐絲紋式,為銅胎琺琅格調。雍正時自製料,突破程式結合五彩技法。如雍正“琺琅彩三友花瓶”,手法如畫、清秀雅致。在脫胎瓷上描繪花鳥、走獸、山水、人物等,“乾隆時為極盛”。脫胎白瓷運進京城施繪燒製,多為“宮廷秘玩”。特點是輕、薄、堅、細,紋飾微凸,質地凝練色澤晶瑩,宮苑胡姓藝人製品,俗稱“古月軒”。

“金銀彩”,色釉描金、抹銀外,五彩加金銀更為流行,有戧金、炙金、描金、泥金、抹金等多種,如乾隆“粉彩鏤空轉心壺”,開光鏤空花如圓窗窺視,粉彩花紋凸於紫紅、正黃地色上。鑲金口、塗金耳、勾金邊,富麗堂皇。乾隆“仿古銅犧耳尊”,茶褐色底,勾墨線,填紅、綠彩,鑲金色。富金屬光澤,極為逼真。

“素胎彩”,不上麵釉,用顏料作地色而繪紋,又有單色塗飾,仿竹木效果。裝飾手法極盡所能,但仿銅、石、竹、木等,失去瓷的本色。

3.顏色釉

突破明代一道釉中紅、黃、綠、絳、紫、黑等含飽和原色為主的範圍,創造出中性間色釉,計9類,達近百種。

白釉,純白之外,有“牙白”、“魚肚白”等。

紅釉,康熙時複興發展,有金紅、銅紅、鐵紅等成色多種。“郎窯紅”,由郎廷極督造。“郎窯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得遺意”,“比視成皇欲亂真”,“雨過天晴紅琢玉”(許謹齋詩)。色澤深豔,如初凝牛血,稱“牛血紅”。透亮垂流逐漸下濃,裏外開片,“燈草口”、“米湯底”、“果綠底”,“脫口垂足郎不流”為特點。康熙郎窯紅大瓶,高45厘米,紅如寶石,比宣德紅稍亮,光彩照人。而“霽紅”,則失透深沉,呈色均勻,釉如橘皮。康熙年間燒成。雍正年間產量大,成色不一。“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精燒百不同”(龔軾詩)。遠未及宣德水平。另有康熙“豇豆紅”,釉呈粉紅,沉靜雅致。成色不同有“桃花片”、“娃娃臉”、“美人醉”等名品。有的用“吹釉法”,又叫“吹紅”。呈色淡紅,幽雅清淡柔和悅目。因燒成難度大,多用於小型文具。如“豇豆紅筆洗”、淡紅柔潤雅致,足底白釉青花書三行楷字,“大清康熙年製”款識。又有雍正“火焰紅”,先塗銅底釉,上塗含鐵麵釉高溫中流淌揮發成火焰形紅色。仿鈞釉,底刷麻醬色,刻篆字“雍正年製”款。另有雍正“胭脂水”,承康熙而出精品。呈色水紅半透明,淡雅嬌嫩,明朗溫潤,為粉紅色澤。是低溫金釉,又稱“金紅”。後有乾隆“珊瑚紅”,康熙開始到乾隆興盛,是低溫鐵釉。還有“棗紅”、“海棠紅”、“朱紅”、“礬紅”,另有“歐紅”,仿西洋紅。